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幸有家书相伴》读者参考编辑部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幸有家书相伴》读者参考编辑部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读者参考丛书”(140期)书名《幸有家书相伴》来自《文汇报》的一篇小文。作者王贺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未曾写过家书,但对祖父墙壁上的“信袋子”却颇感好奇;他喜欢读家书,而且喜欢研究家书。手写的字,带着人的神情。从前慢,幸有家书相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时间的残暴和恣睢,那种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温暖,总是让人不断留恋和流连······

【名人的书评】

【幸有家书相伴的书摘】

幸有家书相伴

王贺

小小的时候,时光仿佛很长,打开祖父墙壁上的信袋子,虽然读不大懂,却好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子,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十分享受。有点遗憾的是,可能因为从小上学都离家近,我一直没有机会写家书。等到稍微远一点了,又可以打电话,后来,更是分别用上了传呼机、手机,那时候,天真地以为传呼机、手机就是现代的象征、时尚的化身。所以,家书我是基本上没有写过,除了有一两次,郑重其事地向爸爸妈妈提意见,不知道后来给他们看了没有,但今天回想起来,那不是信,那是我的抗议,是个人意识觉醒的见证。

不过,虽然没怎么写过,但我与家书结缘久矣。童年时代,不爱做功课的我,抓住一切机会读课外书,读亲友们寄到家里的书信,感觉和读《成语典故一百则》《唐诗三百首》一样有趣。到了中学,读到《傅雷家书》,一时也兴过学古典音乐的念头,但无奈没什么艺术细胞。直至读了大学,从校门外的书店无意间买到一套“中国名人家书精典”丛书,如获至宝。印象*深的,是《严复家书》。家书里的严复,和教科书里的那个古板老头感觉完全不同。其后,在师长们的带领下,跨进近现代文学研究之门,对家书并未专门关注,但数年前,因缘际会,在台大听青年学者潘少瑜教授发表关于《林觉民与妻书》的研究,颇有一新耳目之感。倏忽转至去年秋天,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黄海飞兄编辑出版《抗战家书》问世,一时反响热烈、好评无数,而我也曾有幸先睹为快,重温无数抗战英烈心潮澎湃的瞬间,真正体会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语)的意涵。时隔一年之后,张乐天老师又应邀走进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与资深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一起,透过一封封普通人的家书,解读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社会。他们俩酣畅淋漓连讲三天,我作为忠实观众,也连着看了三天,仍感意犹未尽。

即使同为家书,电邮和纸质书信就截然不同。敝友赵鲲兄便如是比较电邮和纸质书信的不同:“点击开一封电邮*没有剪开信封,展读信纸时的那种温馨之感。至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的痛苦和幸福,也不可能在我们身上降临了。古语云:‘见字如面’,我的理解是:手写的字,带着人的神情。一个人特有的笔迹给予熟悉者的亲切感,高兴时字迹的潇洒,悲伤时字迹的滞涩,都会如影随形地显现出来。这些,在面对电子屏幕时,统统消失······”

从前慢,幸有家书相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时间的残暴和恣睢,现如今的我们,以及未来的人们,从提笔找纸写信,到敲击电脑键盘、爱上伊妹儿,再到人手一块小小的荧光幕,究竟能拥有什么、保留下什么?又有什么可以温暖自己的软弱、彷徨和孤独?如果说经历过书写和书信文化的我们,还可以理解那一枚枚邮票、一个个信封、一张张发黄的信纸、一行行手写的文字、偶或出现的特殊的标记,以及字里行间、话里话外所传递的感情的温度和长度的话,那么,那些无法拥有这些经验的人们又会怎样去理解?又或者,他们是否还愿意去理解那些被他们所嘲笑的“中年大叔”、“老年人”的记忆世界?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幸有家书相伴》读者参考编辑部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