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元曲名篇赏析》贺新辉主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元曲名篇赏析:图文本(全四册)》收录了元好问,孙梁,杨果,刘秉忠,杜仁杰,王和卿,张弘范,商挺,伯颜,不忽木等人的元曲作品。
元曲名篇赏析(一)第一卷元好问[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元好问是金代的文学家,曾入翰林知制诰。他在金末元初写过一些揭露蒙古入侵暴行的诗、词、曲。他也是元代散曲发展初期的著名作家。由于元朝统治者的野蛮暴虐,大部分元曲作者对于现实都是心怀不满的。作为金代遗民元好问,更是如此。他的[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小令,便旨在远离红尘,避开闹市,与清风明月为伍,别无他求。他的家乡在山西太原秀容(今山西北部的忻州市),当时是比较偏僻的。元朝的政治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市),距秀容较远,他卜居秀容外家,不直接受到元朝暴政的威胁,能得以安居乐业。小令的上半阕,首先描绘卜居外家后的生活:“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突出层峦迭嶂隔断喧嚣的城市生活——“红尘”,尽管僻处山野,由于远离暴政,农民生产相对安定,更觉年丰人寿,心旷神怡。接着,描绘移居后的自然环境:窗口可望碧绿的山峰,屋后围绕茂密的松柏。这对首句不仅是具体的补充,也是内在的呼应。这么一个以“重冈”隔断“红尘”的环境,并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他自己的抉择。所谓“移居要就”“远岫”与“长松”,表明卜居乡村,必须选择人迹罕至之处。“要就”一词,便显示他在移居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非屈就他人的意旨。下半阕便紧接着写新的环境中的新的生活。在金朝,他过的是官宦生活。到了元朝,决定隐居,便须过平民生活。人活着,总要吃喝,但他年事较高,已不宜于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这就顺理成章了。上半阕的“窗中远岫,舍后长松”,暗示了衣食之源,在于靠山吃山;但“远岫”与“长松”毕竟不能吃喝,必须“种木”、“种谷”,才能解决吃饭问题。这便令人联想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的古谣谚所描述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情景。当金朝亡国之时,元好问已四十六岁,经过几年的折腾,到有条件卜居外家时,大概已过半百之年,儿女成行,当然可以自称“老夫”。他把“种木”和“种谷”的体力劳动交付子女,自己得以吟诗谱曲,消度晚年,直至六十八岁。因此,结尾一联:“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便是他卜居后的晚年生活的具体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