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领读经典第一辑》谢锡文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主编:谢锡文,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生活馆创办人。
学术顾问: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本书为文学经典导读类Mook,内容选自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领读经典”系列讲座实录。本辑为*辑,选取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一个朝代一部经典进行讲述。所谈皆名家名作、丰富生动,简洁明快,可读性强,让经典文学作品进入粗粝而丰富的现实生活,让文学精神贯穿至人的成长中。作品通过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等作家作品的叙述,引领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典有一个直观感受。
跟随领读者,让文学经典走进你的生活。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担任本书学术顾问并作序推荐。
本书为文学经典导读类Mook,内容选自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领读经典”系列讲座实录。
本书所依托的文学生活馆入围首届“华文领读者”阅读项目大奖,荣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奖。
接地气的“文学生活馆”
——《领读经典》序言
温儒敏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办了一个“文学生活馆”,已经好几年了,口碑挺不错的。每次活动都有很多听众来听讲,百十人的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有些人只好坐地上。真想不到,在当今,文学讲座还能如此受热捧。其实这是普及性的讲座。主讲的大都是学有专长的学者、教授,题目是从古到今中外文学名著的解读,听众则以校内外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为主。这完全是公益活动,在当今这样浮躁的环境中,能坚持多年也很不容易。“文学生活馆”虽然挂在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的名下,但具体工作都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谢锡文、马兵、侯滢等老师和一些志愿者做的。我欣慰地看到,这个活动的确帮助我们接触和了解到“文学人口”的状况,也看到社会上“文学生活”某些真实的侧面。现在“文学生活馆”把讲座的内容汇集整理出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能将山东大学的“文气”更加广远地传播,惠及更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生活”。
这套书的编者要我写篇序言。我想把一篇旧文(原题“文学研究也要接‘地气’”,载《求是》杂志2013年第23期)拿出来,附在这里,希望能让读者多少了解什么是“文学生活”,以及为何要研究“文学生活”。再回过头来看“文学生活馆”的这些讲座汇集,也许就更有意思了。
现在我就把旧文抄录于此:
当下,不少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在“兜圈子”:只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到圈子之外的普通读者身上。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重在作家、作品评价的研究不好、不重要。相反,文学研究在作家、作品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细作,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多数文学研究只在“内循环”式研究的一条道上走,不考虑普通读者的接受情况,割裂了作品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今天的文学研究之所以单调乏味、缺少活力,恐怕与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
文学研究离不开“理想读者”。所谓“理想读者”,并不是大众眼里高不可及的专业评论家,而是被很多人忽视的普通读者。很多情况下,能够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作家作品实际效果的,首推普通读者。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参与”文学活动。所以,普通读者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很有必要。同样,作为文学研究的“大头”,文学历史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到大量普通读者身上,看他们所传递出的普遍的趣味、审美与判断,因为普通读者才是更准确、更真实、更富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但要重视专业评论家写的文学史,还要关注并写出大众的、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史。
文学研究一旦走进普通读者,就会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我国现在每年有3000多部小说问世,但生产、销售、传播、阅读等情况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比如:那些畅销小说是怎样出炉并引发轰动效应的?这些小说主要在哪些方面引起当代读者的兴趣或关注?怎么看“策划”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普通读者的“反应”和批评家的评论之间有什么不同?小说如何影响普通读者的精神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下功夫琢磨。研究透了,弄明白了,是很有意义的。再比如,社会各阶层文学阅读状况,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中小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电视、广告中的文学渗透,甚至四大名著、古代诗词对当代精神的影响,等等,都可以做专题调查研究,也同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当前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文学阅读情况,包括农民、城市白领、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等群体的文学阅读调查,一些重要文学类型,如诗歌、武侠小说、打工文学等的接受情况,文学经典在社会的传播、阐释、变异的状况等,都大有文章可做。
因此,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社会大众,是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做到这一点,既要关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读者的“反应”,又要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社会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创造性地运用访谈、问卷、个案调查等方式,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充分论证文学的社会“事实”。只有进入粗粝但丰富的现实生活,文学研究才能接通“地气”,把最真实、最生机勃勃的一面还原给作家和研究者,从而打开束缚创作灵感的“绳扣”,激活被“学院派”禁锢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016年12月16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