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唐宋词精选》吴熊和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唐宋词精选》吴熊和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吴熊和(1934~2012),上海人。195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还出版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集编年笺注》等著作及各种论文,已汇为《吴熊和词学论集》。致力于整个词史的梳理与研究。

【编辑推荐】

本书从唐宋两代各个发展阶段精选唐宋词人50多家,收入唐宋词名作120余篇。取其精粹,以既充分反映词体特性又充分反映作者个性为选录标准。至于品评,重在契合词心,领略词境,体悟唐宋重要词家的流派、题材、语言、风格,为反映唐宋词的总体风貌提供借鉴。

【名人的书评】

凤凰出版社·名家视角丛书

本书是2016年度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凤凰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文苑丛书——名家精选古典文学名篇”,于1992年12月正式出版,共十册。编选者或为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或为专治一门的大方之家,《丛书》在选篇立目与注释品评上,做到了精品与新见相结合,而在装帧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开一时之新风。2002年9月,《丛书》出版了简体字本,更名为“名家视角”,反响依旧热烈,并于2004年3月重印。现如今,编选者中的许多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希望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名家的引导,能进入人类文学遗产的艺术殿堂,体验或感悟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味与艺术魅力。于是,2018年,出版社在修订错误的基础上,重新再版这一精品图书。仰仗于诸位名家把关,较之同类出版物,《名家视角丛书》具有选目精当、编排合理、注释明晰、篇幅适中的优点。“选目”是选本的关键。编选者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精心选材。《丛书》每册附有编选者悉心撰写的《前言》,提纲挈领,评析某一文体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概况。正文中,每篇作品附有作者小传、注释和品评,以利于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小开本精装,每册不超过二十万字,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

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及性。《丛书》是丰厚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个缩影,是宏伟冰山的一角,无比丰富的艺术宝藏还有待我们去发掘。这套《丛书》无疑就是开启宝藏的钥匙。藉由它,让读者亲近诗词歌赋,体味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许多编选者都带着这样的期许,如钱仲联先生在《明清诗精选》前言中说:“选入的诗虽仅仅是一百篇,却概括了明清诗歌的全貌,一勺水可以尝大海味。”程千帆先生在《宋诗精选》前言中说:“这本书只是想使读者对有异于唐诗的宋诗风味尝鼎一脔而已。”王水照先生在《唐宋散文精选》前言中说:“尝鼎一脔,以蠡测海,愿这一小小的选本能帮助读者去叩启唐宋散文百花园的大门。”

2.思想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观念和思想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古代文人素有“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文以载道”的传统,细心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自能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艺术性。开卷有益,*重要的是反复吟诵原作。只要读者潜心品味入选《丛书》的每篇作品,就足以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古典诗文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完美的声律形式,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美感经验和艺术情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文学经典陶铸的。

4.学术性。虽属普及性读物,但书中蕴含着编选者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史观,值得揣摩和发掘。通过这套《丛书》,可增进读者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为充实壮大未来的学术队伍做好铺垫。

为了纪念这些前辈名家,在封面设计时,决定烫印他们的亲笔签名。在与美编商定硬笔竖写的选择标准后,为求*效果,多方搜求,终得全璧。

【唐宋词精选的书摘】

唐宋词精选

前言

词兴于唐,盛于宋,衍于元明,复盛于清。这是千余年来词史发展的大致轮廓。宋词且与唐诗并称,独擅一代之胜。

词本是随同唐代燕乐繁盛而兴起的一种音乐文艺,兼有入乐歌词与新型抒情诗体的两种性质。词与古、近体诗并行发展,互济互补,各擅胜场。唐代燕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交流融汇而成的一代新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了三百二十多个盛唐乐曲。其中《菩萨蛮》、《浣溪沙》、《浪淘沙》、《虞美人》等近百个乐曲,嗣后成为常用的词调。宋初市井新声竞作,令、近、引、慢众体皆备,曲调多达千数,更为词的创作保证了足供选择的乐曲来源。作词称为“填词”或“传声”,需要按照乐曲的节拍曲度,填入歌词。词的分片、韵位、长短句式与平仄四声,都依傍乐曲的乐段、乐句、乐音而定。温庭筠、李煜、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名家,都以谙于音律、知音识曲著称。就连不受曲子束缚的苏轼、辛弃疾词,也大多入乐可歌。因此词中名作,不但文辞精美,而且音调谐婉,声情并茂。通都大邑,西楼南瓦,到处传唱不绝。西至西夏,北至辽、金,东至高丽、日本,都在筝琶箫笛的伴奏下,回荡着宋词的飘渺歌声。《高丽史·乐志》就保存着不少当时东传而在中土却已久佚的北宋词曲。

词与音乐的关系,既有相生相成的一面,又有相妨相克的一面。在词体定型之后,词就作为独立的、拥有千百个体调的新体诗,逐渐与音乐分袂。唐宋燕乐早已消亡了,但词的艺术魅力始终完好无损,熠熠生辉。这主要是因为词在长期发展中,按照其本身特性,发挥其艺术潜能,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抒情畛域、表现手段和美学规范。词有着不同于古、近体诗的艺术特质,彼此各有偏胜。唐宋两代自然有些作家兼擅诗词,但是能诗而不能词,或者词胜于诗的,更居多数。苏轼是个兼擅诗词的大家。他一面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与境界;一面又以词还词,维护了词的特性与传统。苏词与苏诗呈现了不同的风貌,两者既不相掩,又不相让。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甚至认为“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为“此老平生*绝诣”。

唐宋词大体上可以分为唐五代、北宋与南宋三个发展阶段。唐五代是词的孕育、成熟期,词以小令为主。西蜀与南唐为五代词的两个中心。西蜀编定的《花间集》,向来被视为词的鼻祖。南唐的冯延巳与李煜,则下开北宋一代风气。北宋与南宋同是词的鼎盛期。词至北宋,始极其工。至南宋,始极其变。北宋柳永首创慢词兴盛的局面。但是鄙薄词为“艳科”、“末技”的观念,要到苏轼才有根本转变。苏轼及苏门诸学士提高词品,推重词体,词与诗并立而共尊的地位才逐渐为士大夫们所普遍接受。北宋后期的周邦彦曾被推为“词中老杜”,洵为过誉。他的词富艳精工,南宋词家多所取法。南宋爱国词自以大声鞺鞳的辛弃疾为旗帜。辛派词人直到宋末犹光焰不灭。姜夔的清空骚雅,吴文英的沉博绝丽,则又别立一宗,在后世同样有很多追随者。

明代张《诗馀图谱》认为“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清初王士祯《花草蒙拾》据此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二派。此后把唐宋词人一一强分甲乙纳入这种说法的愈益变本加厉,至今不废。其实词品之多,犹如诗品。从《花间》、南唐专作小令,到柳永大量创制长调慢曲;从原先以清切婉丽为宗,到苏轼、辛弃疾横放杰出,自张一军;从周邦彦代表宣、政风流的汴京新声,到姜夔、吴文英骚雅谐婉的笙箫细响,词的形式体制迭经翻新,词的题材、语言、风格也时有因革嬗变,处于不断的开拓与创新之中,决不是单线延续,一成不变的。温庭筠与韦庄,秦观与周邦彦,晏几道与贺铸,历来并称。但温密韦疏,秦主情致而周重典雅,小晏追逼《花间》,方回规摹晚唐,宗尚各异,从不趋同。苏轼与辛弃疾固然前呼后应,然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两家相异之点,实不下于相同之点。而且不少唐宋名家,除了各有家风之外,还能刚能柔,兼长众体。侠骨偏多柔肠,刚健独饶婀娜,那种一刀切的办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论诗历来尊重各家各派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不但承认风格流派的多样性,而且承认风格流派的无限性。论词也不应该取径过狭,自我束缚。清郭麐、杨夔生仿照司空图《诗品》作《词品》与《续词品》,各列词品十二,凡二十四品。所列虽多可议,但至少避免了仅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的简单做法,为反映唐宋词的总体风貌提供借鉴。

有关唐宋词的历代选本不下百余种。选家宗旨,或尊五代北宋,或尊南宋;或主重、拙、大,或主小、轻、巧;或专重比兴,或仅取数家。本书从唐宋两代各个发展阶段的名家词中,取其精粹,以既充分反映词体特性又充分反映作者个性为选录标准。至于品评,重在契合词心,领略词境。佛家所谓“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者,则引为至忌。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唐宋词精选》吴熊和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