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张炜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炜,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土、俄、阿、意等多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等20部,《张炜文集》48卷。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亚洲周刊》全球十大华文小说之首等多个奖项。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以小说著名,但他同时也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本书是他*结集的文艺评论集。分为四辑:谈散文、谈阅读、谈写作、演讲录。张炜以他温润的文艺之心,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面影,张炜的文艺评论本身就是一篇篇小品文,文字鲜活,见解独到。
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张炜探秘个人精神生活史的全新力作,在书中张炜纵论散文、写作、阅读与收录了历年来精彩演讲录数篇。张炜第(一)次结集的文艺评论概念专辑,写作邂逅温情、生命领受哲思,探访精神史的一场文学漫游。本丛书是国内第(一)套全面地探讨与梳理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体系、思潮脉络与文化话语的研究丛书,以散文之心,探时代之深。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第三辑:张炜《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王充闾《只缘胸次有江湖:王充闾谈散文》、丁晓原《精神的表情:现代散文论》、陈亚丽《文化的截屏:现代散文面面观》。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再就是抄写了。好的文章要一笔一笔抄下来,以体味从字到文的过程,感受文字的意义。古文要抄下来,诗要抄下来。这些办法好像太笨太慢,但有以一当十之功。时代强加给我们的精神疾患,比如浮躁、恍惚,不求甚解,被我们用抄写——这个古老而简单的方法给遏制了。时代越快,我们就越慢。当我们进入了一个缓慢的系统之后,时代的流行病毒对我们也就无可奈何了。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双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
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纸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
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上网。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且蕴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有人仍然具有当年的那种热情,但是大大降低了。一个人成熟了,老练了,世故了,就懂得隐蔽自己:什么都隐蔽,从情感到激动。有人连友谊也要隐蔽起来。所以说这是一种遮遮掩掩的生命,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记得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天资非常好的文学少年,当年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九岁,天各一方,谁也不知道谁。由于偶然的机会其中一个人看到了另一个人的作品,感动不已,马上远远赶来。他们的相见对于彼此都是一件大事。后来几十年过去了,一个仍然在写,另一个却转而经商,并成了大老板——他对文学的信念完全丧失了。偶尔大老板还是要想起少年时代,想起与那个伙伴在一起的场景:他们那时急急相约,就为了心中那团火。那时他们一夜一夜不睡,激动得奔走不停,吸烟,一个听另一个滔滔不绝地朗读。就是这样的一种气氛和感觉,他们本来可以如此一生相伴。可是时代把他们分开了,分得越来越远。大老板有一天又想起了往昔的伙伴,心里一热,就从很远的南方赶到了北方。
他们在深夜两点见面。一个见了另一个,竟然马上想到的是为对方读新写的作品。
大老板在听,一直听到了黎明。他一声不吭,迎着曙色吸烟。后来他回过头,让人发现了满眼的泪水;半晌,他小声说了一句:“原来文学在默默前进……”
大老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十几岁时可以一口气背两个小时的唐诗。他一直着迷于朗读,愿意背诵。
回头再说那个大老板的朋友——深夜朗读的人。这个人在十七岁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背着写下的一大包东西和喜欢的几本书,到南边大山里流浪去了。他一边打工做活,一边到处寻找喜欢朗读和写作的那种人。七八年的时间里他只找到了两三个:有两个像他一样既能写又能读;有一个女的,她喜欢写,一边写一边哭,但她不太喜欢听别人读。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张炜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