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沈嘉柯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沈嘉柯
著名作家,2015年“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入围作家。其作品在中国重要的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进入中国各大畅销排行榜与好书榜。
他曾当过记者、杂志主编等,在中国*早的心理咨询刊物工作,主持晚间心理热线,在《正信》开辟有问答专栏,在新浪开有文化专栏,在南方周末网开有电影评论专栏。
他的散文随笔温暖治愈,犀利却不失温厚,为千万青年读者所喜爱,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伴随无数年轻人成长。
历经匮乏的心,幸福来临之际也会忐忑害怕,觉得自己不配享受幸福。习惯困苦的人,哪怕拥有了美好生活的条件,仍然会迷恋匮乏时期的习惯。就像高明的建筑师设计了漂亮的屋子,居住的人仍然囤积垃圾,以贫瘠的方式去生活。
本书是沈嘉柯自2006年后出版的*一部全新的作品,这本书以*真诚的人生故事,吹散迷雾,打破偏见,照见澄明的内心和方向,鼓励我们从内心开始改变,按照所想的去生活,否则,迟早会按照自己的行为去思想。一个人真正的爱自己,是接受事实——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百万畅销书作家沈嘉柯自2006年以来*一本全新的作品。此书内容为近十年来全新的内容,绝大部分文章完成于2016年,部分文章选自沈嘉柯珍藏多年的书评及影评,全部未曾出版发行。
★47篇全新文章,17万字精华散文,本书以*真诚的人生故事,吹散迷雾,打破偏见,照见澄明的内心和前行的方向,激励我们按照所想的去生活,勇于为更好的人生而奋斗。
★全书胶板纸印刷,印制精美,全彩插图,随书附赠唯美书签,具有典藏价值。
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他是个生于1993年的北方男孩,三年前在北京一家文化出版企业那里实习。那家公司的老总恰好是我的一个老朋友。
近两年我开始跨界到新媒体行业,特别需要一个兼职的年轻人!我就找到我的老朋友,让他推荐一下。就这样,他就给我推荐了这个男孩。
当时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过往接受的教育还有实习的工作经验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我告诉你的截然相反,你会怎么面对呢?
他当时有点犹豫,又有点困惑。但他还是回答我,他可以试一试。
很多年长的人喜欢抱怨一代不如一代。我的看法却完全相反,90后一代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活泼开放的心态。正因为一代比一代人强,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好。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我把我十几年来在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我的经验有效的部分,他统统都用上。我的经验当中跟不上时代的部分,他用自己的摸索,直接把事情做好,不争辩,不浪费时间,直接用事实说服我。我特别喜欢他这个优点。
短短几个月,我交给他的自媒体号,就达到了几千万次的阅读量。
于是我放心的彻底把这个自媒体号*阅读,交给了他。
这个男孩叫梦元。他踌躇满志,梦想着抵达更高的地方。
在这一年春夏之交的时候,他的父亲离开这个世界,走得特别突然,他毫无防备,不知所措。
那个时候,他一个人担当起来的*阅读,仅仅是流量广告,一个月都有1万多元收入。拿到*笔分成的时候,隔着手机屏幕,我也能感觉到他的开心。一个人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出成绩,本身就是莫大的快乐。
他向我请辞,去处理家里的事情。我马上答应他,对他说,什么时候休养好了,觉得可以回来接着做,你再回来,一切你自己决定。
时间过去得飞快,转眼已经是半年以后。
某一个晚上,他突然来找我,我们没有谈工作,只是谈一谈人生。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失去了父亲,自己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跟从前再也不会一样了。
如果普通人是按部就班的成长,那么他已经选择了更快地成长。
现在他自己开了公司,把他所学到的东西用在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上。
而我,选择继续向他投放资源,为他介绍了一个新的工作项目,支持他创办了又一个新媒体番茄娱评。
曾经的小小实习生,踏上江湖去闯荡,从此要独当一面。
少年何惧岁月长,人在历经悲伤之后,化为勇气和力量,再出发的时候,会更加坚定。
我相信,他会从年轻男孩,成为一个强大的男人。
2016年的夏天,我应邀去别克elitetalk分享会。
作为一个80年代出生的人,当时我*个出场,登台讲了自己的成长,我用10年时间去准备,登上了中国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出了很多畅销书,创办的新媒体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一年营收百万。我所有的努力,是为了一个梦想,让自己有积累,可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我当时讲得特别轻松,驾轻就熟,因为我的这些经历故事,被《读者》这样的亚洲销量*的杂志全文刊登了。
按道理,我已经衣食无忧,拥有了声名和不错的收入,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就行了。
不知道为什么,眼看着网络大时代来临,曾经在报刊工作多年的我,做过主编的我,心里开始蠢蠢欲动。都说传统媒体衰败,新媒体崛起,是否我这样的老家伙,落后于时代了?
我有点郁闷。
我跟我的朋友,合伙创办了新媒体品牌娱乐天天说,我们再战江湖,没日没夜地挖掘热点,我们邀请郑元畅、黄晓明、霍建华等明星为读者念祝福语和贺词。我们各自发挥所长,有的写影评,有的写人物专访,有的写行业观察。一年时间,我们就成了营收百万的大号。
我想这事对我来说,*的收获是,一个人拥有的专业能力,从来不会过时。
我结束了自己的分享,坐在观众席上休息,后来听到了他的故事。
他是一个生于70年代的人。
他也是我们本地音乐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我*次见到他,是在一场音乐选秀比赛上。
我一直以为他就是那种人生开挂的典型,毕业于一所传统的师范类名校,轻轻松松到了挺好的传媒单位。
广播电台历史上有多么受欢迎,我是亲身经历过的。再加上他主持风格特别幽默,功力扎实,所以很容易成为大腕,属于理所当然的高收入群体。
隔了几年之后,我们再次碰头,就是在分享会上,他*后一个演讲,说了他自己活生生的青春故事,颠覆了我对他所有的印象。
虽然我们是两代人,我却找到了鲜明又深刻的共鸣。
大学时代,他渴望进入传媒工作。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学生时代特别穷,喜欢的音乐卡带,都要徘徊好久,因为没钱,舍不得买。
他*次赚到几百块酬劳的时候,欣喜若狂。
毕业以后真正入了行,当他在电视上有了自己的节目之后,有一次经过天桥,有一个路人转过身来,冲着他大喊了一声。哎哟,你不是那个谁谁吗?
他心情万分激动,期待这个观众喊出自己的名字。
结果那个路人说,你就是那个阿星吧!
他是阿喆。
这要是用动漫的形式来表达,他脑袋上方应该飞过去一群乌鸦。
当时他还年轻,不服气。总有一天,他要让观众都准确地记住他。
新世纪迎来新的时代,网络繁荣,传统媒体,从纸媒到电台,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他也遭遇了人生中的低落期,上完夜班,回家路上看着万家灯火,他心中觉得,真的不甘心就这样平淡到老。
他开始策划各种活动,主动出击。在中国*长的那条步行街上,创造了音乐电台透明直播间。
他从主持人跨界到创业。
省台只批了300万,他全盘构思策划创办长江电波兄妹公司。对于这个类型的企业来说,这是非常有限的资金。
他不服输的性格再次帮了他,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也要做好事情。
就这么一路走过来,承办了各种很棒的表演活动。他负责公司的诸多事情,创业型公司需要摸索道路,还要亲力亲为。但他一点也没耽误主持工作。
那个曾经为几百块钱主持费欣喜若狂的小青年,如今一次出场费至少五位数。
他的演讲结束语是,事情就要先去做,有了问题再解决。人总要折腾,*怕的是什么都不做。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一个人到了中年,依然怀着赤诚的热情,这太难得了。我太佩服他了。
我曾经做过记者,采访过各种各样的人。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还是特别感动。
真正喜欢做事情的人,眼睛里都有光。
我特别熟悉那种光,*骗不了人。因为曾经也有前辈说,在我的眼睛里看见过光芒。
如果把时光倒推回去,16岁那年的我,遇到今时今日的我,应该会觉得非常陌生。那个孤傲内向的少年,想象不到未来要经历多少的挫败,消化多少痛苦,然后在浩瀚的世界上,学会温柔,变得聪明,掌握力量。
我在学生时代,就以散文随笔、杂文评论,登上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报名刊。后来我发现,凭借这些稿费收入,我养活了自己,还能给家里父母钱,我觉得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那时候,我才十八九岁。这种感觉,我非常享受。
别人玩耍的时候,我在稿纸上窸窸窣窣地奋笔疾书。我用稿费给自己买了电脑,从此进入了写作这个古老的行业。
曾有过漫长的低潮沉默。有一天,我独自坐在台阶上,看着深夜的月亮,悲伤良久。我接受自己的沮丧哀伤,也会珍藏这种哀伤。当我从中走出来的时候,我情愿自己成为做事勇猛、内心平和的人。
年少的我不知道自己会走到什么样的境地,我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我愿意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去得到,拥有更好的人生。
甚至这个“更好的人生”,也不再由别人来定义,而是我自己说了算。
我想要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时候,我就去做这样的事情。哪怕昏天黑地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累得像条狗。
我想要内心安定,我也有资本回到自己一个人的王国当中。写不需要任何人赞美的诗,视功名为粪土。
我们三个成长于不同年代的人(70、80、90),我们的故事,当你读到了,也就属于你了。
你对自己那么凶狠,世界才对你稍露温柔。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也无所谓。你踏遍山河,一路修行,成为强大的人,从此自己对自己温柔。
不管你从哪里出发,都得出发。就像所有的河流都流向海。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你那么年轻,却希望轻松舒服
1
先说个有趣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一家著名的杂志社,拜访我的前同事小西。因为我在她那边发表了不少小说,她准备请我吃饭,顺便谈谈新的专栏邀约。
结果当我抵达了那家杂志社,在门口的保卫处填写访客登记时,恰好那家杂志的主编从办公室出来,巡视了一下员工们有没有在认真工作。
那个主编一抬眼看到我,就过来跟我打招呼。一边说欢迎大作者来做客,一边还想起了什么,“对了,刚才我们下半月刊的编辑主任不是说,出去约作者吃饭谈新的合作吗?我才签的会客单呢!你怎么还在我们单位呀?”
我愣住了,因为我当天根本就没有约那个下半月的编辑主任呀!
不过当主编的人都挺忙的,一转头就有人喊她,说财务在她办公室等着她签字。
等我和小西在一家餐厅碰头以后,我就问她,“你不是上半月刊吗?怎么会变成下半月刊的主任约的我?”
小西想了想,明白了,直接告诉我答案。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单位有一个会客单假条制度,可以名正言顺的翘班。
他们常常打着拜会作者的名义出门。至于我呢?是他们杂志社的主力作者之一,干脆就直接拿我当借口,而且因为都在本市,所以打着我的幌子次数*多。
我忍不住哈哈笑了。
2
因为这个事儿,我和小西一起回忆起在前单位的工作经历。
小西毕业于华科大中文系,她说:“*的梦想就是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轻轻松松,所以当年才选择当编辑。”
我当时在旁边附和说:“我也是,就是想着编辑工作没有那么强大的压力,看看文章,多读书,约约稿,就放弃了自己的本专业,来了这儿。”
结果我们发现,做编辑并不轻松。名家好稿人人争着抢,每个月的竞争都很激烈。日常还要排班值班,一审二审三审,编辑校对了再给专职校对。平时还常常要开会,如何改善版面提高文章质量。
那个时候我和小西,还有另外一个新人,是竞争关系。大家都是年轻人,大家都不甘心向谁认输。领导要求早上9点钟到,我们8点半就到了。每个月原本只需要交30篇稿件,但我们却准备了60篇,随时用来候补替换。
有些栏目酬劳不高,为了证明自己的编辑能力和作者资源。我就自己写了交上去。反正是匿名审稿,全看稿子本身写得好不好。
我们每天不断地向全国各路名家约稿。
谁编辑的文章好,被全国畅销的知名文摘杂志转载,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被电视台摘编,单位还会发放奖励。
于是我们又积极地去研究文摘杂志的风格,只为了编出质量好、又容易被转载的文章。下班了,我们还不走,在单位的综合阅览室翻阅各家刊物做研究。不蒸馒头争口气,累就累一点吧!
就这么竞争着,有一天我们集体在办公室感叹,这么明争暗斗真的好累啊!咱们是不是太拼了,其实,编辑费又不多,奖励也才一两百。
小西感叹说,“我的近视度数都加深了。而且听说单位*近要招新人呢!领导去本市几所著名大学招聘。还听说,原先的主任辞职了,空出一个位置。”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了两年。
很快,小西和另外一位女同事,一起被新单位挖走了。
她们因为勤奋,在期刊界有了口碑。而我呢?编稿没有她们那么勤奋,但我写作很用心,她们两个跳槽的时候,我出版了人生中*本书。
老总挽留我,由我做编辑主任。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谈判的资本,我要求一周只坐班三天,剩下的时间我自己安排,保证完成好工作。
老总同意了。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她们两个成了国内有名的大杂志社编辑主任。我成了一个拥有一定自由度的名作家。
当我的书更加畅销,收入更加高的时候,我买了房,后来我彻底地辞职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量自由。
成了主任的小西,收入当然也比以前高,还可以直接填写会客单拜访作者,这是编辑主任的权力。其实,就是趁机出来玩。
因为过去的勤奋,积累了充分的经验,足够的作者人脉。现在的小西,足以高效率地完成稿件编辑,工作并不会受到影响。小西基本上实现了*初的心愿,工作变得比较舒服轻松。
所以哪怕她们都打着见我的名义出来放风溜达,而且还穿帮了,主编也没把她们怎么样,只不过是私下里提醒警告一下。她们两个都是主力干将,忙里偷闲无伤大雅。
说到本质上,我们的自由,我们的轻松,是我们自己争取到的。
3
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的。但人也有追逐成功,变得更优秀的天性。
在我离开杂志行业以后,兼职做了一段时间的新闻记者。有一次我采访一家知名酒店的总经理。采访过程当中,我看他的助手明显有点心不在焉,还打了个哈欠,一看就是前一天熬夜了。
过了一段时间,和那个酒店总经理碰头的时候,他换了助理。闲聊中,我问起之前的那个小助理的情况。这个总经理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
他说新生代跟他这个70年代的人代沟太大了。他特别叮嘱小助理,你的外形不错,如果想要谋取更好的发展,在酒店升职,应该继续学一点小语种,结果小助理说,每天上班太累了,他只想一个月有三千块钱足够了,早点下班去玩,不想升职。
我乐了,问这个总经理,所以你把他炒鱿鱼啦?
他摇头。
原来他还没决定要不要换新助理,犹豫着给这个年轻人机会,换到别的岗位试试看,小助理就主动提出辞职了。辞职理由是,不喜欢一天到晚安排行程订机票联络客户,觉得很无聊。
这个小助理令酒店总经理这个70年代的人印象深刻,所以,他回头让人力资源部拿招聘记录来看,这个小助理在来酒店上班前,已经换了四个公司。
看来,那个年轻人始终没能找到轻轻松松舒舒服服,拿三千块钱一直混下去的工作。
其实,如果他把本职工作做好,本可以过渡到更加轻松的岗位。跳槽太频繁,每份工作都没能积累起经验能力,没有底气和资本,就没法跟老板讨价还价。
除非是所谓的“二代”,或者有特殊关系安排进单位的闲差,在这个世界上,舒服轻松的工作根本不是找来的,而是自己一点一滴打造出来的。至于年轻时所谓的迷茫,其实只是贪心。又想要功成名就,又想要舒服。
你还那么年轻,却希望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荒废的只会是你自己。
追逐繁星的孩子
1
小辉是我大学时代的一个小学妹。我念大三时,她念大二。她在校报做编辑,那时我发表了一堆作品,拿了很多奖,她来采访我,写一篇人物报道。
年少的我心高气傲,中央大报大刊发遍文章,哪里会去在乎校报。我反问她,你*喜欢什么书?
她说*喜欢曼彻斯特写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可是新闻界传世之作。我虽然学的是法律,但也久仰大名。
别的新闻系学生就想找个好工作,这家伙却向往着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我很佩服,但又带着怀疑。
我们一聊之下,很投机,平常很少看见豪爽大气的女孩,于是便成了朋友。
后来她决定考研,在读研这件事情上,她是我见过*执着痛苦又纠结的人。
*年她很认真准备,每天都去上自习。背着一大袋书和考研的资料,还有一个大的水壶。遗憾的是那年她没有考上。没办法,那个学校的那个专业,她选定的导师,面向全国只招3个人。
第二年她决定换个环境,因为当时她也本科毕业了。因为*年没有成功,第二年她压力巨大。同学们纷纷参加工作了有的还找得不错,家里人也催促一个女孩子别那么大野心,回去县城考个公务员算了。
当她觉得压力逼得她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来找我诉苦。她说你不是学过心理学吗?别客气,拿我开刀练习分析,顺便给我减压。我哭笑不得,但还是很讲义气地听她大倒苦水。
结果第二年她还是没考上,就差那么一点儿。她也快崩溃了,破釜沉舟,决定跟那个学校杠上了。
萎靡不振了小半个冬天之后,她开始第三次攻坚战。这一次,她干脆就跑到北京去,在那个学校里面租了房子。
觉得心里压力大的时候,她还是会打电话给我,我也没有什么新鲜的招数可以安慰鼓舞,讲真的,我都被她给搞烦了。我只能跟她说,要想打赢“战争”,身体上不能垮。
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先从体能上储备力量,坚定斗志。于是她每天围着那个学校里面小小的湖跑步,然后再吃点饭,去图书馆泡七八个小时。
我特别不喜欢“皇天不负苦心人”这句俗语,但在这一年,也忍不住在祝贺她的时候说了。
别的同学已经工作了3年之后,她成了北京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开始又一段学生生涯。
原来,她小时候的梦想是进外交部,当一名外交官。可惜高考前,她本来可以保送人大,却一心只想考北大,落榜后调剂到我们就读的普通大学。
大学毕业时,她心不甘,再度选择了特别难考的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这场属于她个人的“战争”,整整打了3年。
在她终于读完了研究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又达不到外交部招人的条件了。时移世易,很多单位部门招人的门槛逐年在提高。
她回武汉办理户籍手续的时候,我做东请客,我问她*后确定去哪儿工作?她有点尴尬地笑了。她犹豫了半晌,要求我不能笑话她。
我心里纳闷,找工作有什么好笑的。
她告诉我,是《新京报》。
我有点吃惊,真的忍不住笑了出来。
2
我之所以会笑,当然是因为这里面另有故事。
当她大四时,我已经工作了。那时候,她在《光明日报》实习,蹲坐在本地分社办公室,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线索。我上班的刊物大楼,距离她所在的地方只有一百多米,一天下午她终于打电话来求助,实在是绞尽脑汁,不知道报道点啥。
我也恰好嫌待在办公室太闷,所以就借外出会见作者约稿的名义,溜出刊物大楼。见到她的时候,我吓了一跳,这家伙满头乱发如杂草,一身汗臭,比男生还邋遢。桌子上堆满了各种报纸,电脑屏幕一片空白。
我笑话她,“兄弟,有必要吗?不就是实个习,怎么弄成这副德行。”
还没做正式的记者,就搞得跟个新闻民工似的。
她很无奈,推开报纸说,她的指导老师让她自己找新闻线索,但她翻遍各种新闻,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街谈巷议,要么就是一些官方会议。
可我从事的杂志,偏向心理学和文学,和新闻不是一回事。我把她面前的本地报纸翻开,忽然看到一条小学升初中择校热的报道。我指给她看,她不以为然,某报是堂堂大报,写这么小的事情能通过老记者的法眼吗?更别说还要过编辑那一关。
她不想丢脸。
我说:“新闻关心大事,但我们作家反而不喜欢宏大的,喜欢细致入微有生活气息的东西。大事不是天天有。民生小事,也能折射社会大风气。你试试看嘛!”
她半信半疑,真试试看的写了。
那篇几百字的小报道,两天后上了头版。她终于有了*个正式发表的实习作品。
万事开头难,其实难在打破心障。有了*次发稿,她就放轻松了,陆续发了好几篇头版稿。
她的个性也挺受报社老师欣赏。她的指导老师是资深记者,问她想不想做记者?可以直接推荐她去《新京报》。她去推荐的地方待了几个星期后,心里的梦想之火还在燃烧,还是想读书考研,去考北大。
没想到,她读完北大的硕士,还是去了《新京报》工作。
3
那次饭桌上,我开玩笑,“还不结婚?现在也是过了30岁的人了,感觉怎么样?”
她笑嘻嘻,“大不了单身,当大龄剩女,我要当犀利的记者,*近申请调到深度报道部门了。”
我为她担心,劝她想清楚。别看都是无冕之王,做新闻也有很多细分类别。深度调查写特稿,接触的都是违法犯罪和严重安全事故,这些恰恰是危险度*的,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真实的采访过程一点不诗意,她一个女孩真的太危险了。
但她说,“我想留下自己的名字啊,写出好的报道,你知道我就是这种人。”
她说的没错,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一个女孩子,不顾危险跑去灾区做志愿者。在路途中,她遇到一支救援的队伍,协助救援搬运。回来后,获得了一纸嘉奖。
她要像《光荣与梦想》里的那些大记者,寻找事实,抵达真相。从国内报道到国外,充分积累实战经验,再去大学或学术机构做研究,做个国际关系的学者。这家伙野心大。外交官的梦想熄灭了,她心里还有另外一个海阔天空的梦想,不曾熄灭。
我也无法再劝她。
有一次网上爆出某起文学界黑幕,全国一片哗然。为了采访当事人,她死缠烂打极力逼迫我去要不熟悉的作家同行的电话。
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快赶上我另外一个卖保险的同学了。虽然我们是多年老友,但我也不胜其扰,只好把她暂时拉黑。
有一天,一个作家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说,看到一则报道特别感动。我顺手点开网页,那篇新闻是记者深入某地村庄,采写的一则有关艾滋病孤儿的特别报道。配图里的女记者,正是小辉。
她还是学生时代的打扮,夹克外套,短发,跑鞋,搂着一个神情淡定的孤儿。
那篇报道细致翔实,从小处入手,几乎全是白描手法,呈现了一群不幸的孩子的生存状况。她从前在文字里的炫技文笔现在也消失了,把深情与关怀,都收敛在沉静叙述里,让沉重的现实问题自己浮现出水面。
我没有打电话告诉她,你写的真的很赞,我被打动了。我只是默默在心里说,这家伙,终于成长了,成为一个拥有像样作品的真正记者。
在我们文字行业,作品就是*金光闪闪的勋章。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任重道远。
4
年轻的时候,人分成三种。
一种人是浑浑噩噩,天天把梦想挂嘴巴上,上学时翘课睡大觉,工作时又怕吃苦,又想偷懒。做做这个职业,干干那份工作,还没厮杀拼斗一番就投降认输。成年之后但求稳定,有一碗饭吃。很多年过去,再变成怨气冲天的中年人。光阴弹指而过,白了少年头。
另外一种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心无旁骛沿着一条路走到底,大风大雪,自己一肩扛。甘苦冷暖,闷着头自己知道。*终收获的丰盛闲适,都属于他应得的。
还有一种,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后来呢?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但一路拼一口气,做一件事尽力了,才谈放弃。与此同时,也一直保持学习,为自己添砖加瓦,水火锻炼,走下去,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人浑浑噩噩,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
人生之旅,殊途同归。到底做什么有意义,过什么生活从不后悔,判断标准在自己心中。就像画油画,一开始打底稿,然后层层叠叠勾描刮涂,中间堆上一团一团的色彩,逐步修饰成型。十多年后,隔远站开观看,轮廓才得以清晰。
她经历艰难的自我认知和选择,顶着社会家庭对女性的压力,三年又三年,未能圆一个外交官的梦。不能直接达成,再通过毗邻的行当绕回去。我听说,从突发事故的爆炸现场,到重大经济案件,都有小辉的身影。
她的“人生油画”是星空,她追逐的是繁星。
小辉同学,愿你摘下闪闪满天星。哪怕岁月漫长,路途迂回曲折,你追逐繁星的过程,会让你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