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孟子正义》·焦偱撰孙德彩整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易学及清代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数十部,焦循著作集主编,著名学者。
《江苏文库•精华编》选取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各类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对国内外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江苏籍学人文化学术成果100-200种,进行整理。《孟子正义》为清代扬州学者焦循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立论坚实,疏解明晰,体现了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学风,为清代研究《孟子》的重要成果,也是孟子一书的重要注本。
了解孟子的上佳读本
前言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號里堂老人,江蘇甘泉(今揚州邗江黃玨)人。生於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卒於清嘉慶二十五年(一八二〇)。清代乾嘉之際的著名經學家與易學家,揚州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焦循出生在一個三世傳《易》的書香門第之家,曾祖父焦源、祖父焦鏡、父親焦蔥皆“有隱德,傳易學”。焦循自幼聰穎,少年時便熟讀儒家經典和先秦諸子百家之書。乾降五十三年(一七八八),應鄉試不第。此後他雖然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因不投考官所好而屢落孫山。直到嘉慶六年(一八〇一)秋,即他三十九歲那年才考中舉人。次年,即嘉慶七年(一八〇二),焦循進京參加會試受挫,從此他便告別了科舉,絕意仕進,歸卧揚州北湖,築室名曰“雕菰樓”,深居簡出,勵節讀書,潛心於學術研究,以“江南名士”享盛名於大江南北,被乾嘉學者推崇爲一代通儒。焦循治學嚴謹,識見精卓,“於學無所不通,著書數百卷,尤邃於經”,在中國經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均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建樹,《孟子正義》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孟子正義》三十卷,是焦循晚年的呕心之作。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焦循在完成《雕菰樓易學三書》和結集自己詩文雜著的《雕菰集》後,他的*願望,就是兑現他在二十歲時許下的諾言,重新詮釋《孟子》一書。爲了實現三十年前的夙願,嘉慶二十三年的十二月初七日,鑒於《孟子長編》已脱稿,焦循又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旨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後,而能深知其學者,莫如趙氏。惜僞疏舛駁乖謬,文義鄙俚,未能發明其萬一,思作《孟子》一書”。《孟子正義》以疏解趙岐“章句”爲主,既“於趙氏之説或有所疑,不惜駁破以相規正”,又不墨守唐人强調“疏不破注”的注經原則,博采經史傳注,參考了從清初顧炎武、毛奇齡到友人王引之等有關於《孟子》者六十餘家,首先編撰《孟子長編》十四帙,然後逐日稽考,殫精竭慮,從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起稿,至次年七月,撰成《孟子正義》三十卷。其子焦廷琥後來追述其父在編撰該書嘔心瀝血的過程時説:“戊寅十二月初七日,開筆撰《正義》。自恐懈弛,立簿逐日稽省,仍如前此注《易》。簡擇《長編》之可采與否者,有不達則思,每夜三鼓後不寐,擁被尋思,一一檢而考之。語不孝曰:‘著書各有體,非一例也。有以己見貫串取精,前人所已言不復言,余撰《易學三書》及《六經補疏》是也。有全録人所言,而不參以己見,余輯《書義叢鈔》是也。有采擇前人所已言,而以己意裁成,損益於其間,余撰《孟子正義》是也。’”焦循摯友黄承吉説:“此書一出,實可謂義疏、正義之準則,後之作者因其例以發明《禮》、《傳》諸經,當如百川趨海,匯爲千古巨觀。”可見,這部看似以訓釋訓詁名物爲主的皇皇巨著,其價值正在於它通過對《孟子章句》的實證分析,從而對《孟子》進行新的詮釋。焦循基於“古之精通《易》理,深得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旨者,莫如孟子”這一理念,認爲給《孟子》一書作疏,其難有十,其中*難就是“孟子道性善,稱堯舜,實發明羲、文、周、孔之學,其言通於《易》,而與《論語》、《中庸》、《大學》相表裏,未可以空悟之言臆之”。這在中國易學史或孟子學史上可謂石破天驚之論。他認爲《孟子》一書闡發的易學的“通變神化之道”,即“孟子深於《易》,悉於聖人通變神化之道,故篇首言先王之道,而要之以道揆,蓋不獨平天下宜如是也。人倫日用,均宜如是。既明援天下以道,道何在?通變神化也”。其次,《孟子》一書還闡發了易學“感而遂通之性”。否定了孟子“我固有之”的性善論,進一步批評宋明理學家把人性分爲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混淆了善惡界限,“性爲人生而静,其與人通者,則情也,欲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既然欲出於性,欲是性之欲,那麽“故格物不外乎欲己與人同此性,即同此欲。舍欲則不可以感通乎人,惟本乎欲以爲感通之具,而欲乃可窒”。從而與他的《易》學感通理論聯繫在一起。再次,如果説上述“通神變化之道”、“感而遂通之性”是焦循《孟子正義》所顯現的易學意義的話,那麽他同樣以易學的道德學説來論證《孟子》有關理想人格的思想。我們知道,在《孟子》一書中凡稱“聖人”或“大人”的一般特指那些曾經達到過*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如所謂“聖人,人倫之至也”,又如“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等等,綜觀這些稱呼的内涵或主要標準,不外是完全地踐履了人倫道德規範和創造了不朽的社會功利兩個方面。不過,從普遍意義上來説,孟子曾將人的品格分爲四等。顯然,《易傳》所説的“大人”或“聖人”,正是基於這種淵源於宇宙自然因而又是高出人的社會生活的精神品質,這種理想人格具有人倫的典範和智慧的化身二重特徵。也正因此,不難理解焦循爲什麽説“聖人在位,謂之大人。此解《易》之言大人是也。而孟子之言大人,蓋即謂此。孟子深於《易》,唯黄帝、堯舜通變神化,乃足以當之,故又進於天民一等也”。儒家學説中的理想人格,主要體現人們在現世社會生活的背景下,以道德實踐爲根本内容來構建的。如孔子在回答子貢“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可謂仁乎”的發問時説:“何事於仁,必也聖乎?”然而焦循所理想中的大人,也是活動於民間,其德澤施於民衆的大才大德之人。因此從根本上説,焦循在詮釋《孟子》有關理想人格的思想時,雖然未能翻出孔孟學説本身,但他企圖以易學理論來具體論證,無疑是一種可貴的嘗試,從而也透視出焦循之所以向慕“大人”,實是他終生追求的理想人格。可以説,焦循晚年以抱病之軀所完成的《孟子正義》,正是他思想與學術的*後呈現。梁啓超説:焦循“注《易》既成,才著手做此書,已經垂老,書才成便死了。……這書雖以訓釋名物爲主,然於書中義理也解得極爲簡當。里堂於身心之學,固有本原,所以能談言微中也。總之,此書實在後此新疏家模範作品,價值是永永不朽的”。《孟子正義》一書的版本很多,主要有:一、收錄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刊刻的《焦氏叢書》本。二、收錄於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衡陽魏氏重刊的《焦氏遺書》本。三、收錄於清道光五年(一八二五)阮元刊刻的《皇清經解》本。《孟子正義》的稿本,現藏北京圖書館。又清道光刻本,謝章鋌校,現藏福建省圖書館。又世界書局《諸子集成本》,存十四卷。中華書局據學海堂經解排印本。《孟子補疏》二卷,稿本現藏國家圖書館等。此次整理,底本取《焦氏叢書》本,《皇清經解》本為校本,校點過程中,也參考了阮元編撰的《〈十三經注疏〉附校刊記》和近年來出版的各種《孟子正義》的整理本,注重校勘,重新分段,正文不作改動,凡與原著約引節引而及文字相異者均出校記。校點或錯誤之處,敬請讀者熱心指正。全書體例説明如下:一、底本,取自焦循自定的《焦氏叢書》本。二、校勘,以阮元所刻《皇清經解》本、《焦氏遺書》本、《文選樓叢書》本和《續修四庫全書》本等爲主,其他各種刊本則擇善而從,以正排校舛誤。注意本校,亦重他校。三、分段,基本依照原書,個别段落予以重分,以清眉目。四、標點,原刊無標點,現皆按照古籍整理通行體例施以新式標點。五、注釋,凡原刊遺漏、筆誤、文字訛誤者,予以改正并在注釋中加以説明。凡本書引用他書删改者,均於注中并録原文,以資比照。中文譯名及譯文,依原刊不加新譯保持原樣。六、版式,遵原刊爲繁體竪排。舊字形改爲新字形,部分異體字、俗字保留。改夾注雙行小字爲單行小字。焦徵序先兄壬戌會試後閉門注《易》。癸酉二月,自立一簿,稽考所業,戊寅春《易學三書》成。又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恉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後而能深知其學者莫如趙氏。惜僞疏踳駁乖謬,文義鄙俚,未能發明其萬一,思作《正義》一書。於是博採經史傳注以及本朝通人之書,凡有關於《孟子》者,一一纂出,次爲長編十四帙。逐日稽考,殫精研慮,自戊寅十二月起稿,逮己卯七月撰成《孟子正義》三十卷。又復討論羣書,删繁補缺,庚辰之春,修改乃定。手寫清本,未半而病作矣,自言用思太猛,知不起,以謄校囑廷琥而殁。廷琥處苫塊中,且校且謄,急思付梓,又以病殁。徵以事身羈旅舍,謄校先兄書,未敢少怠。更深人静,風雨凄凄,寒柝争鳴,一燈如豆,憶及兄姪,涕泗交横,廢書待旦,非復人境矣。一年之中,迭遭喪病,先兄著述待刻者多,寒素之家,力難猝辦。徵衰病無能,營謀事拙,謹與家人相約,各减衣食之半,日積月累,以待將來。癸未歲終,總計田租所入,衣食之餘,約積七百餘金,急以《孟子正義》付刻,乙酉八月刻工告竣,庶使廷琥苦心,稍慰泉壤也。徵校是書,難免錯誤,有能檢出者,乞卽詳指郵寄,以便改正,受惠多矣。先兄稿本,每一篇末自記課程,如注《易》時,書之成僅八閲月耳。徵爲謄校,又有族孫授齡相助,曠日彌久,以至於今。先兄下世已六易寒暑矣,遷延之罪,實所難辭。其他二百餘卷,急思盡刻,所需約數千金,非蓄積二十年,又無他故,不能完全。徵雖未老,衰病日增,恐難目覩其成,然必竭力勉爲,不敢少怠也。至於著書之義,末一卷已詳盡言之,兹第述所以刻書之始末云爾。道光五年乙酉中秋日弟徵謹識。江蘇文庫精華編孟子正義卷一孟子題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