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晚明轶事:国难中的风花雪月》陆幸生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晚明轶事:国难中的风花雪月》陆幸生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陆幸生,1953年出生,江苏海门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江苏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长篇小说《银色诱惑》、《银豹花园》、《银狐之劫》、《扫黄打非风云录》、《村官》、《兵团战士》《兵团梦引》、《军旅画魂》;记实文学《画册谜案》、文集《书海波澜》、随笔集《拒绝诱惑》、《秋风沉醉的夜晚》、《笔底明珠终璀璨》,诗集《剑胆琴心》、《松风梅影》、《岁月远去》等。

【编辑推荐】

时代巨轮碾过,王朝更替之际,他们被迫走上前台。理想破灭、气节折损,进或退、生或死,一切都身不由己。帝王、官宦、文人、名姬,上演着*后的狂欢,随着帝国的覆灭一起沉沦。《晚明轶事》从大文化宏观视野角度出发,以文学化散文创作手法,揭示明末国变祚移改朝换代之际,上至帝王、宦官及儒生官僚集团,下至市井小民、文士歌姬的众生相,真实展现历史场景中的人物的爱恨情仇。融史实和史论为一体,细致而真实地反映了文化变革和社会转型期以及祖国统一大业中所出现的众多历史人物。

【名人的书评】

时代巨轮碾过,王朝更替之际,他们被迫走上前台,

理想破灭、气节折损,进或退、生或死,一切都身不由己。

士人、名姬,上演着*后的狂欢,随着帝国的覆灭一起沉沦。

【晚明轶事:国难中的风花雪月的书摘】

*章理想的坚守和帝国的没落一、王朝政治江河日下公元1644年(明崇祯甲申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甲申之变”。中国的历史因为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而改写。不久,原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溃农民军,清军长驱直入一路掩杀扫荡南北,历经十六朝的大明帝国分崩离析,而后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76年。满洲少数民族统治者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民族在血腥和暴力的强行推动下,开始了融合,大清帝国在炮声隆隆声中,在残酷的杀戮和严酷思想钳制中粉墨登场。崇祯自尽煤山后,清军长驱直入赶走盘踞京城的农民军,继续着烧杀抢掠,大明的官员士子们投降的投降,殉节的殉节,抵抗的抵抗。总之,不同人等选择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这些生死抉择的背后就是鲜血淋漓的改朝换代,兵燹、屠戮和战火书写了无情的历史。追寻大明帝国覆灭的轨迹,必须上溯到明代的成化和弘治年间,这是一条王朝没落的曲线,这条曲线尽管还会有上升,但是总体趋势是下滑的。1487年9月9日,成化二十三年秋,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太子朱佑樘在父亲病重期间监国理政了一段时间后,承继大统,登上皇位,是为明孝宗,次年改元弘治。朱佑樘虽然被立为太子,却也是苦孩子出身,因为他的母亲只是广西瑶族土司的女儿。她是在瑶民叛乱被镇压后,当成战利品带进皇宫成为宫女,并在朱见深一次偶然的巡幸中沾上了皇家雨露,生下了朱佑堂。此时正是万贵妃专宠后宫的时期,这个万贵妃也非等闲之辈,是朱见深的患难之交,情同姐弟或者是母子,这和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有关。是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争强好胜,轻率大军,在土木堡迎战瓦剌军被生擒。九月为了稳定局势,兵部尚书于谦等请郕王朱祁钰监国,郕王自立为帝是为景帝。景帝自然是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原太子废弃改任沂王,被迫搬出东宫。此时唯有比他大17岁的万宫女不离不弃,对废太子关爱有加,直到英宗被放回,遂有“夺门之变”,英宗取代景帝之位,复辟成功,朱见深又恢复太子之位。直到英宗驾崩,宪宗继位,万氏受封贵妃,两人始终不离不弃,皆因为这对老少夫妻乃患难之中所建立的深厚感情。朱见深也算有情有义,一直专宠万妃,甚至使得万娘娘取代吴皇后而主掌后宫,凡有关宫中怀孕嫔妃无不遭到这位万氏的迫害。在此之前,朱佑樘只是在宫中有良知小太监张敏和废皇后吴氏的暗中庇护下,得以侥幸存活下来。在宪宗皇帝面临接班人危机时,他被小太监张敏偶然提到,复又得到父皇关注,在危机四伏的后宫里由奶奶周皇后尽全力保护了下来。在王朝大统承继的大问题面前,宪宗皇帝才从这种病态的姐弟之恋中突围出来,后来万氏暴毙,其因不明,是否宪宗授意已成为成化朝宫廷迷案。废后吴氏在死后因抚育太子之功被追封为圣德慈仁纯孝皇后,改葬皇陵。女性在宫廷政治中只是点缀帝王生活的花朵,花开花谢,缤纷落英,皆为帝王玩物,推陈出新,原是寻常之事,是没有所谓永恒爱情之说的。诚如当年天台营妓严蕊在应对理学家朱熹对其和台州知府唐仲友关系时回答新任提刑官岳霖所写《卜算子》所言“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东君主只是男性社会*代表帝王及其按照九层之塔封建等级分配女性的各级当权者。后宫佳丽三千人,原只是满足帝王占尽天下美色的无止境欲望,本质上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臣”的帝王在性功能上肆无忌惮发泄的对象。及至发展到朱见深的孙子正德皇帝明武宗身上时,已经演变到穷凶极欲,像是公开随地大小便那般无耻,到了性功能随时随地发泄的地步,已经完全不分宫内宫外了,那时帝王就成了野兽。君德尽失之际,也是王朝覆灭之时,王朝合法性的丧失,首先在于赖以支撑帝国的精神支柱——意识形态中纲常礼教的堕落。二、王朝短暂的回光返照朱佑樘生存的偶然性,被发现的偶然性,立为太子的偶然性,导致了失落王朝有了一个短暂的回光返照。他人生的多灾多难养成了性格的成熟,处理政务的圆通,*终甚至延缓了皇朝没落的时间表,铸就了“弘治中兴”18年的帝国辉煌,也算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皇帝典范。对这位弘治皇帝,明史评价甚高,称明代: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洪、永开国,姑可不论;仁、宣之治,国力强盛。至正统以后,外有瓦剌之扰,内有民变之忧,交困之势,堪为疲敝。至成化朝,后宫干政,宦官当道,朝臣多小人,似颓势已定,而明孝宗登极之后,挽定局面,清宁朝序,一时间内外无忧,后世史家称之为“中兴令主”明史修订向称严谨,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撰修,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编撰完《明史稿》。第二年,张廷玉受召为总裁,于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前后历经94年。这其中当然也有着清代统治者对于前朝皇帝贬低和对本朝的美化,因而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信史来看。明史所谓的“中兴之世”,可以视作是大明帝国自正统以后开始由治到乱的下滑时期的小勃兴,孝宗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只是刮骨疗伤般的治标举措,而根本改变不了帝国病入膏肓的本质。下滑线从正德皇帝开始延至嘉靖、隆庆、万历一路走低,直至以后的天启、崇祯朝继续一落千里般地迅速下滑。虽然其间有着张居正时代的小高潮,然而人亡政息,高潮以后复归于江河日下。封建专制统治的家天下本质,改变不了人治特。嫡长子继承制的接班人体制导致了统治阶级接班危机在于统治者遴选范围窄小;八股取士的人才拔擢机制大大限制了统治者对于人才拔擢的范围;王族圈子享受升平日久,在富贵温柔之乡成长的弱苗终难成治国大器,一班纨绔子弟有何德何能,无非是继承了高贵的血统,自以为天纵英睿地借助奸佞和竖宦统治着子民作威作福罢了。承继大统的正德皇帝只是一个劣性不改的顽童而已,靠玩笑般的随心所欲去统治一个东方大国,国家朝政只能在玩笑般的统治中轰然崩塌。王朝大塌陷中继位的嘉靖皇帝在歌功颂德的青词谯斋中,崇信方术,迷信炼丹,梦想长生不老,朝政依然在奸佞严嵩集团和宦官集团把持中腐败堕落着。以后的万历借助于文官集团张居正和宦官集团冯宝,还算和谐地合作了很多年,王朝回光返照了相当时间。而当这两个头脑清醒的人死后,迅速遭到清算,朝政依然糜烂如故了。以后泰昌、天启两个文盲治国,竖阉魏忠贤秉政,文官集团分化,帮派林立,党争四起,王朝风云变幻,建州女真族努尔哈赤势力不断膨胀,迅速统一满洲各部,开始向辽东各地扩张,西南诸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了执政者的基础,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大厦既倒。统治集团内部已经难以有力挽狂澜者,拯救王朝于万一。三、太祖皇帝的负资产皇族本身除了嫡长子继承外,朱元璋这位慈祥的老祖宗深谋远虑,为子孙后代设计了某种永享荣华富贵的王位分封制度。朱元璋花了六年时间殚精竭虑弄出了一本《皇明祖训》对于亲王的待遇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也就是皇帝的子孙在成年后就可到封藩之地就位亲王,为之建造了豪华壮丽的王府,有权挑选*好的土地,王府的每一位正式成员都享受着丰厚的国家俸禄,这些开支全部由国家税赋承担。但是王爷们不能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担任各级官员,不能交集外臣,甚至迈出封地一步都得向地方官员报告。这其实就是用财富赎买了王爷们参与政治的权力。而王爷们参与政治的热心,往往就是心怀叵测利用王族优势谋取皇位的开始。这些人只是寄生在老祖宗开创的江山社稷上利用特权安享荣华富贵坐吃山空的主,毫无治国理政的能力。这些人虽然被皇家嫡长子继承制度排除出了皇位的角逐圈外,但是却带着皇家的特权流放到了各省州府俨然成了州府县的太上皇,政治经济特权依然凌驾在地方行政权力之上,连同他们的家奴们也可作威作福、欺男霸女,巧取豪夺。他们其实就是皇家放飞出的一群蝗虫,疯狂而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民脂民膏,因而民愤极大。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他们也是农民军宰杀的主要目标,下场极其悲惨。祖宗欠下的血债,当由这些末路王孙们的血肉来偿还了。然而,皇族子弟同为龙脉,不甘于默默无闻终老于封地,总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比如洪武皇帝驾崩后,皇孙朱允炆继位,皇四子燕王朱棣有过举兵起事,发起所谓“靖难之役”造反成功的先例。朱棣的勇于造反的精神,鼓励着后起的皇子皇孙们起来夺权的野心,除了宫闱斗争的残酷无情外,也有藩王在封地效朱棣起兵谋反。如宁夏的安化王朱寘潘、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就试图邯郸学步般地效仿朱家老四起兵造反,然而无所成功者,*终身首异处,图落笑柄。宁王谋反失败的故事在冯梦龙为他的思想偶像王阳明所写的纪实文学《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生靖乱录》有精彩的描述,此处暂不赘述。到了明末王族人口急剧膨胀,从洪武年间的五十八人历经十六朝皇帝的不断分封繁殖,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高达一百多万人之众。随着王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税赋保障这帮寄生虫的开支日益浩大,中央地方财政均不堪重负,如河南年财政收入为八十四万石,而需要供应给王爷的是一百九十二万石谷,“借令全输,也不过供禄米过半”。嘉靖年间的大臣纷纷不无焦虑地指出,不久之后,以中国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出现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朱氏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王府将军、中尉动以万计,假令复数十年,虽省内府之积贮,竭天下之全税,而奚足以赡乎?”“将来圣子神孙相传万世,以有限之土地,增无算之禄米,作何以以算其后?”可惜这些圣子神孙的结局,在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中变得十分悲惨,不少王族被屠戮一空。他们因为自身的贪婪,所激起的滔天民愤已化为怒火*终那些巧取豪夺的巨额财富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为席卷而来的巨浪所吞噬。农民起义的烈火焚毁了他们期待的万世一统的江山社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们只能无可挽回地走上“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不归之路。这里仅举明万历朝离皇帝血统*近的皇子王孙福王父子的悲惨覆灭为例,而知晓江山易代之际,高岸为谷,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覆巢之下无完卵,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岂是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晚明轶事:国难中的风花雪月》陆幸生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