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温暖的事物》胡浩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胡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及《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曾出版诗集《十二橡树》。
该书稿是诗人胡浩的*诗集。收录了诗人自近些年来创作和发表的诗歌百余首。其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富有个性。文字呈现出唯美、深情、清澈和浪漫的风格,还带有新古典主义的严整和庄重。邱华栋、李少君、王刚、张者等作家、评论家都对其创作有较高评价。
后记
我在2010年5月出版*本诗集后,创作便进入了一个断断续续期。这不仅仅是工作的繁忙,世俗事务的纠缠,更多的是因为一颗被打扰的心很难得平静下来,一颗无法平静的心是不能酝酿优美的诗歌的。相信大家同意这样一句话:诗歌是岁月静好的回声。非常遗憾的是,我虚掷了许多光阴,六七年的时间里,总共创作不到七十首诗歌,这也使我面对关心我诗歌创作的朋友和读者时,常常是隐隐地不安和忐忑。
好在初心仍在。这些不多的作品都相继发表在了《人民文学》、《诗刊》、《诗歌月刊》上。部分作品,从2010年开始,也相继选入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韩作荣老师负责)、谭五昌主编、林莽主编、邱华栋主编的中国年度诗选里。所以,我要感谢那些为了诗歌繁荣辛勤工作的编辑们,感谢那些素不相识却关心我诗歌创作的诗友们,感谢那些相识多年不断鞭策我诗歌进取的好友们。
这部新诗集,由2010年以后发表的作品和部分以前的作品合编而成。基本体现了本人多年诗歌创作的美学偏好与取向。它不完美,我也从来不敢自矜。但毫无疑问,它是我内心深处的原创。我总在想,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不仅是音乐的,可理解的,也是含蓄的,婉转的,更是质朴的,真实的。如果在诗中,我们发现了向上的向善的诚挚的东西,尽管有瑕疵,有残缺,但它仍然不失为是一首诗,一首好诗。所以,对于不同的诗歌创作,我们应该抛弃个人的好恶,摒弃喧嚣的无用的争论,现代诗歌的创作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直入人的悲喜情怀的。
这部诗集取名为《温暖的事物》,源起于李少君君的建议,后经征求潘凯雄、施战军、邱华栋、王明韵、王刚、张者、沈开涛、戴剑峰、张月、王东生、叶卫东等朋友和同事们的意见,由李敬泽君*后拍定。提及此事,本人绝无附骥攀鸿或附骥名彰之意,以上诸君,与本人相识,亦师亦友多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使我受益良多,也使我收获了温暖的友情。在我看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沧桑也好,炎凉也好,苟苟也罢,哪里有友情,哪里就会有温暖,哪里有温暖,哪里就有诗歌。所以,在此,我还要特别地感谢邱华栋、李少君、王刚、张者四友,他们在百忙中为此拙作写跋,尽管跋中的一些褒扬令我惴惴不安;我还要特别感谢张月博士为此诗集所做的大量校对、编排以及出版联络工作,从而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后,我想表达的是对家人的感激。感激爱人夏星的多年相伴,无微不至的关怀,殷殷恳切的信任;感激儿子和儿媳对父亲的支持、牵挂,所有这些情愫,无疑构成了这部诗集《温暖的事物》**核心的部分,成为它的**律动的旋律。所以,如同*本诗集,我也要将此书献给我的家人,献给即将出生的远在大洋彼岸的孙子,我希望这是他来到这个美丽星球的*份礼物!
2017年4月17日于北京
心中有境界,笔下有诗情李少君
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个关键词,王国维以境界评定诗人之高下与诗歌之高低,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什么是境界?
境,*初指音乐停止之处,延伸扩指空间的界域,比如边境,不带感情色彩。后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为丰富。这一转变一般认为来自佛教影响。唐僧园晖所撰《俱舍论颂稀疏》称:“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
六朝及唐宋后,境不再是纯粹客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顾恺之)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这里的“境”,指的是主体感受的合意度。唐时,境的内涵意思基本稳定,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景象,又指渗透于客观景象中的精神,涵有人的心理投射观照因素。
我们现在使用“境界”这个词,主要指人之修为水平,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品位。境界的差等,反映人的精神层次。有两句诗可以用来理解“境界”的概念:一是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断提升境界,才可能达到更高的认识水平;还有一句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达到相当的境界,才可能看清楚世界真实的情况。显然,境界就是一个人的认识层次和精神水平。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诗人要达到高境界,就不仅要有深厚的修养,社会实践的深入,还要有开放乃至开阔的视野。胡浩是一个在中国经济金融前沿摸排滚打多年的行家,身居一家大银行的管理层高位,但仍潜于内心的感悟和精神的超越,对诗歌情有独钟。而他的诗歌创作,有着全局视角和观念,又有细腻微妙的情思,在工作忙碌之余,诗情一直涌现。也许,一个忙于事务的人,有时需要通过诗歌来呈现出一种相对抽象的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这一点与古代的士大夫何其相似。他们一方面从事具体琐碎的社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却写着山水诗,画着水墨画,在虚与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着某种平衡,这里面其实有着微妙的关联,又有着疏离,这是人生的平衡术,是心灵的巧妙化解与融合。
胡浩的诗,有着山水水墨的美感,讲究意象的铺张衍生,像水墨晕染在宣纸上,重神似而非形似,他有时会有一个意念开始,再不断推广渲染开去,形成一幅画面,他的《观云》一诗*典型:“一片云,一片泼墨/只是淡了些/像江南的写意……风吹来/将云片移走/就像是从天空/移走了/一幅中国画”,本身就是一幅淡墨写意画;还比如他写《湿地》:“星光微茫/晨曦如膏/一只苇莺/唱着静美的小晨曲/恰恰发育/而又未成熟的少女/雾一样地打开”,一只苇莺打开了湿地之美,似幻似梦,迷离恍惚,把一种朦胧的美感传达得细腻微妙;还有《太平村印象》,开始很写实,白描的手法:“燕山脚下/潮白河边/太平村,一枚钮扣/缀在华北平原的衣襟/晚风吹来/钮扣松了/胸膛打开了/炊烟开始升起来”,但结尾处,突然又虚幻唯美起来:“只有星空是处子/安然/宁静/宁静得只要村庄微微的一动/她美丽的长睫毛/便会轻轻地一闪”,充满奇异的想象力,也一下子把整首诗提升到一种高妙深远的境地。
胡浩有着内心深处的一些伤感,但也对人生充满温情,我*欣赏的他的两首诗,恰恰代表这两个极致,一首是《雨季》,将一种伤感宣泄得淋漓尽致,诗中写道:“雨,回不了头/杜鹃的鸣叫/急迫/而渊深/在杜鹃的鸣叫里/雨回不了头/清愁回不了头//泪,回不了头/诗的哀嚎/凄迷/而苍茫/一首诗在白纸上挣扎/泪回不了头/那个人回不了头//雨是爱人的泪水/泪是天空的雨/雨在泪中/泪在雨中/它们是孪生/在这个季节/雨泪是一把锁/锁住天地/也将雨和泪/牢牢地拷紧”,杜鹃啼泪是一个古老的哀伤的意象,自古以来就与深沉的情感有关,而胡浩这首诗,又很有创造感,他将雨和泪作为大背景,将一个无法回头的人的内心伤楚写得如泣如诉,尤其是写雨泪锁住天地,而雨泪又被神秘的命运拷紧,而杜鹃在其中哀鸣,现代感非常强,让人印象深刻。
但我注意到,胡浩很多诗歌充满温情,有不少诗歌写到温暖,*有代表性的是《靠近一棵柿子树》,他写的是秋天衰败的景象中,“庭院已被一棵柿子树照亮/一些零落的物什/一个老旧茶几/以及一卷残笺/被简单地照明/风依旧不停地从庭院吹过/柿树摇曳/庭院婆娑/此刻,温暖是可看见的事物”,语言简洁洗练,寥寥数笔,但内里充满温馨。此外,如《水泵房》:“夜举着一盏灯/在村庄*深*静处/明灭//河流痉挛/而田地、庄稼/以及乡亲们的梦镜/被温暖着”,还有《在沙河交通桥工地遇老乡》:“你回头的一笑/宽厚像张羊袄/在华北平原凛冽的风中/温暖地裹住了我的目光”,诗人对于这种人世的温暖非常敏感,也很在意,由衷地予以歌咏。
诗是心境的象征,也是人格的隐射,诗歌里呈现的境界其实就是人本身的境界。但人其实是矛盾体,在超越与世俗之间,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难免有游移。胡浩有好几首写与他工作有关的诗歌,比如《虚拟银行》、《黄金》、《典当行》、《信用卡》、《挂失》等等,看得出他有一种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所以能够超脱豁达。还有一些写国外游历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他视野之开阔和志趣之所在。
诗歌之奇妙,就在于这种貌似矛盾却又和谐的结合,一种人生与世界达成的神秘和解盟约。人生总是有各种坎坷与困境,但*终,我们还是要克服种种内心疑虑,努力行走在人世的路途中,与亲友相濡以沫,相携相行。而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需要境界,也需要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超越,以平复浮躁,治愈焦虑症,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和世界。诗歌,总是能够提供这样的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