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敦煌·西域·民语·外文善本掌故》陈红彦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此书把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外文善本掌故等合为一卷,希望大家从这简要的介绍中了解这些重要馆藏。敦煌遗书是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和拓本文献,总数约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以及官私文书等文献,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西域文献是20世纪初西北考察活动中的又一大发现,具备与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众多宝贵资料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课题与线索。中国境内有民族古文字约30种,如佉卢文、粟特文、焉耆-龟兹文、古藏文、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西夏文、傣文、东巴文等,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大量历史文献,是各民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中华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通过这些经典,可领会各民族灿烂厚重的文化积淀、祖国文化宝库的丰富多彩,亦可感受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和谐氛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外文善本特藏,目前已达5万余册,西方汉学典籍中对中国的研究以及文字和图像的记录,为相关专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书把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外文善本掌故等合为一卷,希望大家从这简要的介绍中了解这些重要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外文善本特藏,目前已达5万余册,西方汉学典籍中对中国的研究以及文字和图像的记录,为相关专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众多古籍珍品中,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外文善本极具地域文明交流与文化融汇特色。敦煌遗书是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和拓本文献,总数约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以及官私文书等文献,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主要有三个来源:政府调拨、私家捐赠和本馆采访。1910年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创建之初,在学者们的呼吁下,清政府下令将莫高窟藏经洞劫余遗书悉数运京,成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将原藏旅顺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大谷收集品”、刘廷琛旧藏等一千多件敦煌遗书调拨国家图书馆。海内外诸多爱国人士,如何遂、顾子刚等,纷纷将自己收藏的敦煌遗书捐赠本馆。几十年来,本馆工作人员努力访求,也进一步丰富了馆藏。今天,本馆收藏的敦煌遗书已达16579号,写卷长度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是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丰富的机构。学术界将敦煌遗书按时代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本、隋唐时期写本、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归义军时期写本。馆藏敦煌遗书涵盖四个阶段,时间跨度极大,内容亦十分丰富,佛教、道教、摩尼教、三阶教文献齐全,文学、艺术、医学、教育领域均备。西凉建初十二年(417)十二月二十七日抄写的《律藏初分卷第三》为我馆藏有纪年的最早敦煌遗书;敦煌《摩尼教经》与《摩尼广佛教法仪略》《摩尼教下部赞》是中国迄今留存为数不多的汉文摩尼教经典,故我馆藏本《摩尼教经》甚让法人伯希和懊悔未能携去;《辩亡论》作为文学作品代表,以雌黄涂改痕迹宣示着“信口雌黄”的来历;《贞观姓氏录》则彰显封建社会宗族谱系地位的重要性;《逆刺占》是一种看天象测人世的古代占卜类文献,佚亡已久,赖我馆藏归义军时期写本,可探其究竟;BD14546V具有壁画榜题抄本与底稿双重性质;科举考试范本《对策》中“民”“治”字均缺笔,暗示其为唐太宗时期写本;《新修本草》能与日本杏雨书屋羽40缀合,显示同一写本分藏两地甚至多地的敦煌遗书特征;《博望坊巷女社规约》记录敦煌地区女性私社的规章制度,侧面反映当地女性的社会地位;馆藏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则是散藏敦煌遗书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敦煌遗书颠沛流离史。正因敦煌遗书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馆藏敦煌遗书与《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成为我馆四大专藏,以图集、缩微胶卷、网络数字化途径,全方位地为全世界学者服务。目前,16579号写卷以图集形式完全出版公布,通过拍照数字化平台在互联网上已公布高清图像3000余件,缩微胶卷则作为最原始的存储与使用媒介,保留着写本修复前甚至从藏经洞刚出土时的原始状态,学术价值颇高。这些写卷作为中古时期写本时代的遗物,可称作中国、印度、希腊和波斯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晶,涵盖了儒、释、道与摩尼教、景教、祆教的精华,其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极大重视,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学术领域的竞相关注,已成为国际显学。继敦煌遗书,西域文献是20世纪初西北考察活动中的又一大发现,具备与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众多宝贵资料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与线索。2005年以来,中国国家图书馆陆续征集入藏了6批新疆和田等地文献,总计564号(有的1号内包含多件)。这些文献均产生于4至10世纪,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两晋至宋初时期,时间跨度很大。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从文种看,有汉文、于阗文、藏文、梵文、粟特文、焉耆-龟兹文、波斯文等,有的文献为双语书写,甚至还有多件于阗文—汉文对照文书,对西域古语言研究极富参考价值;从内容看,不仅有大量宗教文献,其中主要是佛教文献,而且有四部典籍、官文书、书信等世俗文献;从载体形态角度看,包括木简、函牍、纸质文书、绢质文书、桦树皮文书等类型,带有封泥的书信与笔盒独具特色。这些文书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其重要性不亚于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季羡林先生曾在2008年6月10日发出呼吁:“听说,最近新疆地区发现了很多古代语言的残卷,这对于我们中国学界以及世界学术界都是特大的好消息,无论如何不要让外国人弄走。”于是,在北京大学段晴、荣新江教授等学者的协助下,国家图书馆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分批征集入藏了这些文献。所藏西域文献不但内容丰富,文种多样,形制亦各异。纸质文献有卷轴装、梵夹装、缝合装,木质文献有木简、木牍,木牍本身也有几种形制,有的尚存封泥和捆绳,尽显西域原始文明的古朴特色。宗教类文献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2284)的于阗文陀罗尼咒是极具特色的中古时期文献,细长条卷子上于阗文从左至右自上而下书写,文中题跋表明其为于阗贵妇人所持护身符,卷起后小巧灵便,易随身携带,发挥着保护妇女儿童的功力。汉文《观世音菩萨劝攘灾经》是谶记类伪经,将中原本土的泰山信仰和印度传入的观世音信仰嫁接在一起,反映了古代民间信仰的杂糅混合的状态。和田地区汉文《孝经》郑注,充分反映初、盛唐时期该文献在西域的广泛流传,对于研究唐代经学史与西域历史文化有较高文献价值,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6967)。另外,于阗文《金光明经散脂品》以丝绸之路南道所特有的正楷婆罗谜字体书写,表明在于阗曾存有比现存梵文本内容更加丰富且更接近于义净汉译本及藏译本的长部《金光明经》,文献价值尤为突出。还有为数众多的唐开元九年至十一年(721-723)于阗文、汉文双语纳税木简,以及买卖契约等多件于阗文、佉卢文函牍。这些文书,生动地反映了带有神秘色彩的古代于阗社会、经济、宗教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宛如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今天的人们可以一窥丝绸之路上古老文明的精彩画卷。正因这批文献价值不菲,北京大学段晴和荣新江教授与国家图书馆合作,通过研究课题、出版专著等方式释读、揭示文献内容。目前已有不少学术论著问世,著作《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和《于阗文卷》已公开出版。国家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文化融汇特点,收藏各种民族文字古籍达35000册(件)。早在1909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将内阁大库四十余箱满文典籍拨交图书馆,后来殖边学校又赠送了四五箱满蒙文图书,从此开启了我馆收藏民族文字图书的先河。1926年,国家图书馆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筹建,1931年落成。1932年,始设满蒙藏文编目室,开始了少数民族语文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20世纪20年代末,本馆不惜重金购入一批西夏文献,成为国内收藏西夏文文献最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马学良、万斯年先生收集了数量颇丰的东巴文、哥巴文、彝文等西南文献。30至50年代,在于道泉、彭色丹喇嘛和李德启先生的努力下,先后采集了大量的藏文、满文和蒙古文文献,约占我馆民族文字古籍的三分之二。近年,本馆又征集了不少藏文、蒙古文、彝文古籍,分六批购藏的西域文献中含佉卢字、于阗文、粟特文文献,填补了我馆收藏空白。尤其,2015年购得一批黑水城西夏文文献,其部分内容将弥补国内藏西夏文献的诸多缺憾,价值非凡。馆藏民族文字古籍中,藏文《大藏经》有北京版、那塘版和德格版多种;《奥屯良弼饯饮碑》是难得的用女真文书写上石的金代文献;西夏文译经图则展现西夏时期在皇家宫廷组织下翻译佛经的盛大画面;回鹘文《玄奘传》为10世纪写本,文献文物价值极高;蒙古文《军律》是馆藏蒙古文文献中年代较早者,古朴的字体仍保留着回鹘式蒙古文的部分特征;《纳瓦依诗集》是察合台文古籍的代表,宣扬诗人纳瓦依的多才多艺;傣文《大藏经》、东巴文《创世经》则为西南民族书籍文明的缩影,贝叶、铁笔、象形文,无不体现古老文化的质朴;满文三十二体篆字《盛京赋》,用活灵活现的满汉篆字记录乾隆帝对先人创建大清基业的丰功伟绩的追述,流露出对开国功臣们的尊敬与缅怀之情。这些珍贵文献,不仅是我馆藏中的精品,也是该文种古籍中的结晶。通过这些经典,可领会各民族灿烂厚重的文化积淀、祖国文化宝库的丰富多彩,亦可感受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和谐氛围。外文善本是国家图书馆藏的另一特色,进一步展示着中西文化交流在书籍上的体现。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开始,以书籍为媒介的中西典籍与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那些见证中西文化交流的西文善本,以及各学科领域中重要著作的重要版本、重要汉学著作、反映新印刷技术和装帧方式的初版书恰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重要馆藏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外文善本特藏,目前已达5万余册,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善本,主要包含西文善本、日文善本及俄文善本,馆藏计1万余册。其中西文善本以18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为主,兼顾各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著作的重要版本、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重要著述、反映新印刷技术和装帧方式的初版书及发行量在千册以下的珍稀限量本。另一是特藏,分为知名藏书机构和著名学者的外文专藏、名家手稿及部分近代公牍与私书,诸如英国女王和清道光帝于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签定的中英文条约,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以及普意雅、穆麟德、郑振铎、袁同礼、梁启超、宋春舫、巴金等近现代名家专藏。从主题来看,中国国家图书馆也藏有较为完整的西方汉学典籍,包括早期的中国游记,近代以来入华传教士的著述,西方汉学家、外交官、商人等对中国的研究以及文字和图像的记录。这些藏品中除了图书外,也有绘图、手稿、照片等形式文献。藏品类型多样,主题集中,反映了收藏者的旨趣,为相关专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国国家图书馆除了常规入藏途径,近年来通过馆藏整理、数据回溯,原有藏书中的善本逐渐登记入账,数量逐渐增多,构成了我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其中,《安哲罗全集》是馆藏为数不多的摇篮本之一;《纽伦堡编年史》是一部插图丰富的世界历史著作,内容上以《圣经》为基础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被公认为早期印刷业最优秀的范例之一;1543年巴塞尔初版《论人体构造》是医学史和自然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在书籍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哥白尼《天球运行论》、德里格音乐手稿、埃德温•丁格尔《辛亥革命目击记》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些著作的流传漂泊经历,时至今日,仍为我们展现着当年的历史实况与社会生活多层面。从2010年起,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开始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至2013年,已入选8种,促进了资料揭示、文献保护和为学界科研服务等工作。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敦煌·西域·民语·外文善本掌故》陈红彦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