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随园食单》·袁枚王英中标点王英志校订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随园食单》·袁枚王英中标点王英志校订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英志,苏州大学学报编审、副主编,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明清诗学研究,其研究注重诗论与创作相结合。著作有《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清代编)《清人诗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性灵派研究》《袁枚评传》《袁枚全集》《李清照集》等约20种。

【编辑推荐】

《随园食单》,乾隆时期才子、诗坛盟主袁枚所著。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本书配以精美插图,以飨读者。

【名人的书评】

烹饪经典,美食名著

【随园食单的书摘】

前言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放江南任县令,先后于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任县令七年,颇有政绩。乾隆十四年(1749)因擢升无望,加之不甘“为大官作奴”,想专心从事诗文写作,乃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袁枚是乾隆才子、诗坛盟主,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小仓山房尺牍》等。袁枚还是位美食家,对饮食文化深有研究,并写出《随园食单》一书,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食谱。袁枚之所以写出此书:主观原因是他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并不恪守孟子“君子远庖厨”以及视厨事为“贱役”的说教;反而讥讽“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随园食单》序)之虚伪态度。故袁枚于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又有“好学之心”(同上),喜欢动笔撰文,其写食单实不足为奇。客观条件是他隐居之后,于诗坛士林中名声日隆,有“山中宰相”“当代龙门”之称,无论士子闺秀,还是达官贵人,多以结交袁枚为荣。袁枚又乐远游,多次出游江浙乃至赣粤等地。于是袁枚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文士诗人,以及官宦绅士宴请的对象。而袁枚“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同上)。这为袁枚了解、研究各地美食提供了*手材料。所以《随园食单》是袁枚笃信食色乃人的本性的反映,也是他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随园食单》一开头并未马上罗列食谱,而是先以《须知单》作正面理论指导。此单分别论述了如何采买、洗刷原料,如何辨别、调剂、搭配作料,如何掌握火候、色味,如何配备器皿,如何上菜,等等。其所谓“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力求揭示饮食的规律。然后又以《戒单》从反面指出饮食的注意事项。除了点明烹饪时应“戒外加油”、“戒同锅热”、“戒走油”等技术性问题之外;还论及厨师应该“戒苟且”、“戒落套”、“戒暴殄”等态度问题。更强调了食客的饮食文明问题:例如“戒耳餐”,反对“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戒目食”,反对“贪多”之蔽;“戒纵酒”,反对“惟酒是务”。由此可见,《随园食单》先务虚而后务实。这是其独特之处。《随园食单》主要是介绍江浙一带富有特色的饮食的制作方法,因此它是一本地域性的“江浙食单”。但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海鲜、特牲、羽族、水族、素菜、点心、茶酒等等十四单,当时江浙人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饮食几乎网罗殆尽。每一单罗列的品种也十分可观,例如《特牲单》就介绍了三十馀种菜肴,涉及到猪、牛、羊、鹿、獐、果子狸等牲畜与动物的许多烹饪方法;《点心单》介绍了面、饼、饺、馄饨、合子、馒头、面茶、粽子、汤团、糕、豆粥等五十馀种点心的做法。它集中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烹饪经验,弥足珍贵。《随园食单》于每种食谱下,都或详或略地介绍了烹饪、制作方法,包括原料、分量、操作顺序等。例如《唐鸡》条云:“鸡一只,或二斤,或三斤,如用二斤者,用酒一饭碗、水三饭碗;用三斤者,酌添。先将鸡切块,用菜油二两,候滚熟,爆鸡要透;先用酒滚一二十滚,再下水约二三百滚;用秋油一酒杯;起锅时加白糖一钱。唐静涵家法也。”有关烹饪唐鸡的事项交代得相当清楚,即使不是厨师,亦不难学会。又如《三层玉带糕》云:“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也简明扼要,易于掌握。此书的烹饪技艺都值得借鉴、发扬。《随园食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谱,不是单纯的烹饪技法书,其中颇多记事,间有思想的火花,而且文笔生动,故带有随笔性质,可读性较强。首先说记事。例如,袁枚在《戒耳餐》中,记了一个喜“耳餐”的例子:“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这条趣闻辛辣地嘲讽了贪图虚名、“徒夸体面”的假食客,其手法与笔记中的记事毫无二致。又如《蜜火腿》条,在介绍完烹饪技术之后,乃记云:“余在尹文端公苏州公馆吃过一次,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此后不能再遇此尤物矣。”文笔简捷生动,写出上佳之“蜜火腿”的甘鲜之美。书中类似的随笔式记事,不胜枚举。其次说思想。袁枚在谈说饮食烹饪之余,时时要借题发挥,引申出去,给人饮食之外的启迪。例如《本分须知》条,在批评“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之后,又发挥道:“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师而摩仿之,逢一主考而摩仿之,则掇皮无异,终身不中矣。”此处发挥即是饮食之外的思想,当然又是以秀才应考之“本分”,比喻饮食之本分。又如《变换须知》条,在论述“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之理之后,又联想到“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此类触类旁通之笔,皆给人意外的收获。《随园食单》还明显表现出袁枚于饮食的审美追求,就是新、鲜、活、清、淡,这正与其性灵说诗论相沟通。再次说语言。《随园食单》的语言也与其诗文一样,富于性灵,十分活泼,与通行食谱之呆板、正规的语言,不可同日而语。一是巧用比喻,加强形象性,如《作料须知》条云:“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以衣服首饰譬作料的重要,形象而新颖。二是诙谐有趣,如《戒外加油》条,讽刺俗厨于上菜时喜加猪油一勺,以为肥腻,称为“故知前生是饿鬼投来”;又如《戒强让》条,批评宴会主人以夹菜“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硬入人口,有类强奸,殊为可恶。”读之令人哑然失笑。诸如此类,俯拾即是。《随园食单》反映了清代乾隆年间江浙地区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之大概,是吴越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其中有些食谱已为今人采用,有些食谱可继续批判地汲取,它又有现实参考价值。据说日本人青木正儿二十年前已把它译成日文于东京出版,则其影响今已远至海外了。《随园食单》确是一笔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化遗产。本书选取清代嘉庆年间的随园藏板为底本,参校了乾隆随园刻本及其他有关版本,以校点为主要整理方法,在个别地方酌加按语。全书采用简体字横排出版,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此次凤凰出版社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出版此书的图文版,书中的校点作了个别修订,其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指正。序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古人进鬐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旧章,终无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鱼翅二法鱼翅难烂,须煮两日,才能摧刚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鸡汤,加鲜笋、冰糖钱许煨烂,此一法也;一纯用鸡汤串细萝卜丝,拆碎鳞翅搀和其中,飘浮碗面,令食者不能辨其为萝卜丝、为鱼翅,此又一法也。用火腿者,汤宜少;用萝卜丝者,汤宜多。总以融洽柔腻为佳。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吴道士家做鱼翅,不用下鳞,单用上半原根,亦有风味。萝卜丝须出水二次,其臭才去。尝在郭耕礼家吃鱼翅炒菜,妙绝!惜未传其方法。鳆鱼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庄太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亦别有风趣。但其性坚,终不能齿决。火煨三日,才拆得碎。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随园食单》·袁枚王英中标点王英志校订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