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论语绎解(椿楸园著作系列)》刘毓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刘毓庆,山西省洪洞县人,1954年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教授长期从事先秦文学、诗经学、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用力甚勤且成果卓著,著有《古朴的文学》(37万字)、《朦胧的文学》(35万字)、《泽畔悲吟──屈原:历史峡谷的永恒回响》(近10万)、《雅颂新考》(21万字)、《诗经图注》(国风)(约40万)、《诗经图注》(雅颂)(约50万)、《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约35万多字)、《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与人合作,*作者,110万)《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33万)、《汉字通用声素研究》(与人合著,第二作者,180万)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曾发表文章百余篇。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
本书参考数十种中日韩三国学者《论语》研究专著,及数十种有关《论语》的学术笔记,融百家精义于一炉,铸成一种新的《论语》注释新体式。每章根据内容立一标目,目的在帮助读者把握要义,领悟其中的意义。同时面对当下人的生活进行思考,缩小《论语》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使读者能亲身感受到其指导人生的意义。作者从文字训诂、史实考据、经学意义、文学理解等多个角度,尽可能的发现其当代价值,阐述详细,却又不流于繁琐,让《论语》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序言
1.7并非读书才是学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
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所谈是学习的性质问题。
子夏是孔子一位出类拔萃的弟子,他姓卜,名商,文献功底很好,据汉儒说,在经典的传播中,他的功劳*。*个“贤”字,做动词讲,有看重、重视的意思,易,轻视。色指容貌。事是侍奉,致是奉献。大意是说:对妻子的选择,注重品德,忽略容貌;孝敬父母,竭力尽心;侍奉君主,能豁得身子,勇于奉献。与朋友交往,能说到做到。这样的人,虽然他自称自己不学习,我也一定认为他学习了。
这里谈学习,不是从正面谈,而是从行为表现上来认识学习的本质。在儒家那里,“学”和“行”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知行合一”等等,所讲的都是“学”和“行”的关系。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落在行动上,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指向是修身,而身修的具体表现便在行为的文明化程度上,即修正自己不合于人伦道德的行为表现,使心存仁义,行合礼仪。
关于“学”与“未学”的问题,在这里子夏是从四个方面来认识的。*、对妻子,重德不重貌—人伦之道,造端于夫妇,所以这里*个谈的就是妻子的选择问题。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所以第二个方面讲的是在对待父母上。所谓竭力,就是尽力,无论贫富,只要尽自己的力量而为之,心中时常惦记着父母,这也算尽孝了。有父子而后有君臣,所以第三个方面讲对待君主上,舍得其身,这是忠的表现。第四个方面是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重视妻之德行,是齐家的表现(清儒冯班有言:齐家重在齐妻子);孝敬父母,是在家庭中的表现;忠于君主,是政治上的表现;与朋友讲信誉,是在社会上的表现。这是有联系的四个方面,也有一个由近及远的逻辑进展(有人把“贤贤易色”解释为好德胜于好色。这虽然也能解释通,但这段话就没有了逻辑)。这样具备了孝弟忠信品格的人,即使他自称不学习,人们也不会相信。因为他的行为已经表明了他对经典精神的把握。孔门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诗》、《书》者义之府,《乐》、《礼》者德之则。孝弟忠信的行为表现,正是《诗》、《书》、《礼》、《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后“虽曰未学”几句,一般都译为“虽说没有学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这样翻译是很难理解的,到底是谁说他没有学过呢?没有学过的又是什么呢?显然有问题。“虽曰未学”的“曰”,应当不是别人“曰”,而是他自己“曰”,“未”是“没有”,自称自己不学习,这是谦虚,也是不自满的表现。同时“未学”,也是针对孔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言的。“吾必谓之学”,是表示对其自称“未学”的否定,对其行为的肯定。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论语绎解(椿楸园著作系列)》刘毓庆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