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生活》宋艾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生活》宋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宋艾,自媒体作家,医学博士,MBA,历任北京某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外企学术管理者、国外医学科研人员。留学归国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媒体创作,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百余篇,包括纪实文学、时评、影评、游记等多种题材。

【编辑推荐】

作者将多年的生活历练和游历见闻、丰富而有内涵的生活随笔,图文并茂地付诸字里行间、百帧画面,不论是苦乐参半的怀孕历程还是优雅清闲的异国之旅,都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她所想要的理想生活,愿你也能*终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幸福地活在当下。

【名人的书评】

作者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愿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传达着*朴素也*有价值的生活观:*好的生活从来不是遥不可及,你我都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生活的书摘】

前妊高的口述历史

医疗圈vs科研圈

腊八早上的五味杂陈

你那么擅长安慰他人,一定度过了很多自己安慰自己的日子吧。——陈亚豪

其实,关于医院里的是是非非,除了医院里的人、家里有亲人在医院的、必须上医院的人及相关的亲朋好友,好像没有更多的人关心。更多的人可能只是看客。

一个圈子里沸沸扬扬的话题,圈子外的人也许未必明白你们在说什么。甚至连你们为什么义愤、悲伤、无奈都不理解:你们已经很不错了,有什么必要像一个庸常人一样激动?其实他们不知道,你们一样庸常,或者说也有庸常的一面。

最近比较不寻常的一件事被圈内圈外的人刷屏了,可能是因为除了医疗圈又涉及科研圈,两大门派“高手过招”自然吸引眼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法律圈、教育圈也会紧随。媒体圈就忽略不计了,他们总会在场。

其实对于这种主题我早就不想再说什么了,已经够嘈杂了。我发言,只是因为亲历得多,这几方面都曾感同身受,不评论、只叙述。多些感同身受、多些换位思考、多些包容可能对结果没有什么改变,但知道总比无知好。

医疗圈和科研圈这两个阵营虽然有交集,但终究还是两个世界。恰巧两个圈子都混迹过,有些发言权。科研圈的人比较严谨,遇事爱较真儿,这可能是职业病,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周而复始的科学实践中找到蛛丝马迹,通过思考提出假设,然后再去实践。他们不太会关心人际上的事情,因为不擅长人际关系也影响不大,工作依然照做,事实证明,很多科研工作者确实在人际交往中是比较薄弱的。然而这部分人里的精英人士,无论他们多么异乎寻常都是必须存在的,而且也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部分。也许正是他们在相对封闭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完成他们的思辨和日常工作。但是,医学也是科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规律上看出,很多实验室的发现与创造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产业化,而产业化的技术与成果只有很小的比例能够用于医疗行业,在医疗行业的实践技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直接用于患者,而且要通过严格的临床前期、临床试验,还要经过反复论证和审批才可以用于常规医疗(像Ebola那样的特殊事件除外)。简而言之,医学是最保守的科学,这是因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医疗圈的人和科研圈的有不少相似之处,更多的是不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医疗圈的人际交往比较频繁。所以医疗圈的人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尽管有很多人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被迫交往,但他们顺理成章去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但也无可否认确实有不擅长也努力无效,或干脆不愿努力的,这一部分医疗界的Geek会比较辛苦,而且容易成为医患沟通中的失败方。这部分人就没有纯粹科研工作者幸运,因为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去交往对他们虽然有影响,但毕竟还不会扰乱他们的日常,而前者每天都会非常纠结。

其次,不是照章办事、没有纰漏就万事大吉了,实践的授予者不同的接受程度、感受和反应差别很大。而实验结果成不成功,科研者有权利说了算。

最后,实验结果失败最多是承担经济上的代价(远大理想和历史意义暂放一边),而医疗实践就比较复杂,甚至可以说惨烈。

产妇的情况是高危妊娠合并最凶险的心血管并发症。我碰巧在多年前是妊高征的高危患者,而且碰巧也是心血管病医生,所以在两个方面都有些话语权。此外,我从小在中科院长大,自己也在科研界工作过,所以,对这些也都可以说两句。由于资历尚浅,也不想下什么断言,就算一段口述历史吧。晓松老师叫它大众记忆不是?因为这几个熟悉的环境会以这种方式微妙地产生交集,让我很难置身事外。然而,在事外的心塞和在事内的心碎估计也只能选择一种了。

2016-01-16

医者的眼里

看见,然后告知

人人都可能成为患者,然而只有少数人可以成为医者。患者的茫然和焦虑人人都有可能体会,但对于发生的冲突却很难一下搞明白状况,尤其是在惊恐和快速打击之下。他们尤其希望医者最好不用跟他们解释,手到病除即可。

大多数患者认为,医者是治病的专业人士,我作为患者来到医院,首先是因为我不会医,其次你们就是干这个的。如果医者都搞不清状况,那么患者就更不可能搞得清。进而就会产生医者是干什么吃的,是不是渎职,是不是骗钱,有没有草菅人命?

我做了15年心血管内科医生,高危孕妇的心血管病会诊是日常工作之一,我们科室有时也会与妇产科共管一些危重症患者。诚实地讲,治疗的病人中有心血管并发症的孕妇,也有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患者。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分别都是最棘手的一类患者之一,尤其高危孕妇合并主动脉夹层的,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太多治愈的可能。

我们先说说孕妇。孕育生命是人类本能,繁衍也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女人希望成为母亲是天赋的权利。没有做过母亲的姑娘可能理解不到想做母亲的冲动和期盼,对于希望做母亲的人,跟她说你不能再做母亲是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对于失去过孩子的准妈妈,很难阻拦她再次怀孕。还有一种情况也许更纠结:有些想做母亲的女人没有能力再生育倒也罢了,而有些女性有生育能力但个人情况确实不适合生育。就是能生却不可以生。

事件中的女博士让人心痛,她既有过失子之痛,又有被劝说过不要再生,更残酷的是她还有生育的能力。虽然很多有心脏病、遗传病家族史、肿瘤等疾病的准妈妈均被善意地告知放弃孩子是最好的选择,理性的她们也心领这份好意,但母性的召唤还是让很多女性铤而走险。对于这些棘手的病例我们经常给同样的理性建议,她们绝大多数是听得明白的,然而根据我的经验,放弃的是少数。其实很多情况下,状态不佳的母体很难孕育出健康的胎儿。当然也有例外。有些筋疲力尽的母亲饱受病痛、营养不良等问题的折磨,但孩子很健康。

无论如何,几乎所有母亲都可以接受牺牲自己保全孩子的现实,但很多时候都是前途未卜,母亲和孩子都在赌桌上。当然,还有他们的医生。

孕妇的生死劫

再说说孕妇的心血管并发症。很多女性在孕产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首先,为了供养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会发生很多变化来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人人无法避免的就是血容量的增加,到了孕后期会增加50%。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来说,这必然会增加心脏负担。由于需要同时满足母子的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也在加剧,排血量与回心血量都会增加,心脏运动也会加快,所以孕妇会经常感到心跳加快、乏力。有的孕妇原先功能薄弱的心脏可能不能胜任这种超负荷而发生问题,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近期有个理论,让医生听了都不免心塞。有位学者在TED上讲的并非耸人听闻:她认为母体并非胎儿的温床,相反,母子之间是一场战争。因为即使胎儿是由母体孕育而来,但毕竟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因此,对于母体而言,胎儿是一个异类,他的存在会激活母体的免疫反应,从一开始母体就开始排斥受精卵,并在怀孕全程产生各种抗体。

而且,她相信胎儿对于这种排斥也是必然有反应的。因此,在这场战斗中的胜利者才可能跑完全程,安全顺利诞生。虽然有点骇人听闻,但从逻辑上没有什么错误,而且许多研究结果也可以支持这个理论。至少有一点是能达成共识的:女性在孕期的薄弱器官经常是首先失代偿发病的,而且少部分能在孕后痊愈,大部分在余生中要么以怀孕为疾病的开始,要么在产后的某段时间再次失代偿复发,甚至延至终生。所以,能够毫发无损度过孕期的简直幸运。

妊高征是什么

再来说说妊高征。很多理论认为,妊高征是自体免疫排斥异体的后果,不是单纯血量增加诱发高血压那么简单,因为妊高征的患者很多还同时合并其他并发症,如肾病、血栓、糖尿病等。而且,妊高征引起的高血压的病理基础是血管痉挛,而这种痉挛引起的高血压只是诸多病症复合体的一部分,痉挛是累积全身血管的,包括胎盘,因此胎儿在这种病患下也会受累,如果痉挛造成的缺血严重导致胎盘早剥,瞬间可能造成母子双亡。所以,治疗的基础是要解痉。

主动脉夹层——九死一生

最后说说主动脉夹层。这种病会让心血管医生和其他可能涉及治疗此类病人的医者谈之色变。毫不夸张地说,此病应该是心血管病中最凶险、最痛苦的疾病之一。我们科以前在大内科中,后来成立心血管中心后与心外科合并,只收治心血管病患。有时遇到大内科的老同事闲聊,问句忙不忙,他们经常调侃说:“自打你们分出去后好多了。”

心血管科一直是内科里最忙、风险最大的科室之一。而我们最怕的疾病里,主动脉夹层可以排到前三。通俗地说,就是血管内膜撕裂了,血液除了在血管腔里还进了撕裂内膜下的假腔里,就相当于进了一条旁路分流了原先在血管中的血液,而且会是大量失血,仅这一项就足以致命。主动脉是连接心脏的最大动脉,是一级血管,承担的压力也最大。它是血管里最强壮的,但如果出了问题也是最严重的。最常见的病因,一个是先天性缺陷,一个是动脉硬化,一个是严重的高血压。产科的也有,但我没亲身救治过,前三种则都见过。主动脉沿途分出许多中型动脉供应各个器官,夹层撕裂到哪里哪里的供血就没了,器官就梗死了,缺血时间长了器官就衰竭了。这种撕裂严重的可以从头一直撕到尾,其凶险可想而知。有人问,这种暴病会不会无痛而终?非常遗憾。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皮肤上有个伤口,你盖块纱布止血,后来纱布干了贴在伤口上,你咬牙把它撕下来。痛吗?撕裂血管的痛比心梗的疼痛级别还高,且一开始就达到高峰。因此,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疾病。更不幸的是,在撕裂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血栓、血管变薄瘤样化甚至血管破裂。因此此病的死亡率很高,有的统计是50%,也有的说是80%,甚至有的说是100%。目前虽有一些方法治疗,但也和疾病本身的发展有关,说得通俗点就是看患者的运气好不好,撕裂的位置是否致命、程度重不重、发展速度快还是慢。有的轻症患者可以在血管内放支架把撕开的内膜贴回血管,严重的但还来得及做手术的可以用人造血管置换病损血管。即使如此,此病死亡率还是非常高。手术的要求也很高,目前能做这种置换手术的都是心外科的顶级大医院。当然,前提中的前提还是患者的运气,是否能取得手术机会且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亲属唯一能做的只有及早送医,还有祈祷。

人生无常,当你选择时你有知情权没错,但选择权也是你的。亲友也好,医生也好,无论出于情感还是理性都只能是建议。生命如此美好,但也如此脆弱。珍爱生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生活中的缺憾让你坐卧不宁,但这就是人生,生活总要继续。

2016-01-17

懂医的病患

关于妊高征的问题,我虽然不是产科专家,但恰好是心血管医生,所以对其危害的认识还是多于大部分患者,可以说仅次于产科大夫和重症监护专业人士。也正因如此,我在整个怀孕和后期患病的过程中,心理负担会更重一些。因为见得比较多,所以在万般小心的同时也感觉自己和孩子都被逼无奈上了赌桌,好在最后顺利渡过了难关。这里给遇事不知怎么处理的读者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仅供参考。

选择

我结婚时年龄不大不小,但要孩子比较晚。一是学医本来学制就长;二是老公结婚后很快外派,结婚7年断断续续分居了6年;三是本身工作比较忙;四是读研那会儿还不让怀孕,有学姐因此被退学;五是工作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内分泌一直不太稳定,曾多次求医,有不孕的可能。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老公不急,那时甚至不想要。而且我妈也不觉得女人非生孩子不可,丁克家庭也没什么不好。婆婆也没催我们要(心里想没想过不知道,至少没说过)。所以没一个人催我要孩子,但我自己确实挺想要的。

两年后我研究生毕业,老公也调回。不过由于长期倒夜班,生活不规律,我的身体条件不是太理想,31岁就发现间歇性高血压,导致怀孕的风险更高了。当时内分泌的问题也没有好转,但是我觉得如果有不孕的风险,要孩子还是应该趁早。于是,在有风险意识的前提下,我做出要孩子的选择。

创伤

虽然备孕期间协和专家建议打促排卵药,不过我还是挺幸运的,没打针就发现已经怀上了。更幸运的是我没有经历流产,第一胎就成功了。但怀孕过程也是很坎坷的。早孕反应很厉害,刚度过难熬的孕早期就在下班路上被追尾,卧床2周,还好孩子没事。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后便开始水肿,手指夜间会疼醒,不能握笔,无奈把门诊停掉了。好在产检没有太多异常指标,除了患上妊高征。

妊高征

孕32周时突感不适,在单位查血压200/130,只好休息。严格来说应该算妊娠期高血压,不过我也不太意外,因为有高血压家族史,而且也曾经得过高血压。孕33周时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只能住院。入院血压170/95,诊断先兆子痫,口服神药柳胺苄心定,但三天后血压降到140/90左右,开始了漫长的硫酸镁静点治疗。

可能知道的多点,想的就多了点,我变成了自己都知道的比较麻烦的病患。比如,拒绝签字两次:进了医院就要剖宫产,而且要准备1万押金以防孩子有问题时送ICU。我狐疑地问道:我才怀孕33周,孩子出来能没问题吗?答:所以让你备押金啊。不过大多数妊高征的胎儿都发育得比较快,一般没有太大问题。我:我想再等等看,争取过了37周就足月了。答:那你得签字。

第二次签字是要使用肝素。妊高征患者都有血栓倾向,要对高危患者抗凝这我知道,但我同时也知道它的副作用,因为我研究的课题就是血栓,在天平的另一端就是出血风险。好在我还有可问的人,问自己的科主任、问研究生导师,她们都是临床身经百战的专家。问完之后又做了一回医生不喜欢的矫情病患:拒绝签字。不打肝素,后果自负。

由于频繁地挑战病房里的权威,导致查房时主任已经不理我了。有了前两次的顽强“反抗”我现在也不敢特立独行了,于是在查OGTT的时候想了个取巧的办法。因为糖尿病也是我的研究课题之一,我知道孕妇在孕期多多少少糖耐量都会有点问题,而高的糖负荷对胎儿是有影响的,所以会让孕妇做OGTT检查。我的糖化血红蛋白是正常的,说明120天内应该没有高血糖,所以信心满满地找主管医生商量能不能不查OGTT。毫无悬念地被驳回了。小护士早上把糖粉放在我床头,让我自己冲好服下。为了逃避检查,我只冲了一半,又只喝了一半。糖耐量结果自然是正常的。这个办法不建议大家模仿,因为我对自身的情况比较了解又有专家做智囊团,所以其他准妈妈还是谨遵医嘱吧。

迎接

在病房困了两周以后我实在待不住了,就和老公商量要不先回家等吧,不过也有点纠结,因为不知道下次是否还能幸运地在如此紧张的时段顺利住院。

就在我纠结的时候,当天晚上就给了我一个大教训。我虽然算高危病患但还算平稳,同楼层监护室里的孕妇就没这么幸运了,其中一个怀孕32周的妊高征患者血压一直忽高忽低。我知道这种情况是最麻烦的,持续太高的反而好处理,最怕这种波动大的。那天晚上她突然发生胎盘早剥,随时可能胎死宫内。幸好经过抢救和紧急剖宫产,母子顺利渡过难关,只是孩子出生的评分低了点,被送到ICU。为了孩子的平安,我决定再忍忍。

接下来就是挑选什么日子进行剖宫产的问题了。那一年很特别,阴历、阳历是同一个日子,所以挑日子进行剖宫产的孕妇特别多。多说一句,医院还是严格按要求以自然分娩为主的,引产其次,实在不行才剖。因为我的情况是有妊高征还是臀位,所以压根儿没人跟我谈过自然分娩,连试试都不考虑,所以我这种没有选择的情况只能进行剖宫产。

我和老公开始讨论:马上就过节了,常规手术停台,只做急诊手术。值班医生也少,真有状况要是大夫忙不过来难免会有延误。孩子很快足月了,照医生的说法妊高征的孩子发育成熟再早点,应该问题不大。所以选个吉日节前剖吧。跟主任一商量,主任一笑:不等了?我说,不等了,给后面的姐妹尽早腾地方。最后挑了28号。

孩子出来后没能跟我一起回病房,据说有点苍白,没有打满分,送ICU去观察。我心里一沉。不过孩子晚我十分钟就送回来了,虚惊一场。总算顺利度过了这段充满风险的时期。此后的就没什么需要重点说了,剖宫产术后要及早下地走动,有助排气和预防血栓。出院那天拿到的出院诊断有十几个,项项触目,倒吸了口凉气。我命好大!

作为病患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感谢医护人员,正如感谢老天爷给我好运度过重重风险。作为病患的医生,还是觉得医生没白当,至少不茫然。作为医生的病患,更能有同理心。不过作为医生患者的医生就比较辛苦了。起码在同样的病情下,不同的科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科室不同的主诊医生也未必意见一致。

想跟老公说一句:这么纠结的困境老婆都能搞定,你是三生有幸吧。娶个这么优秀的大夫当老婆你得修多少年的福报才能得来。偷着乐去吧。对我好着点儿。

2016-01-18

男人

话说我家老公不是圣人,有诸多毛病,我们经常争论。但我也不是圣人啊。圣人一般都会很孤独,因为太稀有,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人,也很难被常人理解。所以,我们也就这样在一起了,用冯导的话说,这算为民除害?

对于要孩子的态度

我家老公最初的期望是不要孩子的。他的第一回复我至今记忆犹新:多疼啊。注意—不是多麻烦,而是多疼。不过最开始他也确实是烦孩子的,记得我们约会时旁边如果有无理取闹的小孩,他就会皱眉默念“四字真经”。而且,他是那种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男人,确实没有时间,还被外派了好几年。简而言之一句话,想要孩子的是我。但我坚持在两地分居的时候不要孩子,因为我知道在孕育的过程中男人必须在场,他们责无旁贷。

来临

后来他回老家和同学聚会,发现第二代里最大的已经12岁了的时候就有点儿坐不住了。恰好那时他也调回了北京。前面我提过,我有不孕的风险。他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心理压力大的还是我。只是谢天谢地没特意准备就有了,省去了很多备孕的麻烦。这下他又来劲了:他说他家三代单传必须要儿子,而我却喜欢女孩。我说要是女孩怎么处理,掐死?他这才松口说也会喜欢。

哈士奇式的准爸爸

他永远是个忙事业的人,做了准爸爸也不例外,尽管他也确实想做好。当时我们住在石景山,我的单位在崇文门,而他则在上地上班。而怀孕的我经常会出一些状况,所以如果他不出差,都会把我送到单位再去上班。北京的交通大家都知道,这一路得三个小时。堵得实在心烦的时候,他就骂一句这个蹩脚路口的蹩脚医院。崇文门路口有多蹩脚?

反正当年评选的十佳交警就有这个路口的,据说十几年如一日,指挥最繁忙的车流还能保证姿势标准且优美。这种路况,我下班的时候老公是接不了的,何况他有时候还会出差。地铁一号线我是绝对挤不上去的,打车还被追尾过差点出状况。于是,老公给我包了个黑车,在他送不了时负责接送我,还是很体贴的。

我常说他是一只哈士奇,他不懂宠物便问我什么叫哈士奇,我解释道:哈士奇是一种很像狼的大狗,忠实肯干但脑筋不太灵活,经常搞不清状况,所以永远一副凝神沉思状。

不够聪明,教什么都学不会,只能干体力活,拉爬犁雪橇什么的。给他看了一下图,他说,挺漂亮的嘛,做头像吧。我也是无奈了。

顺利晋级

在住院待产的日子有一件特别有趣的事,现在想起来还是笑得不行。我们的病区因为有产妇还有婴儿,要防病防盗防交叉感染,所以管得很严,看门大姐也是责任重大。我的病房离大门不远,看门大姐也是直率健谈的好性格,所以没事时我们俩经常聊天。

有一天聊天的时候,大姐好像有什么话说不出口,不过她又是那种心里有话就憋不住的性格,忍了半天问我:“你家老公是不是脾气不好?”

我说:“还好吧,怎么了?”

大姐说:“今天你家老公来,我是第一次见他,就问你是谁啊?他反问我你是谁啊?你在这儿干吗?我说我在这儿工作。他说你在这儿工作?怎么证明?你的白大褂呢?我说我要了,他们不给我!!!”

我临床的第三任病友刚刚做过剖宫产,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哀求大姐:“大姐快别说了,笑死我了!疼……疼……”大姐还是满脸认真地说:“我真的要过,他们不给,我也没有办法。”

病友在我老公再次探视时忍不住又确认了一遍,结果捂着伤口笑得花枝乱颤。我家老公说:“她就穿件蓝大褂,我哪知道她是干什么的!我得问清楚啊。”病友已经笑得彻底直不起腰了。

由此也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公来的次数太少了。他真是有福气啊,娶了个能干的医生老婆,这么复杂的待产状况都能淡定地自己闯关成功,他才能顺利晋级奶爸。做了奶爸以后也是笑料百出,就举两个例子吧。

例一:宝宝降生以后,老公买了本字典,掏出一张纸来说要写200个名字备选。写满第一页的时候要翻篇,我说你累不累啊?于是随手一指说:别写了,就这个吧。于是,儿子就有名字了。

例二:午夜十二点是全楼层小娃叫奶的时间,他爸拿着奶瓶哄着,但是不会摇双臂只会扭自己的腰,此举在病区也被传为佳话。

后来的有趣故事就更多了,但不在本主题范畴里,此处略去10000字38个逗号15个句号五个问号33个感叹号。

其实,男人永远和我们不一样,他也许不是真的想和你吵、不想理解你,只是他们是另外一个物种,没听说他们是来自火星的吗?让他们明白一些事情,可能不比让哈士奇学会和你握手容易。

也许你会问,那干吗非要结婚生子?说的没错。未来学家已经预见在未来婚姻可能会消亡。也许你只想要个孩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三体里也说,未来世界的人类男性会很女性化,其实在我们的时代已经初现端倪了(你懂的)。即使未来有婚姻存在,家庭也未必是以两性结合为唯一选择(你也懂的)。

由此可见,未来的世界必然会更包容,我们必须学会和更多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在未来到来之前,我们就先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学习包容吧。

2016-01-19

家?家庭?还是家族?

我们成家立业,成的是家。但由于我们的相爱和结合,实际上,有两个家族被动地连接在一起。老人们强调门当户对,首先肯定还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考虑。然而,一点私心是为了和将来的亲家能和睦相处,为孩子的同时其实也是为自己。

我见过的多数强调家族的老人是来自农村的。城市里的家庭基本上只要孩子幸福,家不家族真的不重要。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来自平民家庭的缘故,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新家族的开始,并没有家族企业可以继承,也没有太沉重的历史寄望期待我们去延续。所以,我感觉强调家族的家庭是极端的两种:一种是穷得自己扛不动自己的家庭,要求孩子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另一种是事业辉煌(至少自我感觉是),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战绩。除此之外,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概念就是家。家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而不是家族。

家族无疑会是很多家庭的集合,由于血脉的原因连接在一起,或远或近,有个基本的族群行为约束,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利益,彼此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交集。而这种疏离的程度取决于族长的人格、尊严和凝聚力。没有谁必须买你的账,因为说白了,现代社会有家庭就足够了,如果谁愿意留在家族里,肯定是有利可图。如果什么都拿不出来,还强加给族人诸多义务,出现问题时躲到一边不出声,什么也解决不了,那么这种家族必然没落,存不存在也没人关心了。

其实维持一个家族所要花费的精力真的不比打理集团轻松。差别是前者的联系是血缘,这个纽带具有双刃性,一方面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忠诚度会高于后者;另一方面,一个家族产生劣迹的概率一点也不比后者低。后者是根据选拔机制和奖惩机制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而前者由于血脉的缘故很难将这种不良分子驱逐出去。族长的水平取决于其公正性和包容性,也决定着家族的未来。由此不难看出:家族的概念起源于封建宗族制度,至少在中国是。它的历史局限性可见一斑。

所以,作为现代追求幸福的年轻家庭就不会太纠结了。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维系家族关系上,不如在自己的小窝上多花心思;要是你能力超强,余力无处释放,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和机遇结成自己的集团,让自己的家庭幸福加倍。至于家族的利益就要看具体情况了。首先,它是老一辈的责任,不是你的。他们对你好,要懂得珍惜,好好维护。要是对你不好,大可敬而远之。礼尚往来是原则,和谐共荣是手段。如果不行,赶紧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财产。因为封建社会已经推翻上百年了,资本主义就算千般不是,也已经是人类解放和进步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社会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人有权利道德绑架你,要求你牺牲自己的小幸福成就他们本来应该承担的义务。

现在理清楚了,范围缩小到家庭以内,这就是指自己的小家和双方的老人,没有任何可争辩的余地。我家是比较特殊的,我妈最早就劝我不要孩子当丁克一族,和我老公不谋而合。她说如果换到现在她就会选择不要孩子,因为健康状况不好,工作压力又大,根本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将来也不是养儿防老的社会了,夫妻才是终身伴侣,孩子真不是必需的。我老公的第一反应是很疼的,前面已经提过了。我婆婆能看出来打心里是想抱孙子的,不过她从来嘴上不说(跟老公说不说我不知道,至少从来没跟我提过)。

不过我还是认为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有人说,你三岁前的人生是没有任何记忆的,孩子就是来帮你感受那几年的,只有有了孩子人生才完整。所以,要孩子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在自己的家庭里有完全的自主权。不要二胎也是我选择的,我会有遗憾,但成熟的人生就是要接受遗憾,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到目前为止,我概念中的家就是我们俩加上孩子。其实有时候我想,家就是你剥去一切浮华和责任后该归属的地方。孩子成人后会离去,老伴大概有一方也会先走。所以,也许家只剩下你自己。那么,对于女人什么最重要?王朔给女儿的金句和大家分享: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共勉。

2016-01-21

诗和远方

都说“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有了孩子的你就得淡定,心安理得地苟且一阵子。

一般来说,该要孩子的时候多数都处于事业上升期,所以能一边打拼一边成就美满家庭的,要么是女汉子要么是有至少一个家庭在背后支撑。如果没有,那必然会面临鱼或熊掌的困境,大部分的女人都选择为了孩子放弃了事业。

拿我自己来说吧,在早期也要面对事业与孩子如何抉择的问题。医生的工作节奏大家是知道的,何况我还是一个有学位要拿的医生,这使我感觉压力山大。但当时年龄也不小了,而且我还有不孕的风险,所以这个孩子必须要,再重要的事情也得为它让步。

怀孕以后请病假自不用说,就算在岗也不能全力以赴了。到后期手肿得不能握笔,门诊也停了。不过身为医生虽然劳动强度大,也基本上没有可能被人同情,但还是有两种情况例外:一种是发烧,因为这是感染较重的表现;另外一种就是怀孕。因为大家都明白女同志在这一时期需要承担的风险,如果因为自己的什么问题出了状况谁也担不起责任,所以这时候再苛责的同事也都心照不宣地让步了。

都说一孕傻三年,虽然时间不会那么长但确实会傻上一阵子。怀孕虽然是生理现象,但本身也似生一场大病,何况是病理产科,所以傻也是应该的。至于诗和远方倒不用担心,孕期的女人有独特的美丽。而且孕期要胎教,怎么可能离得开艺术?怎么可能不美?再说,怀孕的这段时间是安静的,安静的世界必然美好。

2016-01-21

02

上帝亲吻过的土地

基督城

基督城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是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又名“花园之城”,透着浓郁的英伦风情,被称为英格兰以外最像英格兰的地方。

基督城本来是南岛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很多建筑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根据新西兰法律,均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可惜的是,很多具有浓浓英格兰风情的建筑在五年前的地震中毁于一旦,令人扼腕。尤其是最受瞩目的基督城大教堂,这座哥特风格的建筑是基督城最重要的地标,也因多次地震结构严重受损,至今还在修缮中。人们没有地方做礼拜,政府花了600万纽币建了个临时教堂,人称纸板教堂。

灾后政府负担了所有灾民的安置和赔偿,并决定恢复城市的原貌。然而人口红利不足,震后拨款有限且余震不断,所以工程进展缓慢。但他们并不因此气馁,工程一如既往地精细,不敢省物力与人工。著名的雅芳河、追忆桥都在施工中。

灵动的梦娜维尔花园MonaValeGarden

我们把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游览当地久负盛名的梦娜维尔花园上。这个花园原本是一处私人庄园,被政府收购后向公众免费开放。属典型的传统维多利亚式庄园,美丽的雅芳河纵贯其间,被公认为基督城花园的经典代表。在美好的事物上浪费时间吧。纵贯其间,享受纯粹的英式优雅与宁静,留在绿树、鲜花、流水与园林之间,宛若置身理想的童话世界。惊艳得令人目瞪口呆,移步换景之间,忘了是在一片小小洞天之间漫步,让人错觉这就是整个世界。

TopDogTheater——开放的莎翁剧社

梦娜维尔花园漫步时无意间发现,玫瑰花园对面的草坪上正在上演莎翁戏剧,古装行走,字正腔圆。原来正赶上了TopDog戏剧社的演出季,每天都公开上演Hamlet。观众可自带躺椅,也可以在草坪上席地而坐,因为不是节假日所以观众很少,但无论有几个观众,演员都认真投入地上演他们热爱的剧目。就这样,他们在河边的草地上挥洒对戏剧的激情,我们坐在对岸的草坪上静静地欣赏。

今年正好是莎翁逝世400年。不知是否常年都有这种纪念活动。基督城本来是个只有35万人口的小城,这个剧社的维持估计也不太容易。但在英语国家中,莎士比亚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英国自不用说,作为英联邦成员的新西兰以及被称为英格兰以外最像英格兰的基督城,那浓浓的英伦风也是无处不在的。

我在美国时虽然时间很紧,不过还是抽空看了几出莎翁剧,有喜剧也有悲剧,都是一些规模不大但人气不低的小剧场,剧社常年有自己的固定剧目,一季一季,乐此不疲。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年轻人组成了一些戏剧社,包括莎翁剧社,水平良莠不齐。不管年轻人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还是追逐时髦组成的戏剧社,都没有关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经典中熏陶总是不会有坏处的。这至少是正当合法的社团,总比打游戏网聊好,也是个正常的社交渠道。莎翁经典若真能被年轻人奉为时尚,那真是太令人欣慰了。近期北京的舞台也活跃着许多国外剧团的莎翁剧,目前正好是英国莎士比亚剧社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的演出季,那又是莎翁戏剧的另一大类,即历史剧了。朋友看过说很好。我没有看过莎翁的历史剧,但觉得本国人演至少原汁原味,抽空一定要去看看。

2016-02-18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生活》宋艾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