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纳兰心事几曾知》王充闾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纳兰心事几曾知》王充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充闾

作家、学者,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营口日报社副刊编辑,省委书记秘书,营口市副书记兼市政协主席,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著有《文在兹:王充闾散文选》《秋灯史影》《王充闾散文集》《中国好文章:古文卷》《域外集》等。其作品《柳荫絮语》获1989年辽宁省文学创作“丰收奖”一等奖;散文《长岛诗踪》《情满菊花岛》分别获1991年“五彩城”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1993年人民日报“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一等奖;散文集《春宽梦窄》1997年获东北三省作协联合举办的“东北文学奖”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作品奖。作品译成英文、阿拉伯文。

【编辑推荐】

《纳兰心事几曾知》是一部历史散文集,主要收录了王充闾先生25篇作品,包括《寒夜早行人》《当人伦遭遇政治》《用破一生心》《失去对手的悲凉》等。本书围绕着历史人物、国内外文学泰斗以及历史文化三大主题论述。本书稿评述貂蝉、秦始皇、曾国藩等政治人物的某些人生轶事,李白、列夫·托尔斯泰等国内外文坛巨匠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特色,以及清王朝的兴衰、金源王朝的“汉化”等历史文化。这些散文作品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将历史与传统引向现代,引向人性深处,发人深省。

【名人的书评】

名家名篇荟萃打造文学经典共享阅读盛宴

本套丛书精选夏坚勇、王充闾、诸荣会、詹谷丰、王龙五位实力作者作品,收录其获奖作品,倾情打造权威历史读物。

当代文坛享有“北充闾,南秋雨”之说的王充闾先生的散文集。王充闾先生的历史散文创作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学教材。

历史是在时间中展现的,这些散文所写的,*远的追溯到洪荒未辟之世,中经战国秦汉唐宋辽金明清,直至20世纪末。基本内容,一字以蔽之,就是“人”——寓人性、人生、道路、命运等哲思、史眼于纷繁史实之中。

【纳兰心事几曾知的书摘】

在创作这些历史文化散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一个模模糊糊

的画面:海天茫茫,几穗忽明忽灭的灯火,在漂泊的渔舟上,随波荡漾。而核

心印象就是一个“遥”字。

遥,是历史的本质性特征。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历代失记和被遗忘的部

分,总要大大超出已记部分。就已记部分来说,人类本身有外在与内在之别,

历史所记载的或者说后人所面对的,多数属于外在之物;而内在之物已随当事

者的消逝而永远不可能再现。后人只能凭借这些外在之物传递的信息,试图为

历史“黑箱”中的一个个疑团解密。早在九百年前,王安石在《读史》诗中就

曾慨叹:“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

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信然。

遥远、模糊,对于史学家解读历史来说,无疑都是致命障碍;而在作家、

艺术家那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

仅不是障碍,反而颇富诗情画意。当然,文艺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是一

段段民族的精神追寻史。对于历史的反思永远是走向未来的人们的自觉追求。

而所谓历史感或历史意识,就是指对过去的回忆与将来的展望中体现出来的某

种自觉意识和反思,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领悟。就是说,文学家是凭借内心

世界深深介入种种冲突,从而激起无限波澜来打发日子、寻觅理性、诠释人生

的。他们通过搜索历史与现实在心灵中碰撞的回声,来表现其对于人生命运的

深情关注,体味跋涉在人生旅途中的独特感悟。正由于作家观照历史,是既要

用眼还要用心的,所以,“史海遥灯”,可能会更加富有诗性,启发其无穷的

想象力。

而且,从审美的角度看,历史题材具有一种“间离效果”与“陌生化”作用。

和现实题材比较起来,历史题材把读者与观众带到一个陌生化的时空当中,

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审美观照。作家与题材在时空上拉开一定距离,有利于

审美欣赏。朱光潜先生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

美”“‘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是呀,

我们小时候,不也常常被老祖母的“从前有一个什么什么”迷得如痴如醉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由于人生的有限性,面对史海的苍茫,即便是再高产

的写手,大概也只能像佛经上说的:“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我在这

方面,所做的就更是微不足道。这也反映在这次的编选工作中——以历史为题

材的拙作,总数不足二百篇;而文集限于字数,必须加以遴选。这样,展现在

读者面前的仅有二十五篇,为数自然更少。

我的选取标准,主要是想尽量达到丰富多样,同时考虑代表性。拙作中的

历史文化散文,按题材分,曾出版过帝王、政要、文人、女性、域外、诗话等

方面的散文专集。这次都有所体现,比如,文人、女性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域

外占六分之一(中间有交叉)。历史是在时间中展现的,这些散文所写的,*

远的追溯到洪荒未辟之世,中经战国秦汉唐宋辽金明清,直至20世纪末。基

本内容,一字以蔽之,就是“人”——寓人性、人生、道路、命运等哲思、史

眼于纷繁史实之中。

以我的切身体验,写作历史题材的散文,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消化史

实,弄清历史人物的行迹和历史进程的脉络,尽量达到对所写人物烂熟于心,

动笔之前,历史人物先就活在作者心里,而不单是记住一些事件经过;二是运

用史识、掌握史观,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提出独到见解;三是适

当借鉴小说、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手法,进行细节描写、心理

刻画、形象塑造,以及必要的联想与想象。前者是基础,后二者见功力。譬如

射箭,前者是“至”,后二者是“中”:“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语出《孟子》)

分析历史人物,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其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研讨其成长、

发展路径、成败、得失经验的基础上,我还注意借鉴西方史学研究中经常应用

并已证明确有价值的一些现代科学方法,如法国年鉴派的历史分析方法、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现代遗传学的方法和理念、行为科学、现代人才学、历

史心理学等,来研究历史人物的不同特点,比如性格、心理、素质、命运,等等。

历史是一个传承、积累的过程,一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都是历史的延伸;

尤其是在具有一定超越性的人性问题上,更是古今相通的。把观念交给历史人

物的个性与命运,将历史人物在人性、人生方面的种种疑难和困惑作形象的展

现,用过去鉴戒当下,探索精神出路,揭示规律性认识,这可以说是我写作历

史文化散文的一个立足点。读者尽管与这些历史人物“萧条异代不同时”,却

有可能通过具有历史逻辑性的文本获得共时性的感受,同样也会“怅望千秋一

洒泪”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对思想、对创新充满渴望的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探

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已经大大增强,可是,哲学含蕴的稀薄、动人心

魄的思想刺激的缺乏,恰恰是当前文学创作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

我在历史散文创作中,为自己提出一个深度追求的目标。由以往的注重历史事

件、外部世界的描绘和说明性意义的传达,转为对人的个性品格、自身情感、

生存状态、心灵世界的深层挖掘,以深刻的人生思考、深层的哲学内涵和情感

密度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这种深度追求,是

同个性化的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乏个性化的支撑,势必导致思想的平庸

化和话语的共性化。根据我的创作实践,作为一种极富活力的人文精神,个性

化可以抵制烦琐、无聊、浅层次的欲望化和心灵的萎缩现象,而表现出对人类

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审美意蕴的深度探求,使心灵情感的挖掘达到一个很深的

层面。

文学是灵魂的曝光、内心的折射。苏珊·朗格说,艺术表现的是人类的情

感本质。这种情感本质,必然是人类深层意识的外射,是个体生命对客观世界

的深刻领会与感悟。也就是说,作者要通过自身的灵性和感受力,通过哲学思

维的过滤与反思,去烛照历史,触摸现实,探索文化,追寻美境。

我写历史人物,特别喜欢那些个性鲜明、境遇复杂、矛盾丛生、充满谜团、

争议很大的人物,因为这类人物富有可言说性,所谓“大有文章可作”,作家

可以大显身手。破解谜团的过程,就是检验作者识见水平、思想深度、历史眼

光的过程,也是发挥作者分析能力、施展文学才力的过程。

写这类人物,着眼于人的性格、命运、人生困境、生命意义的探寻,而不

是满足于事件的讲述和场面的渲染。比如,我写封建帝王,他们同样是人——

当然他们是特殊的人群,由于他们的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予取予夺的政治威

权,特别是血火交迸、激烈争夺的严酷环境,往往造成灵魂扭曲、性格变态、

心理畸形,时刻面临着祸福无常、命途多舛的悲惨结局。这就更容易引起人们

的加倍关注。

知人论世,突破一般的功业成败、道德优劣的复述,大胆引进逻辑学、数

学上的悖论范畴,揭示历史进程中关于二律背反、两难选择的无解性;关于道

德与功业的背反,事功与人性的背反;关于动机与效果的背反,欲望、愿望、

意志与现实的背反;关于所当为与所能为,所能为与所欲为的矛盾;关于必然

与偶然、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从中破译那些充满玄机、变数、偶然性、非理性

的东西。通过大量的矛盾事物、微妙细节、异常变故,揭橥、呼唤一种自由超

拔的生命境界。

在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中,存在一个如何以开放的视角、现代的语境,做到

笔涉往昔,意在当今,亦即所谓现实关怀、现实期待的问题。前人说,“古人

作一事,作一文,皆有原委”。这种“原委”,有的体现在人物的际遇、身世上,

有的依托于浓烈的家国情怀,或显或隐地抒怀寄慨,宣泄作者的感慨与见解。

金圣叹曾经说过:“人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

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

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

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我写秦始皇(《欲望的

神话》)、曾国藩(《用破一生心》)的欲望无穷,终致败毁,就有着强烈的

现实针对性。

按照古籍中“序者,谓端绪也”的说法,附缀弁言,以明作意。

王充闾

2015年8月于沈阳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纳兰心事几曾知》王充闾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