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嘉祐集》[宋]苏洵撰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尺月楼”“汉卿珍藏”“镜汀”“澂印”“徐健菴”“乾学”、“丕烈”“荛夫”“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松年”“隺侪读过”“昌遂”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苏洵(一〇〇九—一〇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史载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后屡试不中。宋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韩琦诸公荐于朝,以轼、辙同擢高第,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曾巩《苏明允哀词》),苏氏文章乃闻名于世。洵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即以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而殁,享年五十八岁。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苏氏父子又独居其半,苏洵之功至伟,人称“老苏”。他的文章文风弘肆,议论斩截,注重实际而善于权变,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风,欧阳修即谓“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荐布衣苏洵状》),充分肯定苏洵文章在当时的现实价值。所撰政论、经论、史论诸篇尤具识见,曾巩誉之云:“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在八大家中独成一格而影响二子。苏轼文章汪洋恣肆的一面,显受父亲影响。苏洵存诗较少,论者或谓其短于诗,陈师道就记载“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后山诗话》),然亦有称赞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者,则各有所见尔。苏洵文集存世宋刻者有《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残)、《三苏先生文粹》、《标题三苏文》诸种,除前两种外皆为选集,故其诗文以《嘉祐集》收录*多、流传*广。《嘉祐集》欧阳修、曾巩、张方平所作碑志、哀辞均署二十卷,然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老苏嘉祐集》十五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诸书均同,或二十卷本至南宋时即已亡佚,而流传于时者为十五卷本。是集元代无刻本,明代则刻本众多,卷数亦纷纭无定,有十五卷本(如嘉靖太原府《重刊嘉祐集》)、十六卷本(如万历《苏老泉先生全集》)、二十卷本(如黄灿、黄炜贲堂刻本《重编嘉祐集》)、十三卷本(如凌蒙初朱墨套印本《苏老泉文集》)、十四卷本(如巾箱本《苏老泉嘉祐集》)等各种。至清代以二十卷本为通行,然各本差异亦大,具代表性者有康熙邵仁泓安乐居刻本、道光三苏祠刊《三苏全集》本等。要之,《嘉祐集》宋本罕觏,而明清刻本至多,各本编次收录作品多寡不一,次序有异。关于此集诸本概况,可参考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相关章节,兹不赘述。本书十五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一般认为乃蜀刻小字本(傅增湘以为乃婺州小字本,见《藏园群书题记》卷十三《顾千里校嘉祐集跋》,似无据)。钤有“尺月楼”“汉卿珍藏”“镜汀”“澂印”“徐健菴”“乾学”“丕烈”“荛夫”“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松年”“隺侪读过”“昌遂”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冯誉骥观款。全书多有批抹,清初蒋杲(篁亭)曾据是书对校他本,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八指出“宋刻中有墨笔所改所增者,皆篁亭笔”,然全书增改文字也非皆蒋氏所为,荛圃又云:“卷十三《苏氏族谱》‘子洵’下,宋本为妄人增‘轼辙’二字,篁亭未及细审,校云‘从宋本增’,当误为。非亲见宋刻,何由知之?”同时感慨:“通体涂抹,尚为宋人读本标举眼目,遇宋讳皆以朱笔圈其字,亦足证版刻之前,故所避不广,皮相者以为大疵,非真知宋本之妙者。”则全书涂抹增改之笔,手出众人,非一时一人所为,清初已然。本书偶有残缺,所缺为目录*、二叶,卷七第九叶,卷十五《送陆权叔提举茶税》以下七题诗作;所残则以卷十五所收诗歌*严重,除《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朝日载升》《我客至止》四首外,其余诸诗多有缺字。所收老苏诗文,亦难称完备。即以之与《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比,诗歌即少二十余首。文章《史论》与他本比,则缺《史论下》(本书所署“下”,实他本之“中”),特别是未收苏洵名作《辨奸论》,留给了后人不少猜疑。但是瑕不掩瑜,作为*存世的《嘉祐集》宋刻本,其价值不容轻视,后世诸多版本多有祖此本者。即如流传较广的《四部丛刊》本(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景宋巾箱本),校勘一过,即知显从此本抄出,所缺完全一致。而《丛刊》本偶有抄写致误者,又稍逊此本。如卷一《审势》“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丛刊》本错“裁”为“我”,“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丛刊》本错“又”为“久”,“赵魏卫尽走请和”,《丛刊》本错“请”为“诸”,“严用刑法而不赦有罪”,《丛刊》本错“刑”为“将”,“变其小节而参之以惠”,《丛刊》本错“参”为“矣”等等,本书均不误,其可宝处也可见矣。本书《古逸丛书三编》《中华再造善本》《宋集珍本丛刊》等丛书曾收录影印,然均属大型古籍丛书,一般读者购藏不便,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之收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平装影印,方便读者,因缀数语,聊充前言。侯体健二〇一九年七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嘉祐集》[宋]苏洵撰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