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在读Reading第一辑典藏套装》魏小河黎戈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在读Reading第一辑典藏套装》魏小河黎戈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魏小河

生于江西,现居深圳。喜爱阅读,业余写作。一条未知终点的河。

经营不止读书微信公众号一年,坚持原创,受到数十万年轻读者追捧,被认为是微信“*懂年轻人的书评人”。其文字真诚坦率,三肥七瘦恰到好处,读来让人过瘾。本书是魏小河首部作品,希望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介绍给更多有志于过更优质生活的人。

黎戈

70后作家,原名许天乐,南京人。嗜好阅读,勤于动笔,文字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风格优雅沉静。

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今天》《鲤》等刊物,著有书籍《因自由而美丽》《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各自爱》《时间的果》等。

【编辑推荐】

《读在大好时光》

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还需要书吗?在那些大好时光,清晨、午后、深夜、旅途,以及美好的青春中,是否有书相伴?其实回头想想,可能我们*重要的东西就是时间,所以,怎么花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才是生命的意义。本书精选魏小河书评新作,趣味性和思想性的成长,为读者提供诸多阅读的可能。青春有书相伴,不负大好时光。

《私语书》(插图珍藏版)

这是一本私密的物语,黎戈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关注身边的点滴事物。包括“微物”、“百合”、“深渊”三部分,写的是日常微物,生活细节,日常小事,读书笔记,文笔绵密,深入肌理,广为读者称颂。

《私语书》是黎戈的代表作品,曾被评为“豆瓣2013年*受关注的图书”,此次三联出版,修订增补6篇新文,并配豆瓣人气作者有鹿创作的插画多幅。

《冒犯经典》

本书收录了作者40篇新的读书随笔,包括“邂逅散文”“陷入小说”“追问世界”“冒犯经典”四章,并首次把关注点转向经典:轻触托尔斯泰伟大的灵魂;穿越语言迷雾重读《洛丽塔》;在无数个共用名字的主角中发现《百年孤独》;沿着小径分岔的花园系统阅读博尔赫斯……有时候,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挑选这个动作上,不如去读一读那些早已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不过,如果太过敬畏,反而不容易触及经典的本质,所以,作者怀揣“冒犯之心”,与我们一起揭开经典的面纱。这是一个熟悉又不同的魏小河。

【名人的书评】

?独立日“在读Reading”系列三本合集,这里有关于书的一切,也是爱书青年的秘密花园。

?典藏版本精致装帧,赠送独特桌面画纪念品,更有魏小河签名本!

?丰富赠品:在读Reading藏书票《私语书》明信片《冒犯经典》明信片有鹿插图桌面立画“读在兰屿”魏小河旅行照桌面立画。

?青年书评人魏小河、资深文艺作家黎戈,数百万读者因他们的阅读启发而改变生活。

?三本书装帧均采用荷兰布书脊,原色瑞典轻型纸,轻阅读不伤眼,各具特色的装帧设计,让阅读生活满是美好。

?“在读Reading”是继梁文道“我读”后又一专注阅读领域的系列书,更关注青年阅读,提倡新的阅读态度和阅读领域。

【在读Reading第一辑典藏套装的书摘】

序:一封写给你的信

亲爱的读者你好,我是魏小河。

为什么突然要给你写信呢?因为我刚刚读完《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并且大受启发。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关于书的书,同时也是一本书信集。作者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他*著名的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想必你一定有所耳闻,李安曾将它改编成了电影),他从2007年开始每两周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写一封信推荐一本书,并随信将推荐的书寄到渥太华惠灵顿街80号——总理的宅邸。

这是一项大工程,他干了四年,从2007年到2011年,共推荐了101本书。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加拿大的文化艺术政策太让他失望了,他希望作为一国总理的斯蒂芬•哈珀能够懂得尊重艺术和文化,并且他认为“在错综复杂的21世纪,文学是任何一个深谋远虑、情感丰沛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而给斯蒂芬•哈珀写信荐书,也是在为总理补课。

事实上,我觉得扬•马特尔这么做有点“作”,他在书中强调一国元首的政策和经济收入需要受到人民的监督,那么他的头脑是由哪些文学艺术品构成的也需要人民检验。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让一个人和盘托出自己的思想会不会有点过分?如果有人每周把一本书寄到我家,并告诉我应该读读这个,我会觉得受到冒犯。

不过这不是我应该担心的,我不是政治家,这也不是这本书的重点,除了向总理推荐书籍,这些信件也在作者的博客上发表,它同时是写给所有人的,就让加拿大总理一个人去难受吧,我们只管读书。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出现了一种上瘾症。想必你一定听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千零一个夜里有一千零一个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这是文学的美妙之处。但扬•马特尔不是在写故事,他写的是信,推荐的是书,为什么我会迫不及待地一直往下看呢?

我想可能是书信这一体裁的缘故。要知道一般的书评文章,作者会不自觉地端着架子,介绍书、评价书,煞有介事。

但是书信将读者固定化了,公开发表的东西私密化了,言谈的对象也具体化了,这一前提下,推荐一本书就变得特别简单真诚,这就是我在这封信一开头说的“启发”,以及我给你写这封信的原因。

其实,我和扬•马特尔做的事有什么两样呢?我不是要抬高自己来和大作家相提并论,我想说的是,仅就在推荐好书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抱有同样的愿望,他推荐给总理,而我推荐给你。我从来不是一个批评家,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志愿,我只是想在做一个读者之余,将阅读好书的体会和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同时锻炼自己思考和写作的能力,这就是我的初衷,和在去吃饭的路上对朋友说起一部好电影一样自然。所以,我写信给你推荐书,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由这封信开始,我也将开启这个“在读Reading”系列,这是继《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后的第二本书评集,我之后关于书的分享,也会收录在这个系列。

那么,我就回到《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上来吧。我觉得,任何一个自诩喜欢读书的人都不会错过这本书,因为喜欢读书的人都是贪婪鬼,他们四处搜寻好书,并且希望听到别人对他读过的书的评价,他们必然会在书架上给关于书的书留上一个位置。

如果你这么做了,肯定不会失望,因为扬•马特尔既真诚地为你推荐好书,同时也会展现他的有趣——通过一本书,发现一个有趣的人,是很愉快的事。关于他的有趣,可以简单举个例子,你知道这项长达四年的荐书活动从来没有得到过回音(只有几封公文式的短笺,还是由总理助理代写的),他自称这是*孤独的读书会,所以他经常在信里揶揄总理大人,总是时不时问一句:“你究竟是否会给我写信呢?”用个时髦的词,既萌且贱。另外他还喜欢听有声书,喜欢逛旧书店,总之你会渐渐地发现许多他关于读书的小细节,这些细节对于读书爱好者来说,会有一种知音的喜悦。

*后还要补充一点扬•马特尔的好处:诚实。他对自己喜欢的书不吝赞美,对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讳言,他就老老实实承认不喜欢博尔赫斯,还在*后一篇透露从没读过《追忆逝水年华》,我喜欢这样诚实的人,因为我也没读过《追忆逝水年华》。

好了,这封信就写到这里吧,不知道你看完之后是否会对这个世上*孤独的读书会感兴趣。如果你喜欢我给你写的信,就请买下这本书吧!像扬•马特尔这样一直得不到回音也挺难过的吧。

魏小河

2015.2.11

序:细节处,方能勇敢

我有很多银饰,但还是在继续收集,口袋里一有余钱,就去那家尼泊尔专卖店转悠—泰银雕琢过度,有点闺阁的脂粉气;藏银样式张扬,气势逼人,表演味太浓,和东方人平淡的五官搭配也不和谐;尼泊尔银比较中庸,为我所爱。

相熟的店主看见我,就把银器端出来给我看。

宽幅的银镯,形制接近于古代的“钏”,上面有大朵大朵丰肥的、绵延的莲花,又蔓又枝,抵死缠绵。也有线条素丽的虾须镯,一大串戴在手上,配上莲步摇、罗裙摆、红袖招,颇能造点声势,可是我又嫌它啰唆,*后看中一只镶银的木镯,木质的部分嵌了两颗绿松石。心中忐忑着:价格不便宜,和全银的一样,而且尼泊尔银成色虽好于藏银,至多也不过是七五银,木头又易腐,一边犹疑一边继续试戴,手腕太细,*小号的勉强挂住了。店主说:“嗯,这个,可以便宜点给你。”嘴巴向我努动一下,这才看见上面有个小小的、微微起伏的结疤。

之前还在犹疑呢,一下子就决定买下它了。我爱不完美的事物,不完美就是识别度,之前它只是个木头镯子而已,有结疤之后它就是我的了。它们的杂质让我觉得亲,生命之大美就是杂质之美。“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从来也不能爱上一个非常英俊的男人,我觉得他们真是乏味啊。本雅明说,一个男人会爱上一个女人的软弱、怪念头、她脸上的斑点、皱纹、寒酸的衣着、崴着的步子……我是个女人,可是我的想法与他雷同,我总是爱上男人的卑琐、畏怯、孩子气、矮小、疲劳感、疲沓、黏滞、没翻好的一个衣领、丑丑的步态、难听的口音,像花鸟市场里,被挤到角落里的、*丑的那只小小狗,让人心生怜爱。栖息在他们的缺陷处,我才觉得安全。那是我们的暗号,帮我找到“我的”他们。

又试了好几条裹裙,浓、热、满,我是说上面的花饰,修身又冶艳,大家都说好看,可是我想不出用什么样的碎步来配它。它们真是美啊,如果穿在一百年前的印度女孩身上便是绝配。她们长着蜜色的皮肤,浓重的眉睫,住在和男人隔绝的内院里,在出嫁之前,连视线都没有被污染过。每天早晨她们起床汲水,从延至水面的石阶走下去,洗个凉水澡,顺便摘几朵莲花插瓶,开始身心俱净的一天。她们的自矜和从容,才配得上这样盛大的、狂欢气息的裙子。

或者买一条回去,用图钉钉在竹帘上,聊作装饰,好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卑琐可以,生活态度不能卑琐。可是我*的享受也不过是:点一炷伽南香,拖干净地板,穿一条洗旧的睡裙,在清风徐来的阳台上看《诗经》,想象自己在河边走,空中在飘絮状物,那是某种植物的种子,菖蒲的清香从水面上飘过来。还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少女,她们的歌声从上游传过来。

我吃得不多,睡得很少,几件棉布衣服就可以过一个夏天,精神食粮还有一部分是从图书馆借来的。过去我会很想念那些我在市面上买不到的书,还完以后,还会把它们再借出来看看,现在好像也比较平和地看待离合了。我很耻于我是个物欲淡薄的人。泰戈尔说他小时候过的是微贱的生活,顶多是粗布口袋里能摸到一两个糖果,所以长大后,每个梨子他都能吃到核还觉得甜。我没有经历困窘的日子,对物质亦有温热的爱,可是要我踮起脚跟、奋力地争取它们,我很怕累着自己。肚子很饿的时候,两块五一碗的凉皮或一顿大餐,它们给我的满足度好像也差不多。我再也不能像二十岁那样,对每个牌子都能倒背如流,为一件买不起的衣服失眠到天亮。现在我还是会奢侈,在某些细节处,比如一个镯子,比如为一个人,恍惚片刻,那是波上千层浪中的一点白、长夏草木深中的一丝碧,在日常生活的洪流中,它很快就会被裹挟而去,转身不见。

黎戈

序:轻触经典的石阶

张佳玮

这个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读者,姑且叫“娴熟的读者”吧。

纳博科夫在康奈尔时期认为,阅读也是要学习的。的确,普通读者在意的,是作者本身玩出的魔术,是作者散放的绚烂火花;进阶一点的读者,会在意技巧、布局、构思,甚或,如纳博科夫所言,寻找作者们的脉络,仿佛庖丁,目无全牛。

再娴熟一点的读者,大概便是——重新看到了书的全貌吧。

拥有“娴熟读者”这一技能的人,并不总是用X光般的剖析心情去看待一本书。只是每读一本书,自然带着先前所有的阅读经验——我们常开玩笑说,读了一本书,却记不住,留下来什么呢?答:“经验与感受。”魏小河即是如此。

所以魏小河的这本书里大多数文字,自然带有这类气息:

你很知道,他读过许多书;你很知道,他表述的方式、思维的路数、在意的细节,与一般读者不同。你会发现,有些话未免冒犯经典——因为寻常的读书人,对经典的态度,是会更低一些的——但作为一个娴熟的读者,对经验则充满了好奇,仿佛看到宏伟建筑,并不先顶礼膜拜,而是想轻触一下那石阶,感受一下其实体。

这是年轻人应有的读书态度。

魏小河不是学院派评论家,也不能算是寻常读者,虽然他总是自称“普通读者”。因为学院派的评论家写的读书文字,多少带有医学解剖般的冷冽;寻常读者写的读书文字,笔端自然带有过于丰沛的感情。如何像高明的师傅似的,一刀切出馅料与面包完美齐全的三明治,既看得到作品的清晰剖面,又不会散呢?就需要魏小河这样的读者了——这并不是领导你去阅读,更像是,一份切割精美的午后三明治。告诉你,放松点,读书本身,哪怕是冒犯经典,都没那么让人紧张。

和小河一直算是笔友,还未见面,但读过他的不少文字,在此做个引读,文字本身的味道,还需你亲身感受。

不要背叛青春

文/魏小河

前些日,李霄峰导演的电影《少女哪吒》上映,票房惨淡,似乎口碑也并不大好,我却很喜欢。虽然叙事上空隙太多,但风格凸显,少年的青春琐事,小镇的空气,就是这个样子。故事破碎,就让它破碎,关键是情绪和气氛。

不要背叛青春《青春电影,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匆匆那年》,对青春的点染都不动人,它们满足于对于青春的缅怀,却忘记青春*宝贵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碰撞、惊奇、失望、成长。青春少年都勇敢,他们相信要诚实地活,他们相信友情、爱情,相信永恒的价值。因为相信,所以元气充沛。

真正的青春片,是悲伤的。所有的青春,都是一次死亡,或者决绝,或者不知不觉,总而言之,是逝去。这样表现青春的电影,国内实在少之又少,能立马想起来的,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顾长卫的《孔雀》,一个是金黄色,一个是青绿色;一个炽热,一个清冷,但终究都是那个年代的青春,90年代以后呢?

或许,路内的小说,可以改编改编了。

路内的小说,都是青春故事,20世纪90年代的工厂少年,爱情,前途,无处释放的能量。他的写作是长在时代里的,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青春文学,只有故事,没有灵魂。

灵魂哪里来?用时间熬。

真正好的青春故事,大概总不能由青春期的少年来写。

阳光正好的时候,你不一定感觉到阳光,只有天阴了,才想起有太阳的日子。

维舟有一本散文集《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写高中记忆、高中同学。这不好写,但他写得好。因为他不仅仅写高中,高中之后这些年,维舟与他们的联系,他们的变化,都被捕摄进文字中,这很重要,如果仅仅写高中时光,便会显得单薄无着,后面的种种是时间的发酵,唯如此,才有了高中时候的珍贵,才有了人生无尽不可言说的意蕴。

好的青春故事,总有一种失落感,这需要写作者本身的自觉。

绿妖的《少女哪吒》收录了六篇小说,大抵与青春相关,写作时间在2011年间,离她念念不忘的90年代,已经过去十年以上了。

前三篇小说,都发生在宝城——绿妖虚构的,以她的故乡为原型——这个北方小镇,大人们生活在厂里,日复一日地工作,少年们开始发现世界之外的世界,通过武术、小说和想象,《硬蛹》《少女哪吒》和《寻人启事》,写的都是青春少年对现实世界的叛逃,他们像哪吒一样义无反顾,死,或者走,毫不留恋。

回想过去,我们大概都曾一度发现了真相似的发现大人世界的虚假,发现了这个世界的无意义,我们也曾思索、迷茫,渴望挣脱。但大多数人,都顺利地度过了那段日子,长大成人。

这几篇小说是纪念,纪念那些和我们一路长大,但终于不肯再跨进这“虚假”生活的“英雄”,他们的决绝,反衬着我们的虚弱。

之后的几篇,背景不再是宝城,特别是《青春》,就真的只是一个很“青春式”的故事,反而失去了力度。

出没在《诗经》里的植物

文/黎戈

近日顿顿大鱼大肉,肠胃不堪其苦,中午的时候突然很想吃蔬菜,痴痴地想了一下午,设计了N多蔬菜方案。想做个火龙果爆干贝,周围嵌一圈西兰花,又觉得不够朴素,不够直奔蔬菜。回来时绕到久违的菜场,找了采光效果好的摊位,一个个梭巡过去。“要空心菜?”“有净菜吗?”“有啊,你看看,刚摘的。”指甲掐上去,哇,一掐掐出纤维来,“小姐的指甲好漂亮。”是啊,就是留着掐菜的,你没看我就蓄了这一只手指吗?想转移我的注意力,哈哈,小姑娘很会做生意,“那看看苋菜吧,快下市了。”“多少钱一斤?”“不多卖你,三块。”“妈呀,我总不能用吃肉的价吃菜吧。”*后斟酌再三,买了两斤物美价廉、宜家宜室的木耳菜。

一路想着回家*件事就得洗菜,菜的水汽滤干了,加了蒜泥,热锅热油,爆炒,出锅以后还是虎虎有生气的,要是带着水汽,就趴了。有一次读植物谱,才发现原来木耳菜就是“采葵持作羹”的葵的一种。过去在《诗经》里读到葵,都以为是向日葵的葵,毛茸茸的叶背,触感粗粝可怕,想来即使把它切碎了,用油炖了,加盐和香料,味道也够困难的,想着就觉得古人居大不易,心生敬畏,*后知道自己又滥情了一把,原来葵就是木耳菜(木耳菜别名落葵)啊。如果油够辣,火够爆,菜够水嫩—上次在安徽,是直接在地里摘了吃的,真是肥美得很。很多素菜要借势荤菜或荤油,才能把清鲜味逼出来,或析出味道的浑厚,木耳菜却必须素油素炒,可见它天生不近权贵,是民间食物。“采葵持作羹”亦是民间生活的素笔写照,夯实、清减、微苦的民间生活,就是把素心、素性子、素长相的一盘子木耳菜,盛在家常的白陶盘子里端上来。“采葵持作羹”是可以入画的,为什么有人画大白菜、红萝卜,就没有人画这个呢?

常吃的复古食物还有它—莼菜。它在《诗经》里叫作茆,“思乐泮水,薄采其茆”,下一句,步不扬尘,穿着绣鞋紧跟上来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先是采了水生植物做羹,然后就着水景喝酒,水波微兴,清风拂袖,菜的美往往得靠软环境的烘托,这个,古人早知道了。其实古时吃的更多的是它的双胞胎兄弟——荇菜。春夏之交,路过荷塘,或是有水泽处,常见着它,枝叶都漂在水面上,密布着细碎的小黄花,逆着光看过去,金光蹀躞,烁彩翩跹,妩媚的水生植物。如果没有花的旁注,则它的叶很容易和莼菜弄混,它们都是荷钱状的,滴溜溜的圆。“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波滟滟,荇菜随水而动,采摘的动作也有种水性的流动和美。荇菜古时是贵族专享,这个采荇的女人应是贵族少女,难怪是君子好逑了。

莼菜盛产于太湖,上半年去三山时吃过一次,可能是季节过了,莼菜的边缘有点儿僵硬,口感粗粝起来,吃得我张口结舌,哪里是记忆中的莼菜,高汤一煮,就渗出黏液,口感中那种调皮的滑,瞬间即逝的滑,让人缅怀。莼菜胜在口感的圆融而不在味道。吴人嗜莼菜,自古“莼鲈”并肩为江南美食的意象载体,进而引发怀乡之幽思。吴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莼鲈,不惜辞官回乡尝鲜—多半是家里还有二亩薄田,基本物质资料不至于匮乏。莼较之于糊口的“葵”“茆”,是有贵族气息的。“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连莼菜引发的愁怀,都有奢侈的气息。

木兰—这种花现多栽于道路两侧,做观景植物,它的花瓣大而邋遢,不结实,尤其不经雨,一场秋雨则满地狼藉。

“朝饮木兰之坠露”,可见它花面大,所以承水,就好比比喻人生苦短说譬如薤露一样,薤的叶面窄,落在上面的露水很容易就蒸发了。古人的比喻都很老实,但木兰可以制舟,这就使它笨重的意象轻盈起来,想想“兰舟桂桨”,召妓携酒,溪水流香,是多么美的意境。

留夷,今称芍药,红的为“红药”,白芍药则直称“药”。

一直想写篇小说,里面的女主角就叫何红药,实在是香艳热辣的名字,芍药的花形类牡丹而微,但芍药是草本,而牡丹是木本,也难怪芍药开不出牡丹的气势与王气。这个药我也常常吃,有时是赤芍,有时是白芍,主补血,在药袋子里翻出几片干燥失色的根的碎片,但如果是用玫瑰入药则可见全尸。

楸—此树逢秋落叶,所以名之楸……这我就不懂了,树之枯荣,尤其是北半球的树,不都这个规律么,我一直以为小时候我家门口种的是榆树,如今看了图片才知道是楸。

到春末它会悬坠一串串线状物,小时候我以为是榆钱,现在知道那是楸线,古代灾民常用它熬饥荒,可见其味不如榆钱,在盛世自然被遗忘了。屈原被逐出“郢都”的时候,回首“望长楸而太息”,可知楸是宫廷的夹道树,后来才被生命力更泼辣的梧桐取代。

桃李—桃李常常被并提,一是因为它们花期接近,二是桃花艳红李花素白,古人为求色彩对比的观赏效果,喜欢将它们并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开起来阵势很大,且花期又短,生得热烈,死得惨烈。“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就像青春期一样。摔着,痛着,被践踏着,就这么过去了。桃花灼目,是日光下的花,李花淡泊洁密,更宜月夜。宋代大概是崇尚理学的缘故,重花格而轻花色,梅花清骨傲节,正是精神化的美,桃花直白肉感的艳丽被斥为“妖客”,明代以后更沦落成妓女的代言花,为什么《桃花扇》是桃花扇而不是梅花扇、月季花扇?这个心机也太露骨了。这让我怀恋《诗经》,《诗经》里的植物心态,要平和得多,它关注植物本身的功用,而不会带着人类的阶级色彩,强行把它们分为香草、恶草什么的,再附会在君子、小人身上,褒贬人事。生活在《诗经》里的植物,是幸福的,安详的,让我们隔着几千年,亦觉得亲。

大树下随风闪动的光斑

文/魏小河

下午躺在床上读一本书,读着读着,天就暗了下来。这样一个下午,没有发生什么,到处都在发生什么。一些晦暗的情绪四下滋生,它们因书中的内容被勾引出来,盘旋在空中。书页翻动,前一种情绪被后一种情绪覆盖,像一片雪覆盖另一片雪,你逐渐分不清这一片雪和那一片雪的区别,它们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个下午。

这本书是《失败者之歌》,作者李霄峰。

李霄峰是去年上映的电影《少女哪吒》的导演,那是他的处女作。在此之前,他出版了这本书,准确说是2012年。

再往前,他编剧并主演了电影《达达》,再往前,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论坛时代,他以Liar这个名字发表影评,广为人知。

有人说,多读经典。这话不错,我也愿意听,但在这之外,我也喜欢看看这个时代里的文字,因为我活在此时此刻,我要和它发生关系。李霄峰是这个时代的人,他捕捉到了很多稍纵即逝的微妙感受,捕捉到了我们共同的青春。

是的,这是一本与青春有关的书。至少,一半是这样。

青春啊青春,多好的一个词。但是电影院里并没有多少好看的青春片,书店里,在青春文学分类下,充斥着粗制滥造的泡沫幻想。

我说过,青春不能由青春期的人来写。要长大一点,再大一点,而后蓦然回首,幡然悔悟,这么写,才好看。可是长大成人后,还愿意回首青春,甚至写下来,并不多见。原因在于,长大并不完全是长大,它的实质是变化,你会变化,变化成另一个你。你会关心新的东西,认识新的人,展开新的生活,以至于没有时间回忆,或者不屑回忆。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记忆,我看过路内的“追随三部曲”,他写得好,元气淋漓。我还看过维舟的《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写高中,一个人一个人地写过去,散文的写法,传统的写法,也写得好,我们的高中生活,正是那样干净、清浅。

李霄峰写得不是那么实,他不抓出一整个故事,他呈现片段、情绪和感觉。全书的*篇叫作《写一封短信》,很简单地记述他和一个曾经互相通信的女孩之间的交往,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工作,然后“再也找不到联系的理由”。

写这篇文章,我又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真正写青春期的故事并不多,但是奇怪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感到一种青春的力量。我在上一本书《读在大好时光》里写《少女哪吒》那篇书评的时候,取的标题是“不要背叛青春”。我说:“青春少年都勇敢,他们相信‘要诚实地活’,他们相信友情、爱情,相信永恒的价值。因为相信,所以元气充沛。”李霄峰的这本书里,既有对这种青春信念的怀念,也有对这种信念消失的困惑和失落,但根本上,你可以看到,他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我喜欢《税务员》这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他开公司了,要办税务登记证,税务员来检查公司的情况,他在想是不是要准备一个红包,他准备了,但是踌躇于该什么时候送。一切都没有问题,检查结束,他们聊到电影,税务员问你喜欢哪个导演?他心想,说了你也不知道。但很快他发现,这个税务员是个懂电影的人,他们愉快地聊了一会儿伯格曼。*后,在分别的那一刻,他伸手进口袋准备掏出那个红包,税务员摇摇头,返身走了。他感觉到自己犯了错。

我还喜欢一篇叫作《礼物》的小说。姐姐和表弟收拾房间,一间空了的房间,曾经姐姐和男友住在这里。姐姐一边收拾,一边想起男友的不好。懒——不烧水、不洗碗,诸如此类。很明显,打扫完房间,他们会把有用的东西搬走,再也不会回来。

故事的结尾,他们抠开了一块松动的地板:“鹅黄色的木地板像块积木被抠了起来,木槽里放着一根被画笔粉刷过的彩色羽毛。姐姐把它拿起来看着出神,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落在干净的地板上。”这个故事很有卡佛的味道,那些失去的美好。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是随笔,后半部是小说。

小说的部分参差不齐,有一些实验式的作品,但文字的素质在。随笔里,作者这个人清晰起来,他曾经酗酒,他诚实,他感受到许多感受,并且不忘怀。多好,总有人替我们记得。

这本书,就像是夏天大树底下随风闪动的光斑。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在读Reading第一辑典藏套装》魏小河黎戈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