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大抵心安即是家》袁渊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袁渊,一个行走于都市的独立女性,母亲,自由撰稿人。喜爱阅读、旅行、养花卉。从未放弃对心灵和精神的探求,并把它付诸于文字。
我怀念儿时夜晚火车呼啸的时光。小镇河边收集的鹅卵石;老院后墙留下的涂鸦;一个个默默远去的背影。
年少青春流逝,没有留下一点棱角。
而今,夜晚灯红酒绿,白天浮躁喧嚣。
重视故里,道路扩建、小河填埋、老院拆除……岁月的味道留在了记忆里。
意象中,
与江南春天邂逅。
手握古卷,坐卧随心,
即便一字未读,也有三分醉意。
有时,满足感源于积极的态度,源于内心的强大。当你足够热忱、足够豁达;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好,亦能在生活给予的压力下泰然处之,感受到那些曾经忽视,实则来之不易的小确幸。你才真正懂得了品味岁月,品味人生。
夏天印象
中午停车时,找了个树荫底下的车位,怕车子曝晒后,坐着如同烘焙一般。停完车,旁边花坛的园艺工人正在割草,空气中散发着青草的香气。时至端午,白花花的阳光刺眼,行人已然是夏装打扮。气温上升,会有一种已到盛夏的错觉。
李商隐有诗云: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描绘的即是此季。夏季应该去郊外,那边会找寻到一种独特的静谧感。浓荫下一阵阵蝉鸣声,不远处的一方水域中,随风摇曳的荷花以及散发出的淡淡清幽的花香,因为绿色植物调和,刺眼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温柔安静了。
夏天来临,主妇们因为季节变换而忙碌。收妥被褥,改换薄毯和凉席,洗换的被单织物晒满整个阳台。年幼时的夏天,会在屋外喷洒井水,然后摆放竹榻或躺椅,人们手持蒲扇,谈笑自如地乘凉。一直记得街角,坐在黄昏里的阿婆,身旁安放着一只竹篮,用江南吴语喊卖:栀子花,白兰花……
在江浙一带生活过的人,对夏天的雨季印象深刻。
看到“入梅”两字,脑海里是不是就会浮现闷热、潮湿、阴雨绵绵的那些日子?晾晒架上挂满了无法晒干衣物,食物久置后还会长毛。
夏天的大雨,会让人心有余悸。
有一次,我挨着落地窗旁桌子读书,一场暴雨突然来袭,气势汹汹密密麻麻。我无法不把眼光从书本上,移到外面。忽遇滂沱大雨,人都措手不及。我怜悯那些赶路的人们。
夏天的大雨,会让河水泛入地势低的枕河人家。大人愁眉不展,未懂事的孩子,嬉水玩乐,脸上挂着无邪的笑。要在梅雨季节,碰上难得一遇的“倒黄梅”(倒黄梅是黄梅天过去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下雨天气,黄梅季节延长,一般倒黄梅能使黄梅季节延长十天半月左右),出梅日子的喜悦和久旱逢甘霖抵牾。
一出梅便是伏天,挥汗如雨的一季。想想从初伏到末伏,至少也有三十天,一年中*热的一段时间。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在“梅雨始过,暑气顿盛”之季已“不能安其室”,于是在书的序中如是说:“每旦起,从一仆夫负榻,择泉石深旷,竹松幽茂处偃仰终日……”
竹松幽茂,夜卧于池,有几分世外高人的意味。实际上,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未必有这样的运气原生态避暑。
整日躲在空调间里,无异于把人困在囚室中一般。
在夏季游历名人故居,是另外一番况味。锡城的钱钟书故居,是其叔父钱基厚在1926年建造的二层楼房四间、平房四间,后又在东侧院内新建平房一间,因院内植有老红梅树,故称之为“梅花书屋”,夏季阴凉清净,这里是钱钟书和堂兄们*喜欢的读书地方。而仅隔一条街的薛福成故居,宅邸修复保存完好,除了厅和堂以外,戏台、池塘、枇杷院、佛堂和西式弹子房一应俱全,融江南园林的精义于私人府邸中,是个纳凉避暑的好地方。
福莱城的地标
在福莱城闹市区一隅,有个摆摊卖甜汤的老太太,人们亲切地叫她“甜”老太。老太太的笑容就像她出售的甜汤一样,醇醇的,暖人心意。
夏天,老太太的冰镇甜汤为过往的行人消暑解热,朴实清淡的味道,能驱乏又能止渴;冬天,老太太的热甜汤有温度,传递温暖,兼顾营养。招徕着无数上班族,打工者,外来客,她为他们送来清凉,驱走了寒冷。她也把洋溢在心头的那份快乐感染给来往的每一个人。
“甜”老太喜欢和人交谈。
她能和白领们谈论超市里的特价品,能和打工者谈论找工作的事,能和妇人们谈孩子,能和老人们谈宠物……据说有很多背井离乡的人喜欢她,甚至叫她一声“甜”妈妈。逢年过节,她都能收到好多好多四面八方寄来的礼物,就像朋友或亲人一样,这给她带来喜悦。人们把她记在心上。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个冬天,一场流感意外夺走了老太太的生命。
那些经常来光顾的人,失落地发现热闹的角落如今已经空着了,再也没有一个整日带着笑容,张罗着自制的甜汤来招呼他们的可爱老太太了。人们无法忘记她,就像人们永远都无法忘记人间的真情,世上的美好一样。
福莱城没有高耸入云天的大楼,没有造型前卫却无法让人读懂的建筑物。可是,就在闹市区,原来老太太原来摆摊的地方,多了一个三米高的陶像。老太太憨憨的笑容,手里端着一碗招牌甜汤。这次她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视线下,她慈祥的面容,温暖人心的形象,持久散发着浓浓的情义: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自然就被每一个人所爱。
是的,她就是福莱城*著名的地标。
他是猴面包树
婉玲在大酒店Reception柜台工作。
有一天部门开会,听一个领导发言。他口才很好,语速应着讲话内容,时快时慢。讲到重点内容时,几乎是一字一顿地来强调。这场发言让人感觉到,在抑扬顿挫节奏感中演讲的魅力。
然而在发言末尾,他用一种像是在说给自己听的音量,讲道:我会像棵猴面包树那样,在艰难中默默支持你们。话锋一转,他宣告就说这么多,发言结束。
整场会议下来,对于结束前的那个比喻,他没有作任何补充解释。他语毕之时,婉玲曾扫视会议厅在座的三十多个人,好像并没有谁对那句话流露出更多的讶异。可是这个比喻却调动起了她的好奇心。
究竟什么是猴面包树?为何他要像那样的树在艰难中支持她们呢?
婉玲不敢确定他有没有去过非洲。因为,在中国境内是没有猴面包树这种植物的,它们大多长在非洲草原,可以说是非洲草原具有标致性植物。
曾经,沙漠及干旱地区的植物引起过婉玲的极大兴趣。在空闲时间,她上网搜索与之相关的资料,观看植物纪录片视屏,并购买植物图鉴。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植物强劲的生命力。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它们同大自然顽强搏斗,在逆境中为赢得生存而竭尽所能地抗争着,每次想到这些,总令她莫名感动。
猴面包树非常高大,在非洲干旱无雨的季节,大多数草原植物都顺从天时,在低矮处生长,以便将所有力量都集中于根部,吸收到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可奇怪的是,猴面包树并不如此,它能长到十几米那么高。为了储存更多的水分,这样的巨树却没有太多的浓荫,在旱季来临的时候,它不得已必须掉光自己的树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猴面包树用自己松软的树干储存水分,在草原雨季来临的时候,它的树干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存储足够的水。所以在旱季,高大的猴面包树有自己坚强的后盾,它不会去争夺其他植物赖以生存的地下宝贵水资源。它身体中的水分不仅仅只为自己存活,在荒芜干旱的非洲草原,受到饥渴威胁的旅人和动物,都把它看作是“生命之树”。
据说它巨大的树洞能够住人,它结出的果实是白色的,像面包那样为灵长类动物所喜爱,猴面包树的名字,来源于此。
重新回过来体会这位领导用的这个比喻,她若有所悟。
在酒店服务行业,婉玲做了三年。她碰到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开过眼界,也遇到过不少难题。平时她们着装整齐,脸上保持职业性的微笑,似乎有大功力,能化客人的愤怒于无形。可事实上,她们也有工作压力,比如顾客的刁难等。这个时候,管理者和所谓的领导,抱何种姿态,能显出他们的水平。
在客户层面,服务人员要和蔼顺从,甚至忍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需要关怀支持的时候。职场中,没有一个人,不曾遇到过困境。
他说会像猴面包树那样,在艰难中默默支持她们。
婉玲揣度这个比喻。他也许不像有浓荫的巨树那样,因为背景“扎实”,可以时时刻刻罩着下属。但能用“充满水分的树干”默默支持她们,陪伴她们度过职业生涯中的“干旱期”,就已非常暖心了。
婉玲心中一阵感动,冰冷的职场中需要那份理解。
无花果与回忆
每年的八九月份,我都能看到挑着担子的人在街头巷尾叫卖无花果。这种水果对不少人来说是新鲜玩意,因为不常见,没吃过,也不知它的好处。成熟的无花果呈紫色,很不容易保存,几乎不到两天就会腐烂。无花果的味道因人而异,喜爱的人百吃不厌,也有人不怎么喜欢那股青涩气味。
也就是*近几年,感觉到新鲜无花果开始受欢迎起来。
拿一颗无花果在手中仔细端详,绵绵柔柔的质感,它有种贵族气质。不需卖果子的人多交代,也会自觉地轻拿轻放。
三十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和家里有十几分钟的路程。那时候小孩上课几乎不需要大人接送,我常和同学一起挑*近的小路回家。记得一次放学在某条小路看见一棵无花果树,好几个同学经不起树上果实的诱惑,想去摘了吃。只是有墙隔着,够不着,回去拿了杆子想把果实打下来。正准备行动时,突然栽树人出现了,我们几个小孩好窘,手里拿着的杆子都不知往哪儿藏。因为犯了错一阵慌乱,每一张脸都从耳根红到脖子。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时候在路上发现一棵这样的树,算是一件稀罕事了,大家从没见过,好奇和冒险占据了心灵,不成想栽树人会突然出现。自此以后,我们就没再去招惹那棵树了。
新鲜的无花果在我童年里,就只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长大以后,也曾在杂货店中看见过无花果干,黄色风干的果实,嚼起来甜糯有韧劲,只是吃不出小时候初见无花果时的惊艳感。近几年,无花果的养生功效被推广和普及,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种植的人多了,果实就显得亲民,不那么神秘了。
一别三十年,新鲜的无花果实再次回到了我的视线内。我不再是当年的小学生了。
现在,我和自己的孩子聊起无花果,会说起这种果实百般功效、昂贵的价格,以及被西方人称为圣果的美誉等,以此想吸引孩子们对它的热爱。
只是,我明显感觉到,大人们的谆谆教诲是那么的缺乏新意。想要孩子们喜欢,要像我们当年那样,从发现到采摘,有个团队合作过程,也许会更有乐趣和纪念意义。如今郊区有很多农家乐之行,有摘果实的活动。我计划着,哪天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样采摘活动,正大光明地从无花果树上采下一枚属于自己的果实,为了增加亲子的乐趣,也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那份缺憾。
古寺
因为张继的一首名诗,寒山寺被人熟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帝王将相,有平民百姓;从耄耋老汉,到街头顽童。
从小时候开始,我便经常去苏州玩,*初是和父母,学校在春季或是秋季,也会安排去苏州游玩。长大后,则纯粹为了一种情结。
去寒山寺之前,我问一位苏州网友,有比较快捷的直达方式吗?他说没有,都比较绕。除非打车,否则都要步行一段路。
我去一个外地城市旅行或者出差,几乎不打车。游走于陌生街道,听公交车里方言俚语的谈话,不可忽略的城市本真风貌。虽然绕,但我还是到了寒山寺。
抬头看见寺庙外新建的钟楼里,有一只打破吉尼斯纪录的超级大钟,当当的钟声很是沉闷,却能将一种肃静感传播得老远老远。寒山寺景区的石壁上,诸多书法家都留下或酣畅劲健,或内敛厚重,或纵横恣肆,或苍劲率性的笔墨真迹。写得*多的,当然还是那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