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初心》江振诚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江振诚《时代》杂志两度赞誉他是“印度洋上伟大的厨师”,获选为“全球百佳大名厨”*华人,并被Discovery频道选为“亚洲10佳青年主厨”,《EliteTraveler》美国菁英旅游杂志:未来10年15个极具影响力的厨师。2010年,开设RestaurantANDRE,创立“八角哲学”,新加坡政府称其为“特别值得来新加坡的44个理由”之一,并被《纽约时报》选为“世界上非常值得搭飞机来品尝的10大餐厅”。
出生于中国台湾地区,在法国长大的江振诚,受到身为厨师的母亲影响,在13岁接触厨艺,凭借着认真与过人的付出在年仅20岁时即担任五星级酒店法式餐厅副主厨,为追求更高的厨艺境界,22岁前往南法师随米其林三星餐厅“Jacques&LaurentPourcel”双子星名厨,从一句法文都不懂开始、每日工作近20小时,不断的自修、扩展自己对于法国料理的一切知识,25岁即当上了执行主厨,带领该餐厅的整个法国厨师团队。直到30岁,他已经独当一面,飞回亚洲,拓展属于自己的料理版图。而后,他成为“印度洋上伟大的厨师”,他开的餐厅“非常值得专程搭飞机去品尝”。每当他到达一个阶段的*,就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而“做更好的料理”这个答案,每每让他继续挑战旁人眼中的不可能。年届不惑的他,再次“归零”、回盼初心;决心洗去铅华、归还米其林星、回到出生地,将毕生所学致力推动于提升华人的饮食教育及生活美学,这将会对未来全球华人界的料理国际化,注入新的生命和更清楚的方向。
当我觉得一道菜完美的时候,就是我放手的时候。当我觉得到达*的时候,就是回盼初心,从零开始的时候……“初心”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使我能享受的不只是成果,而是自己全心投入其中的过程,从甘苦交织的每一分钟,挖掘无可取代的意义。备受世界瞩目的法国料理华人名厨!写给每一个热爱并享受美食的人。精致料理,不忘初心!他是江振诚,是国际料理界赫赫有名的ChefAndré。他的故事,将鼓舞所有有梦的人!
2017年10月10日那天我走上楼,看着餐厅里楼梯间的所有照片,我突然发现,眼前所看到的是我们过去多年的点点滴滴…….看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回想他们刚来的时候那么青涩,看看现在,那么强壮、自信、无惧与专注,这一刻,我觉得我们是*棒的团队,我很感谢这个团队。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心里的感受,经营RestaurantANDRE的*天开始,就像得了强迫症,餐厅的每个小细节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温度不对、湿度不对、卡片放的不对、角度不对,你会想尽办法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你想象的——“完美”。我们总是忙着追求,很少会回过头想,我们为何而忙?过去三十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完美时刻”?或许是登上世界*、进入全球*餐厅、还是得到米其林三星?你一旦得到更多,就会想要得更多。你总觉得,我还要更完美,现在还不够完美,那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更进步,但那就是一个厨师的终极目标吗?我想成为一位料理人,是因为我很喜欢做菜,我很享受与大自然食材的对话,我喜欢看到大家享受我的料理时脸上开心的样子。我都做到了吗?或许才更重要。我还需要更多吗?或许不需要。有一天我走进餐厅,看见每一个人都认真工作,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打磨杯具、摆设餐具、调整细节、处理问题,每一个人都知道今天的客人是谁、知道每个客人坐在哪里、吃什么,知道如何料理、怎么调味、如何为客人创造难忘的回忆,你必须确保在客人到达前,每一个小细节都很完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完美时刻。我们从一张空白的画布开始,一点一点地画,直到有一天,画布画满了,你也很满意自己的杰作,然后在画布的一角签上名,就再也不想修改了。画,完成了,这就是*美的一幅画。我希望纪录下这幅画,我想让这幅画永远停留在那里。我们说的开始,往往是结束;宣布结束,也是宣布了另一个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起点。-T.S.艾略特我从小就想当厨师,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厨师。所以,过去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跑遍全世界,努力成为世界上**的厨师。但是每当有人问我,你从哪里来?那里是什么样的地方?我总很难回答得很清楚,我必须回到我的根,我必须要了解我生长的地方。台湾是我出生的地方,但我却对这块土地很陌生,我所有的印象都是小时侯的记忆,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我家旁边就是夜市,每天都看到人来人往,在卖吃的东西,每个早晨,人们开始贩卖生鲜食材,大家把买来的菜,变成一道道的料理。到了晚上,你就看到那些食材被做成小吃,夜市开始了。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因为你每天都看到同样的食材,却能启发不同的灵感创意,我想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台湾,他像是一个我已经认识很久的亲生兄弟,却从来没有时间好好相处。在很多方面,我都想回到我开始的地方,我想回到我作为一位料理人的根本。我想研究台湾的食材,台湾的四季,我需要了解台湾的土地,台湾之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贡献更多,还有很多事应该要为下一代做,希望为这片土地上正在学习的年轻厨师们指引方向。让我们能进步的*方式,就是真切地了解自己是谁?我们来自哪里?回到*真实的那个——初心。2017年10月10日那天我走上楼,看着餐厅里楼梯间的所有照片,我突然发现,眼前所看到的是我们过去多年的点点滴滴…….看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回想他们刚来的时候那么青涩,看看现在,那么强壮、自信、无惧与专注,这一刻,我觉得我们是*棒的团队,我很感谢这个团队。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心里的感受,经营RestaurantANDRE的*天开始,就像得了强迫症,餐厅的每个小细节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温度不对、湿度不对、卡片放的不对、角度不对,你会想尽办法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你想象的——“完美”。我们总是忙着追求,很少会回过头想,我们为何而忙?过去三十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完美时刻”?或许是登上世界*、进入全球*餐厅、还是得到米其林三星?你一旦得到更多,就会想要得更多。你总觉得,我还要更完美,现在还不够完美,那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更进步,但那就是一个厨师的终极目标吗?我想成为一位料理人,是因为我很喜欢做菜,我很享受与大自然食材的对话,我喜欢看到大家享受我的料理时脸上开心的样子。我都做到了吗?或许才更重要。我还需要更多吗?或许不需要。有一天我走进餐厅,看见每一个人都认真工作,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打磨杯具、摆设餐具、调整细节、处理问题,每一个人都知道今天的客人是谁、知道每个客人坐在哪里、吃什么,知道如何料理、怎么调味、如何为客人创造难忘的回忆,你必须确保在客人到达前,每一个小细节都很完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完美时刻。我们从一张空白的画布开始,一点一点地画,直到有一天,画布画满了,你也很满意自己的杰作,然后在画布的一角签上名,就再也不想修改了。画,完成了,这就是*美的一幅画。我希望纪录下这幅画,我想让这幅画永远停留在那里。我们说的开始,往往是结束;宣布结束,也是宣布了另一个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起点。-T.S.艾略特我从小就想当厨师,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厨师。所以,过去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跑遍全世界,努力成为世界上**的厨师。但是每当有人问我,你从哪里来?那里是什么样的地方?我总很难回答得很清楚,我必须回到我的根,我必须要了解我生长的地方。台湾是我出生的地方,但我却对这块土地很陌生,我所有的印象都是小时侯的记忆,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我家旁边就是夜市,每天都看到人来人往,在卖吃的东西,每个早晨,人们开始贩卖生鲜食材,大家把买来的菜,变成一道道的料理。到了晚上,你就看到那些食材被做成小吃,夜市开始了。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因为你每天都看到同样的食材,却能启发不同的灵感创意,我想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台湾,他像是一个我已经认识很久的亲生兄弟,却从来没有时间好好相处。在很多方面,我都想回到我开始的地方,我想回到我作为一位料理人的根本。我想研究台湾的食材,台湾的四季,我需要了解台湾的土地,台湾之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贡献更多,还有很多事应该要为下一代做,希望为这片土地上正在学习的年轻厨师们指引方向。让我们能进步的*方式,就是真切地了解自己是谁?我们来自哪里?回到*真实的那个——初心。用人像用料一样重要料理把我带到世界各地,让我接触不同国家的人才。每个地方的文化生活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才特质、个性和优缺点。日本籍的厨师,因为他们本身对quality(质量)就有很大要求,料理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件很严肃的事,所以他们对主厨的指令总是奉为圣旨般,努力且准确地把事情做好。我在日本的开店经历,虽然属于海外“初试啼声”的*间餐厅,但是实际上因为日本人对“框框模式”或者说“制度化”概念的餐厅经营,多数有清楚认知,因而都有快速适应力与精准执行度。在基础设施和基本理念已经很完备的状态下,我们在东京开设的*家餐厅,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来特别雕塑成理想的模样,所以在日本开店的过程极为顺利,从筹备开设到正式开幕、营运上轨道,整个任务从执行到完成,只花费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但料理的妙趣在于它不全然是可以模仿的,料理是一门艺术,是要有感觉的。有一天,我请一位日本厨师为一道菜摆盘。“用你的方式去摆设吧!”我希望他能发挥自己的创意。出乎意料,这位以往使命必达的厨师突然愣住了,他露出手足无措的无助眼神,有如做错事般沉默羞愧地低下头。这时我才赫然发现,日本人精准的个性下,和我对食物的随性感觉竟然不一样,而且颇有一段差距。我的摆盘方式很freestyle(自由风格),但在这个风格里却藏有很微妙的平衡感。当有二三十种食材放置在面前要摆盘时,优秀厨师必须当机决断,知道哪里摆长的、哪里放短的,这边点缀红色、那边用绿色装饰,酱汁该如何挥洒才能画龙点睛,色香味又要如何平衡,什么东西可以首先挑起食客的食欲。每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或小东西,不管在味觉或视觉上,都有它的顺序、作用和地位。其实一道菜并不只是食物和容器而已,而是代表着味道的先后顺序和潜意识的用餐心理学。这样的风格并不容易教导,但是我希望就他们对食材的了解,让他们也能发挥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对日本师傅说:“Followyourheart!(跟随着你的心走。)”我并不要求他排列出和我一样的盘面,事实上,因为食材的差异性,每次摆盘的排列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位技术优秀的日本厨师就是没办法自在地发挥。我认为,厨师对做菜很有热情、很规矩、有纪律,这在技术层面可以达到百分之一百的水平。但超过技术层面的创造力,却也因此受限。探究原因,可能是厨师太尊重料理的技术,他们认为法国料理是很有传统与文化的一种料理,因此一定要具备某种条件才能制作。日本师傅非常崇拜这样有内涵的料理,认为一定也要完全遵循古法来制作,才够资格称为法国料理。这答案是,但也不全然是。所以当被要求用自己的方式来制作时,他们反而产生恐惧感。觉得这么崇高的料理,怎么可以擅自用自己浅薄的认知来诠释呢?是的,因为害怕,导致不知如何下手,这是因为崇拜而产生的依赖。但若真正了解料理的意义,就不难理解,料理所要表现的是生活的态度,而非华而不实的装饰。因此,只要跟着心底的感觉走,就是回到*初的Honesty。而新马地区的厨艺人才,因为语言优势,学习上手进步得很快;对料理的认知,也因为所阅读的相关书籍多以英文为主,直接接触到*手国际信息,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人才,他们对料理的认知更敏锐。因此在同样起跑点的学习进度上,他们总是一马当先跑在前面。然而,新马地区的厨艺学习者却较容易出现花哨不扎实的问题。我发现,他们马步扎得不稳,功夫有形却不精实,因此常造成在某一个阶段突然停滞不前的障碍,如果没办法突破这一关卡,往往会前功尽弃,造成无法往更高境界发展的遗憾。至于来自欧美地区的厨师,如果以法国料理学习而言,相对来说他们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基本上,法国料理属于欧美厨师所熟悉的一种生活文化,在语言、信息、设备、食材等各方面都不需要再做多余教育,对食物味道的理解,也不需要特别调整。但缺点是欧美地区厨师人才的抗压性不足,因为被较轻松的生活态度影响,普遍没有亚洲厨艺学习者来得坚强有韧性。相较之下,中国大陆的人是很有竞争力的一群,原因在于现阶段他们仍然保持单纯之心。中国大陆厨艺界目前对法国料理有通透了解认知的人才,老实说还不算多。我们2004年到上海开设中国*家*法国餐厅的举动,不但是中国,更是世界厨艺界一大盛事。当时现代*法国料理才刚在上海萌芽,目光远大的双子星主厨大胆看好这块处女地,首先在上海开出如同法国总店规格的感官花园,亚洲*餐厅,前瞻性、魄力都十足。对于执行任务的我而言,如何在一个几乎完全没基础、没人才可运用的市场,快速打造出金字塔*的法国料理圣殿,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事实上,我反而格外怀念在中国大陆那段奋斗期。中国大陆市场对我而言,就像一块璞玉,虽然我对环境、人才完全陌生,但对耕耘处女地而言,正是扎根打基础的*时机。那时我面试了许多来自中国各地的人,这些年轻学徒都对法国菜完全没有概念,有的甚至连法国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就像我当初到法国一样,是一张纯然的白纸,势必需要面对一段艰辛的学习过程。但是让我惊讶的是,经过一段魔鬼训练后,这些没有法国料理概念的小厨师学徒,反而比某些所谓“有经验”的人,适应力和抗压性都更强。我发现他们愿意吃苦耐劳、肯学习,把责骂当磨炼往肚里吞,“白纸”的资历,反而更突显他们的竞争力!“Sometimeslessismore.”有时候少即是多,有经验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比较有竞争力,自恃具备这项优势,对万事万物不够用心,也不愿花心思学习。相反,新手知道自己经验不足,反而更用心,能够专心致志地把事情做好,这种单纯和专注所产生的爆发力,往往能让他们的成绩超乎预期,比那些有经验的人更好。相对地,回头观看我所*熟悉的中国台湾年轻人与台湾餐饮环境,如果拿来和上述人群在同样基础下做比较,我必须表达诚实的感慨:“台湾已经没有优势了。”台湾的年轻人不论在抗压性、语言能力、创意或精准度上,甚至是基础学习的表现上,都渐趋落后,逐渐失去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很多人在饭店或餐厅做了几年,就以为自己把技术全学会了,自信满满地出来开餐厅当老板。事实上,这些人本身的技术或心智都未臻成熟,是没有办法展现纯熟技巧做出成熟料理的。因此台湾的餐厅虽多,但餐饮产业与料理文化不上不下,始终无法发展出在世界餐饮舞台上立足的出众风格与地位,我认为这是台湾整体餐饮产业所面临的*瓶颈。此外,一些年轻厨师把餐饮比赛当作志向,更完全扭曲了料理真正的意义和精神。很多来自台湾的厨师都希望能到我们餐厅工作,不过因为无法承受工作压力,或太过自认了解厨艺精髓,至今RestaurantANDRE的团队依然没有他们的身影。虽然竞争力较弱,但他们的创意仍让我自豪和感动!他们需要发挥创意的舞台,除了提供环境,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大胆执行创意。天马行空的想法,没办法落实执行,就只能是不切实际、海市蜃楼的空想而已。也因为这样,这些年来我发掘过很多来自台湾的创意人,给他们多一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大展身手,让全世界看见他们的作品。为了让RestaurantANDRE拥有国际视野,我也亲手挑选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当语言能力、专业能力都能够国际化时,竞争力就能与世界同步。在我的餐厅里,一直以来都有十二到十四个国籍的人才,大家一起工作、交流、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每个人对同一道菜可能有不同想法,当一道菜能被十几个国家的人所接受,那么它就是一道上得了国际餐桌的菜,而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进步的空间都很大,当大家互相吸收彼此的优点,完成一道作品时,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经历。因此对我来说,用人和用料一样重要。空有好食材或好技巧没用,不如把合适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让他们激荡出耀眼的光芒。用人像用料一样重要料理把我带到世界各地,让我接触不同国家的人才。每个地方的文化生活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才特质、个性和优缺点。日本籍的厨师,因为他们本身对quality(质量)就有很大要求,料理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件很严肃的事,所以他们对主厨的指令总是奉为圣旨般,努力且准确地把事情做好。我在日本的开店经历,虽然属于海外“初试啼声”的*间餐厅,但是实际上因为日本人对“框框模式”或者说“制度化”概念的餐厅经营,多数有清楚认知,因而都有快速适应力与精准执行度。在基础设施和基本理念已经很完备的状态下,我们在东京开设的*家餐厅,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来特别雕塑成理想的模样,所以在日本开店的过程极为顺利,从筹备开设到正式开幕、营运上轨道,整个任务从执行到完成,只花费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但料理的妙趣在于它不全然是可以模仿的,料理是一门艺术,是要有感觉的。有一天,我请一位日本厨师为一道菜摆盘。“用你的方式去摆设吧!”我希望他能发挥自己的创意。出乎意料,这位以往使命必达的厨师突然愣住了,他露出手足无措的无助眼神,有如做错事般沉默羞愧地低下头。这时我才赫然发现,日本人精准的个性下,和我对食物的随性感觉竟然不一样,而且颇有一段差距。我的摆盘方式很freestyle(自由风格),但在这个风格里却藏有很微妙的平衡感。当有二三十种食材放置在面前要摆盘时,优秀厨师必须当机决断,知道哪里摆长的、哪里放短的,这边点缀红色、那边用绿色装饰,酱汁该如何挥洒才能画龙点睛,色香味又要如何平衡,什么东西可以首先挑起食客的食欲。每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或小东西,不管在味觉或视觉上,都有它的顺序、作用和地位。其实一道菜并不只是食物和容器而已,而是代表着味道的先后顺序和潜意识的用餐心理学。这样的风格并不容易教导,但是我希望就他们对食材的了解,让他们也能发挥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对日本师傅说:“Followyourheart!(跟随着你的心走。)”我并不要求他排列出和我一样的盘面,事实上,因为食材的差异性,每次摆盘的排列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位技术优秀的日本厨师就是没办法自在地发挥。我认为,厨师对做菜很有热情、很规矩、有纪律,这在技术层面可以达到百分之一百的水平。但超过技术层面的创造力,却也因此受限。探究原因,可能是厨师太尊重料理的技术,他们认为法国料理是很有传统与文化的一种料理,因此一定要具备某种条件才能制作。日本师傅非常崇拜这样有内涵的料理,认为一定也要完全遵循古法来制作,才够资格称为法国料理。这答案是,但也不全然是。所以当被要求用自己的方式来制作时,他们反而产生恐惧感。觉得这么崇高的料理,怎么可以擅自用自己浅薄的认知来诠释呢?是的,因为害怕,导致不知如何下手,这是因为崇拜而产生的依赖。但若真正了解料理的意义,就不难理解,料理所要表现的是生活的态度,而非华而不实的装饰。因此,只要跟着心底的感觉走,就是回到*初的Honesty。而新马地区的厨艺人才,因为语言优势,学习上手进步得很快;对料理的认知,也因为所阅读的相关书籍多以英文为主,直接接触到*手国际信息,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人才,他们对料理的认知更敏锐。因此在同样起跑点的学习进度上,他们总是一马当先跑在前面。然而,新马地区的厨艺学习者却较容易出现花哨不扎实的问题。我发现,他们马步扎得不稳,功夫有形却不精实,因此常造成在某一个阶段突然停滞不前的障碍,如果没办法突破这一关卡,往往会前功尽弃,造成无法往更高境界发展的遗憾。至于来自欧美地区的厨师,如果以法国料理学习而言,相对来说他们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基本上,法国料理属于欧美厨师所熟悉的一种生活文化,在语言、信息、设备、食材等各方面都不需要再做多余教育,对食物味道的理解,也不需要特别调整。但缺点是欧美地区厨师人才的抗压性不足,因为被较轻松的生活态度影响,普遍没有亚洲厨艺学习者来得坚强有韧性。相较之下,中国大陆的人是很有竞争力的一群,原因在于现阶段他们仍然保持单纯之心。中国大陆厨艺界目前对法国料理有通透了解认知的人才,老实说还不算多。我们2004年到上海开设中国*家*法国餐厅的举动,不但是中国,更是世界厨艺界一大盛事。当时现代*法国料理才刚在上海萌芽,目光远大的双子星主厨大胆看好这块处女地,首先在上海开出如同法国总店规格的感官花园,亚洲*餐厅,前瞻性、魄力都十足。对于执行任务的我而言,如何在一个几乎完全没基础、没人才可运用的市场,快速打造出金字塔*的法国料理圣殿,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事实上,我反而格外怀念在中国大陆那段奋斗期。中国大陆市场对我而言,就像一块璞玉,虽然我对环境、人才完全陌生,但对耕耘处女地而言,正是扎根打基础的*时机。那时我面试了许多来自中国各地的人,这些年轻学徒都对法国菜完全没有概念,有的甚至连法国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就像我当初到法国一样,是一张纯然的白纸,势必需要面对一段艰辛的学习过程。但是让我惊讶的是,经过一段魔鬼训练后,这些没有法国料理概念的小厨师学徒,反而比某些所谓“有经验”的人,适应力和抗压性都更强。我发现他们愿意吃苦耐劳、肯学习,把责骂当磨炼往肚里吞,“白纸”的资历,反而更突显他们的竞争力!“Sometimeslessismore.”有时候少即是多,有经验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比较有竞争力,自恃具备这项优势,对万事万物不够用心,也不愿花心思学习。相反,新手知道自己经验不足,反而更用心,能够专心致志地把事情做好,这种单纯和专注所产生的爆发力,往往能让他们的成绩超乎预期,比那些有经验的人更好。相对地,回头观看我所*熟悉的中国台湾年轻人与台湾餐饮环境,如果拿来和上述人群在同样基础下做比较,我必须表达诚实的感慨:“台湾已经没有优势了。”台湾的年轻人不论在抗压性、语言能力、创意或精准度上,甚至是基础学习的表现上,都渐趋落后,逐渐失去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很多人在饭店或餐厅做了几年,就以为自己把技术全学会了,自信满满地出来开餐厅当老板。事实上,这些人本身的技术或心智都未臻成熟,是没有办法展现纯熟技巧做出成熟料理的。因此台湾的餐厅虽多,但餐饮产业与料理文化不上不下,始终无法发展出在世界餐饮舞台上立足的出众风格与地位,我认为这是台湾整体餐饮产业所面临的*瓶颈。此外,一些年轻厨师把餐饮比赛当作志向,更完全扭曲了料理真正的意义和精神。很多来自台湾的厨师都希望能到我们餐厅工作,不过因为无法承受工作压力,或太过自认了解厨艺精髓,至今RestaurantANDRE的团队依然没有他们的身影。虽然竞争力较弱,但他们的创意仍让我自豪和感动!他们需要发挥创意的舞台,除了提供环境,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大胆执行创意。天马行空的想法,没办法落实执行,就只能是不切实际、海市蜃楼的空想而已。也因为这样,这些年来我发掘过很多来自台湾的创意人,给他们多一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大展身手,让全世界看见他们的作品。为了让RestaurantANDRE拥有国际视野,我也亲手挑选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当语言能力、专业能力都能够国际化时,竞争力就能与世界同步。在我的餐厅里,一直以来都有十二到十四个国籍的人才,大家一起工作、交流、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每个人对同一道菜可能有不同想法,当一道菜能被十几个国家的人所接受,那么它就是一道上得了国际餐桌的菜,而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进步的空间都很大,当大家互相吸收彼此的优点,完成一道作品时,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经历。因此对我来说,用人和用料一样重要。空有好食材或好技巧没用,不如把合适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让他们激荡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