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林清玄活出最美人生系列》林清玄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开始出版作品;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大受欢迎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作品在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
林清玄ZUI美活法系列由2015-2017林清玄先生的经典作品三部曲《咸也好,淡也好》《所有遗憾都是成全》《常想一二,不思八九》集结而成。本系列围绕“宁静·幸福·欢喜”的主题,向读者展示了华语世界心灵疗愈大师的慧语箴言,愿我们都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心灵归属,放下心中所有不必要的执念,常常保持内心的正向观想,如此,便能获得内心深处的平和、幸福、安定。
◎林清玄亲自做序推荐!品位华语世界心灵大师的智慧箴言,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心灵归属,重获内心深处的平和、幸福、安定。◎如果你正迷茫痛苦,阅读林清玄,它会给你面对人生负向时刻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你正功成意满,阅读林清玄,它会让你的内心安顿,时刻保持平静与欢喜。◎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生活的意义本身就是咸也好、淡也好,走过皆好。未来道阻且长,不必慌忙。◎清丽隽永的文字,使你放下心中所有不必要的执念,从容面对生活、婚姻、事业中的迷茫与困惑,获得平和、幸福、安定。◎唤起你的勇气与信念,生活中的不完美与不平衡,都是人生极好的启示。遗憾是生活给予人们极好的礼物,在不断的错失中体验生命之味,不完美的人生才丰富多彩。◎愿你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爱情,接受生活中的琐碎,不被过去、现在、未来所束缚,常保内心的欢喜与丰富。
自序
文/林清玄
洪荒留此山川,缺憾还诸天地
朋友约我到北海岸去“净滩”。
“净滩”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环保活动,就是约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海边当志工,捡拾海岸线的垃圾,还给海滩一个干净的面貌。
到了海边,每个人一只铁夹,一个垃圾袋,各自散开,去捡拾本来不应该存在于海岸上的东西,有铁罐、铝罐、保特瓶、塑料袋,还有超乎想象的手机残骸、电脑外壳,以及鞋和衣物。
仔细看那些海边的垃圾,会发现有许多是来自遥远的国度,可能是经由洋流、海浪、海风、船舶……在地球绕了一大圈,*后停留在这里。
如果我们不净滩,它们可能又经由另一个海流,流向乌何有之乡。
当我们净滩结束,坐在清净的海岸,我想到这个世界多么奇妙,任何事物都有连结,甚至还超越时空。你十年前在南半球丢的一个铝罐,十年后可能漂到在北半球的家乡。
万物是如此情牵,眼前一念与三千世界看来是不相干,细细思量,却是丝丝缕缕缠绵不已。
在海边漂浮的物件,也像是我们的心思,纷杂不已。
幸好,山川是永远在的,透过一遍一遍的净滩,就能回到本然的面目。
净滩也非完美,因为明天有明天的海潮,会再度污染海岸,也只有把缺憾还诸天地,让天地去载之、负之,因为人生的苦难已经够多了。
我在青少年时代,是个完美主义者,如今过了耳顺之年,知道完美不易,只要能守住方寸,每天每天把自己心灵的海岸清净一遍,也就好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情如无憾情补天
佛经里说,有情才有生,有情不会老,有情才得病,有情才致死。
菩萨的心,原本像清凉的月亮,逍遥地游行于天空。有一天,他对众生起了悲悯之情,下了人间后,他就经历了生老病死。
到老了、病了,“天人五衰”的时候,有的菩萨会感到哀痛和遗憾,因为在人间,没有不老不死的人生。
一切的美好都会变灭,一切的因缘都会成空。纵有千百般的爱恋,也会在时空中衰灭、流逝和虚无。
菩萨从座中倾倒的时候,只好重整旗鼓,老就老了,这是无可奈何的,是我自己废心来到人间,我的心就要无憾,可度的众生都度了,未度的众生都已留下度化的因缘。
情如无憾,一世一世都留下美丽的步履,纵使岁月如流,老而又老,心犹天青,保有下凡时的浪漫心情。
我在青年时代,向往菩萨的精神,曾写过一部书,书名就叫《补天》。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还时常检视,我的爱情、我的创作、我的生活,是否能不留遗憾?
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抚面
或者有憾,我总是把红尘的波折,装上翅膀,让它飞远。
每天清晨,我总爱面向东边的山峦,看着初升的旭日,深深地呼吸,吸进今天新鲜的空气,吐出昨日胸中的空气,感觉到每一天都是全新的。
写作也是一样,我出版过二百多部书,每一部对我都是全新的,每一念、每一思维、每一写作都如凉风吹拂我的心,使我在红尘的劫波中,依然保有柔软和坚韧的心。
林清玄
二〇一六年秋天
外双溪清淳斋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让他挂在新居的客厅补壁。
这使我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自知字写得不好看,何况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写书法了。
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荣,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意思是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处,就原谅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态度,朋友说:“讲正经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
几个月后,他来探视我,又来向我求字,说是:“每天在办公室劳累受气,一回到家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你再写几个字吧!”
对于好朋友,我一向都是有求必应的,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的横批,中间顺手画一幅写意的瓶花。
没想到又过了几个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引来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的困扰。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里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接到朋友的电话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里锦上添花是容易的,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在生活里大概都锻炼出了“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由于我们早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也经验过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生命中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观想。这种观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观想。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的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里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浮出水面,有一次深长的呼吸。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五十年的不如意事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学会了面对苦境的方法。我总是想:从前的万般折磨我都能苦中作乐,眼下的些许苦难自然能逆来顺受了。
我从小喜欢阅读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慢慢归纳出一个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为生命*肥沃的
养料,是为了他们开启莲花而做的准备。
使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
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原来,苦难对陷入其中的人是以数量计算,对超越的人却变成质量。数量会累积,质量会活化。
既然生命的苦乐都只是过程,我们何必放弃自我的思想去迎合每一个过程呢?
所以,静下心来想到从前的时候,要常常想那些美好的时光,追忆那些流金岁月与花样年华,以抚平我们内心的忧伤。
静下心来想到未来的时候,要常常思维未来的美丽梦想。在彼岸、在黄金铺地的国土,到处都有美丽的花朵与动人的乐章;在走向净土的路上,有诸菩萨与上善人相伴相扶持,以安慰我们在俗世的苦痛。
在不思维过去与未来的时候,就快乐地活在当下,让每一个当下有情有义、发光发热、如诗如歌!
我常常想:达摩祖师渡江的“一苇”,不是芦苇,不是小舟,也不是什么神通,而是一个思想的象征,象征在人生的险海波涛中若能“用美思维”“以好静心”,纵使只有一苇,也能无畏地航行了。
不是茶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日本无人不晓的历史人物。他的家教非常成功。千利休家族传了十七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师。
千利休家族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象征,留下来的故事不计其数,其中有三个故事我特别喜欢。
千利休到晚年时,已经是公认的伟大茶师。当时掌握大权的将军丰臣秀吉特地来向他求教饮茶的艺术,没想到他竟说饮茶没有特别神秘之处。他说:“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取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
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发问者听了这种解释,便带着厌烦的神情说,这些他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厉声回答说:“好!如果有人早已知道这种情形,我很愿意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后来留下一首有名的诗,来说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以外,茶一无所有。
这是多么动人!茶的*境界就是一种简单的动作、一种单纯的生活。虽然茶可以有许多知识学问,在喝的动作上,它却还原到非常单纯有力的风格,超越了知识与学问。也就是说,喝茶的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人的个性与喜好,用自己“适当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质。如果茶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没有“道”可言了。
另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关于千利休教导他的儿子。日本人很爱干净,日本茶道更有着*一尘不染的传统。如何打扫茶室因而成为茶道艺术极重要的传承。
传说当千利休的儿子正在洒扫庭园小径时,千利休坐在一旁看着。当儿子觉得工作已经做完的时候,他说:“还不够清洁。”儿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时候,千利休又说:“还不够清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许多次。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对他说:“父亲,现在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石阶已经洗了三次,石灯笼和树上也洒过水了,苔藓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层新的青绿,我没有在地上留下一根树枝或一片叶子。”
“傻瓜,那不是清扫庭园应该用的方法。”千利休对儿子说。然后站起来走入园子里,用手摇动一棵树,园子里霎时间落下许多金黄色和深红色的树叶。这些秋锦的断片,使园子显得更干净宁谧,并且充满了美与自然,有着生命的力量。
千利休摇动树枝,是在启示人文与自然和谐乃是环境的*境界。在这里也说明了一位伟大的茶师是如何从茶之外的自然得到启发。如果用禅意来说,悟道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过的是一样的生活,对环境的观照已经完全不一样。他能随时取得与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秋锦的园地或瓦砾堆中都能创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千利休的孙子宗旦。宗旦不仅继承了父祖的茶艺,对禅也极有见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弥送给宗旦一枝寺院中盛开的椿树花。
椿树花一向就是极易掉落的花。小沙弥虽然非常小心地捧着,花瓣还是一路掉下来。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着。
到宗旦家的时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弥向宗旦告罪,认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了。
宗旦一点也没有怨怪之意,并且微笑地请小沙弥到招待贵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从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传下来的名贵的国城寺花筒拿下来,放在桌上,将落了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后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向小沙弥献上一盅清茶,谢谢他远道赠花之谊。两人喝了茶后,小沙弥才回去向师父复命。
宗旦表达了一个多么清朗的境界!花开花谢是随季节变动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这叫作“缘”。无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无价值,这就是“空”。
从花开到花落,可以说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见那清寂与空静之美,并对一切的流动现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宽容的敬意,他把空变成了一种高层次的美,使“色即是空”变成“空即是色”。
对于看清因缘的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不是那么难以领会了。
老和尚、小沙弥、宗旦都知道椿树花之必然凋落,但他们都珍惜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惜缘”。惜缘所惜的并不是对结局的期待,而是对过程的宝爱呀!
在日本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茶师都是学禅者。他们都向往沉静、清净、超越、单纯、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现代,大家都公认不学禅的人是没有资格当茶师的。
因此,关于茶道,日本人有“不是茶”的说法。茶道之*境界竟然不是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透过茶,是在渴望着什么。简单地说,是渴望着渺茫的自由,渴望着心灵的悟境,或者渴望着做一个更完整的人吧!
《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以智慧香而自庄严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个世界看!
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
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
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有一些俗人常把欣赏花看成是小道,其实不然,佛教两部*伟大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以花来命名的,而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佛的净土,无不是开满美丽的花,飘扬着花香,可见爱花不是小道。
佛经中曾经比喻过花香不是独立存在的,一朵花的香气和整枝花都有关系,用来说明一个人的完成是肉体、感觉、意识、自性、人格整体的实践,是不可分离的。一枝花如果有一部分败坏,那枝花就开不美;一个人也是一样,戒行不完满就无法散放出人格的芬芳。
爱花的人如何在花中学习开启智慧,比只是痴痴地爱花重要。
在《华严经》中有一位名叫优钵罗华的卖香长者,曾说过一段有智慧的话:“如诸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诸恶习气,不染世欲,永断烦恼众魔罥索,超诸有趣,以智慧香而自庄严,于诸世间皆无染着,具足成就无所着戒、净无着智、行无着境、于一切处悉无有着,其心平等,无着无依。”长者虽是从卖香而得到智慧,与花也是相通的,我们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还有什么能染着我们呢?
花的美是无常的,世间的一切何尝不是花般无常?若能体会无常也有常在,无常也就能激发我们的智慧,我曾试写过一首偈:
日日禅定镜,
处处般若花。
时时清凉水,
夜夜琉璃月。
这世间,“镜花水月”是*虚幻和短暂的,唯其如此,才使我们有*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如果世界不能欣赏我们,我们也要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
愿作自由花作为花,就要努力开放;
作为人,就要走向清净之路
经过中部大平原,突然看见在稻田中有一大片金黄色的花,在阳光中格外耀眼,停了车,从田埂走到花中,仿佛走进一个金黄色的梦。
仔细看,才知道原来是青花菜所开出的花,我们平常在市场看见的白花菜、青花菜都是一球球的,往往让我们忘记原来它们是花。因此看到眼前这一片青花菜令我感到吃惊,十字形的花朵从团团的菜花中抽放出来,拉高竟到了人的腰际,开得非常非常繁密,但因有高低的层次,并不让人感到拥挤。在绿色的稻田里,这一片金黄色的菜花有如闪电一般,有慑人之美。
它占地约有一亩,又在早春的风中摇曳,使我看见了土地的温柔与源源不绝的生机。
站在田中面对这一片青花菜的黄花,我思索着它被留下来的理由,有可能是菜农要收青花菜的种子,也有可能是稻田保存地力的轮替,还有可能是菜价低贱,农夫懒得收而任其开花怒放。
不管是什么理由,青花菜被留下来是*的真实,它比所有的同类幸运;大部分的青花菜没有开花的机会,花苞结成就被采收了,因此,大部分吃青花菜的人没有机会看见这大地上的美丽之花。这片青花菜何其幸运,是同类中仅有的自由花,我又何其幸运,能看到它毫无顾忌地怒放,这无非是一次殊胜的因缘呀!
当我继续开车前行,眼前好像一直都看见那金黄色的影子,一闪一灭,这平凡的青花菜*令我动容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它竟成为中部大平原上*耀眼的风景呢?
是它的自由!
当我看到青花菜的自由,感觉自己就像从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我们大部分人就如同市场中的青花菜一样,在还没有完全开放时就被采收,因而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开出*美丽的黄花。
人也可以自由开放吗?
当然!自由开放可以说是禅者*主要的风格,乃至于可以说是佛教的基础,修行者*重要的就是自由,是无牵无挂、无拘无束、无碍无缚。什么是自由?自由不在境上,而在心中,自性清净的人不为境转,是为自由;证悟空性者,知悉无常迁化,就不会被外物所役、所捆绑了。
因为这样的自由,当我们看到禅师如是的对话,就不会吃惊了。
僧问:“如何是三宝?”
潭州总印禅师:“禾、麦、豆。”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明州法常禅师:“蒲花、柳絮、竹针、麻线。”
僧问:“如何是禅?”
石头希迁禅师:“碌砖。”
僧问:“如何是道?”
径山道钦禅师:“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天柱崇慧禅师:“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叶间。”
生命的真实里固已解脱了束缚,问答之间又何必有什么丝线呢?在自性的清净自由里,万事万物都是三宝,是佛法大意,是禅,是道,是西来意,其中并没有分别,因为有分别就有执着,就有相,就会生心,就偏离了自由。
我认为修行者可以用“六自”来说:自觉、自由、自在、自主、自信、自尊。
一切自由的开端来自觉悟,等觉悟到自性清净本心时才能做自己的主人,自主之后才得以过无碍自由进退自在的生活,这时体会到生命的真意而有*的信心,也因知悉佛性本具有了生命的尊严。
但是自由自在不是放任,我们来看一个公案:
招提慧朗禅师造访石头希迁禅师:
问曰:“如何是佛?”
师曰:“汝无佛性!”
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
师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曰:“慧朗为什么却无?”
师曰:“为汝不肯承担!”
慧朗言下开悟。
好一个“为汝不肯承担!”自觉、自由、自在、自主、自信、自尊全是来自“承担”两字,承担不是我见我执的度量和计算,而是用无念的自我来面对客观的外境,是内外在世界的完全统一——究竟的解脱是体证到圆满的自我生命,而进入解脱门的是即心即佛,心佛无二是*伟大的承当。
承担,就像青花菜昂然美丽地站在土地上。
承担,是坦然面对风雨,自在地盛放。
承担,是即使明日要凋谢,今天还能饱孕阳光,微笑地展颜。
作为花,就要努力开放;作为人,就要走向清净之路,这是承担。
那中部大平原的一亩青花菜的黄花,既有自由,又有承担,它站在那里默默地生长着,但它雷声一样地展示自己的自由,使我想起《金刚经》的一句: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咸也好,淡也好》采更多雏菊不可以一朝风月,
昧却万古长空;
不可以万古长空,
不明一朝风月。
——善能禅师
有一个八十五岁的年老的女人被问道:“如果你必须再来一次,你要怎么生活?”
那个老女人说:“如果我能够再活一次,下一次我一定对更少的事情采取严肃的态度,我一定要放松,我一定要使自己更柔软灵活,我一定敢去犯更多的错误,我一定要冒更多的险,我一定要做更多旅行,我一定要爬更多山,渡更多河,我一定要吃更多冰淇淋,吃更少豆子……”
“我是一个去到每一个地方都要带温度计、热水瓶、雨衣和降落伞的人,如果我可以再来一次,我一定要比这一生携带更轻的装备旅行……”
“我是一个每天、每小时都过得很明智、很理性的人。我只享受过某些片刻,如果我要再来一次,我一定享受更多的片刻,我一定不要其他什么东西,只要尝试那些片刻,一个接一个,而不要每天都活在未来的几年之后。”
“如果我必须再活一次,我一定要在更初春就开始打赤脚,然后一直维持到深秋。我一定要跳更多的舞,我一定要坐更多的旋转木马,我一定要摘更多的雏菊。”
这是印度修行者奥修在《般若心经》里讲的一个故事,接着他做了这样的评述:“尽可能尽心地去过这个片刻,不要太理智,因为太理智导致不正常,让一些疯狂存在你心里,那会给予你生命热情,使生活更加充满朝气,让一些无理性一直存在,那会使你能够游戏,使你能够有游戏的心情,那会帮你放松,一个理智的人完全停留在头脑里,他没有办法从头脑下来,他生活在楼顶上。你要到处都能生活,这是你的家,楼顶上,很好!一楼,非常好!地下室,也很美!到处都能生活,这是你的家。我要告诉这个年老的女人:不要等到下一次,因为下一次永远不会来临,因为你会丧失前世的记忆,同样的事情又会再度发生。”
我们在生活里通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你再活一次!”“如果再从头开始!”大部分人的经验都是充满遗憾的,希望下一生能够弥补(如果真有下一生的话),极乐世界或者天堂正因为这种弥补而得以形成。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下一世是渺茫的寄托,不如从此刻做起。这些人使我们知道世界有更活泼的风景,我就认识好几位到了老年才立志做艺术家的;我也认识几位七十岁才到小学读补校的老人。
*近,我遇到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他热爱旅行,他的朋友时常劝阻他,因为担心他会死在路上,他说:“死在路上也是很好的事。”不久前,他到大陆旅行,生了一场大病,上吐下泻,别人又劝告他,他说:“陌生的旅途,总有不可预料的事,在那里生病总比没去过好!”每次看到这样用心生活在当下的人,都使我有甚深的感悟。
我们的生命是有许多片刻组成的,但是我们容易在青少年时代活在未来,在中老年时代沦陷于过去。真正融入片刻,天真无伪生活的只有童年时代了。禅者的生活无他,只是保持在片刻的融入罢了,活在当下,活在眼前,活在现成的世界。
因此,我们对生命如果还有未完成的期盼,此刻就要去融入它,不要寄希望于渺茫的来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片刻里,到死前都保有向前的姿势,只要完全融入一个纯粹天真的片刻,那也就够了。有很多人活在过去与未来的交错、预期、烦恼之中,从来没有进入过那个片刻呢!
我们来看奥修在片刻上怎么说:“你不要等到下次,抓住这个片刻,这是*存在的时间,没有其他时间。即便你是八十五岁,你也可以开始生活,当你是八十五岁,你还会有什么损失吗?如果你春天打赤脚在沙滩上,如果你搜集雏菊,即使你死于那些事,也没什么不对。打赤脚死在沙滩上是正确的死法,为搜集雏菊而死是正确的死法,不管你是八十五岁或十五岁都没有关系,抓住这个片刻!”
咸也好,淡也好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他茫然地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丏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林清玄活出最美人生系列》林清玄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