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秋水长天》万绍芬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万绍芬,江西南昌人。1985年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后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正部长级)。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第六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委员。被收入国内外多部名人传记及词典。200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一书。万绍芬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几十年笔耕不辍,亦政亦文。2009年,中国作家协会颁予她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荣誉奖。多篇作品见诸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文学界·中国报告文学》、《大地》、《中华英才》、《文学风》、《创作评谭》等报刊,有的获得优秀作品奖,有的散文如《访南太平洋四岛国散记》,部分章节入选中学生课文。
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以近三十万清新文字和近百张珍贵图片,用散文的形式回忆往昔,回忆历史的真实。本书《秋水长天》记录的人物有领导同志和普通百姓;有海外侨胞、外国朋友和外国领导人的故事。《秋水长天》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充满了激情,弘杨真善美,是一部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哲理,有新意,有品位的力作。
《秋水长天》以散文形式记录了新中国**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的真实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立意深邃而高远、情感丰富而质朴、文字清新而淡雅,是一部有独特价值,有哲理、有新意、有品位的力作,展现了这位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女干部的心灵轨迹。
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同志妹”在去往下霄村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和少共中央局旧址的路上,瑞金的同志们告诉我们说,刘英大姐喜爱做群众工作,最善于和苏区乡亲们打成一片,是出于她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对苏区乡亲们的热爱之情。她们津津乐道地向我们叙述了几个在刘英大姐回忆录里也未曾提及的故事。当年,由于敌人的封锁,苏区的部队和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许多红军家属,男人参军上了前线,家里只有老幼妇女,耕地、种菜、砍柴、挑水等农活非常缺乏劳动力。中央颁布了《优待红军家属礼拜六条例》,中华苏维埃主席洛甫(张闻天)召开动员大会,号召中央机关率先实行,轮流帮助邻近的红军家属和孤寡老人耕地劳动。刘英亲眼看到洛甫带头下田用肩拉犁,翻田平地,心里十分感动。为了深入村户了解群众疾苦,她就像山歌里唱的那样,“日穿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不分日夜访贫问苦,了解群众的困难。她按照毛主席对她的叮嘱,认真“向江西老表学说话”,所以一进门,“老表哥”“老表嫂”叫得很亲热,带湖南腔的老表话学得也很认真,常常引得老乡们笑起来。很快地,老乡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难处,也都爱向这位“同志妹”诉说了。有一次,她在沙洲坝了解到有户姓杨的贫农老倌子,两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家中没有劳力,眼看立夏节气快到,可是他家的田还没有翻耕,急得唉声叹气。刘英跑到他家田头看了一看,果然这样,便风风火火跑回少共中央局给胡耀邦说了,他俩一号召,少共中央机关还留在家的几个人马上行动起来,扛上犁锄就往杨老倌家跑。刘英看看人手还不够,便又跑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向洛甫报告此事,博古、罗迈、洛甫、杨尚昆等几位中央领导人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和刘英一同出发去代耕,终于在立夏前把这位贫农老倌子家的三亩多田都翻种好了。这个流传多年的故事,每每使人感慨于当时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以及良好的军民情谊和干群关系。有人笑着说:“刘英真行,不但团中央,连党中央领导她也能调动呷!”还有一个故事,是当年胡耀邦同志住处的房东大娘杨金娣回忆的。这位下霄村老贫农说,1933年9月,少共中央开展青少年的扫盲运动。下霄村不远的小布村有户人家,有个姓赖的童养媳,才十三四岁。因为家境贫苦,家长每天让她砍柴挑水,锄地作田,就不让她去列宁小学扫盲班读书。刘英知道后,便跑到小布村,耐心地开导那童养媳的家长,讲识字的好处,做文盲的难处,还答应那户人家,如果同意小赖到列宁小学读书,根据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可以减免学费,家里的困难还可以发动村民来帮忙。做通了大人的思想工作,刘英当即就带着这个姓赖的细妹子进了列宁小学。这位姓赖的小姑娘学习很努力,不久还参加了儿童团,后来在扩红运动中成了一名积极分子。那时候,苏区机关干部和老百姓生活都很艰苦。刘英大姐后来在回忆录中说:“那时生活确实很苦,粮食不够吃,每人一个小蒲席包,挂上姓名牌,放进锅里去煮,干粥烂饭,还夹着沙子,直硌牙。缺油缺盐,有时只放一点又苦又涩的硝盐,更不用说吃什么菜了。”可是,刘英忍着饥饿,风里雨里,日里夜里,到处奔走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每要拉住这位“同志妹”,把家里少有的一点粮食煮给她吃。这时候,刘英总会拿出随身带的蒲包,笑着说:“我自己带着呢!”有时候,她还会告诉老乡,就是中华苏维埃主席洛甫同志,也带这样的蒲饭包。有一次他到瑞金县消费合作社检查工作,当地同志要准备客饭招待,可是洛甫同志却拿出了自带的蒲包,里面装着两个冷红薯,让当地同志热了一下就当了一餐。这事让瑞金县的干部们深受教育,也让听到这个故事的乡亲们深受感动。刘英讲这个故事,自己也打心底里深深感动。洛甫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使她敬佩。或许,正是这时候,在她心里萌发了对他的爱慕之情,日后成了革命道路上同甘共苦的终身伴侣。正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使瑞金人民与红军心连心。许多青年争着报名参加红军。沙洲坝有位名叫杨荣显的老贫农,八个儿子中有五个参加红军,英勇战斗,先后牺牲。杨荣显老人忍着巨大的悲痛,毅然将另三个儿子也送进了红军,最后也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叶坪烈士广场上,有一座高高的烈士纪念塔,子弹形的塔身前,草坪上有一行长长的大字:“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前进!”我们望着这几个大字,不禁肃然起敬。这时,我又想起了刘英大姐常常对我说的话:“苏区人民好啊,对革命贡献大哕!”谈到刘英大姐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市委书记肖毅更是深有感触。他说,前些年他每次去北京开会,总会去拜访刘英大姐,每次大姐都要细细询问老区人民的生活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听到老区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便非常高兴。有一年,他3月份去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英大姐看他的衣服穿少了,便心疼地责怪:“这么冷,只穿这么一点衣服?冻着了怎么办?”说着就要拿衣服给他穿上。肖毅感动地说,每次看到刘英大姐,都会感受到她对老区人民火热的感情,真好像又见到了当年中央苏区那位朝气勃勃、穿村走户、访问贫苦农民的刘英同志!P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