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史通》[唐]刘知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刘知幾是著名的史学家,武后长安二年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秘书少监等职,监修国史。《史通》为其私撰作品。本书解读者为扬州大学王嘉川教授,主要从事史学史研究,在《史通》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其对《史通》的解读,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史通》诠释、解读,吸收了当前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本人的长年研究,选取《内篇》全部十卷三十六篇文章和《外篇》五篇文章,选取精当,注解详尽,评点客观准确,加上可读性很强的导读文字,形成了一部集大成的解读之作。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其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702),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成书,花了九年时间。全书内容主要论述史籍源流,评价前人修史之得失,探讨史书体例及编纂方法。其中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有关史籍得失、史事正误异同的研讨等等,均具有开创性和总结的意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在史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通》是唐代前期史学家刘知幾撰写的中国*部史学理论著作,不但对此后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其自身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以其卓越的理论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一、刘知幾生平(一)家庭教育与研治史学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唐朝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因刘知幾之“幾”与李隆基之“基”读音相同,在李隆基为太子时,为避嫌名,乃自请改以字“子玄”行于世,新、旧《唐书》本传也以“刘子玄”为名。清朝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又被改称为“子元”。刘知幾从祖父刘胤之曾与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共修唐朝国史和实录。其父刘藏器亦有词学,为人刚正不阿,笃守道义,对唐高宗也敢于犯颜直谏。刘知幾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喜诗赋,好文笔,对历史学更有浓厚兴趣和超常感悟力。十七岁时,大部分史书都已阅读完毕,对其中叙事的纲领原则、主要内容、古今沿革、著书义例和宗旨所在,皆有大致了解。他读书重视类聚群分,喜欢辨析事物的名称和道理,善于做归纳性的理论思考和个人独立思考,常常提出一些精到见解,虽然不被世俗所认同,但往往与前代著名学者张衡、范晔等人观点暗合,这坚定了他跳出成见,会通古今,“触类而观,不假师训”的治学路向,每有读书所得,即随时札记,“蓄诸方寸”(《史通·自叙》,以下仅注篇名),这成为他后来进行史学研究的基本素材。二十岁时,刘知幾考中进士,被授以获嘉县(今属河南)主簿。虽十九年不得升迁,但他不以为意,而是“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自叙》)。不但要把传世的各种史书全部读完,还要进行比较研究,以精思善疑、独到分析,清晰通透地把握其得失利弊。(二)身为史臣与撰写《史通》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刘知幾被调离获嘉,赴京师任职。长安二年(702),升任著作佐郎(从六品上),入史馆兼修国史,这是他*次身为史臣。此后三年又历有升迁,虽曾短期暂停史任,但不久即兼修国史。至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后,他已是“三为史臣”(《自叙》),以太子率更令(从四品上)兼修国史。刘知幾在史馆中,常常想用自己的史学理念来修史,可是每次都受到监修贵臣和同僚的掣肘,*后还被迫屈从,不能坚持己见,但仍然遭到他们的嫉恨。刘知幾非常愤慨,感到“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于是在神龙二年(706)十月,唐中宗由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还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时,主动请求留在东都的史馆中供职,暂不随朝廷西行。其目的就是尽量避开朝廷的繁重修史工作和人事干扰,静心撰写自己的个人著作,即“私撰《史通》,以见其志”(《自叙》),决心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为当时的历史编纂廓清迷雾,为史学的发展扫清障碍。(节略)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史通》[唐]刘知幾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