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汗乌拉我的故乡张承志回首草原青春散文集,愿你的青春里也有“真诚、温柔或是苦痛”》张承志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汗乌拉我的故乡张承志回首草原青春散文集,愿你的青春里也有“真诚、温柔或是苦痛”》张承志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回族。

1948年秋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4年。以后长期保持与牧民的联系纽带,并从底层立场出发构筑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1975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蒙古史及北方民族史专业。

至2017年出版单行本100余部。代表作:《黑骏马》、《心灵史》等。

【编辑推荐】

四季轮替人畜繁衍是草原上*动人的风景;乌珠穆沁灿烂夺目的蒙古袍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震撼了年轻人的眼睛和心灵;疾风呼号的草原寒冬晨起的一杯滚烫奶茶让人不知冷;和孩子们共建“双语”游牧小学,警惕“他者”的同化;终生难忘的草原母亲额吉和蒙古兄长……长袍骏马、粗茶长调,枯荣巡回的草原、淳朴无欺的牧人……

《汗乌拉我的故乡》是站在70岁门槛前的张承志对草原青春的回首。文中收录其经典散文作品《袍子经》《劳动手册》《粗饮茶》《二十八年的额吉》等共32篇。这些作品是读懂张承志的基础,折射出蒙古民族的精神实质,也是七十时代珍贵的一瞥。

【名人的书评】

这些草原文章

泛着生命的活力和健康的审美

也是一种严肃的发声

是怀念

却不是怀旧

张承志的眼光永远在高处和远方

【汗乌拉我的故乡张承志回首草原青春散文集,愿你的青春里也有“真诚、温柔或是苦痛”的书摘】

粗饮茶(节选)

字面意义的六十年代,我在草原上的茶生活,基本上靠的是无味的黑茶。奶牛太少,畜群分工,牧羊户没有牛奶。蒙古牧民不能容忍,于是夏天挤山羊奶——也许是古代度荒的穷人技能。奶茶都是在牧民家喝的,而且集中在夏季。舂黑米,饮黑茶,那全套旧式的日子,大概只有今天流行的民族学社会学的博士们羡慕了。当年的我们并没有在意,历史特别宠爱我们这一代,它在合上本子之前让我们瞟了瞟*后一页。

即便在炎热的骄阳曝烤之后,蒙古牧民不取生冷,忌饮凉茶。晒得黑红的人推门弯腰,脚迈进来时嘴里问的是:有热茶么?

待客必须端出茶来,这是起码的草原礼性。对白天串包的放羊人,对风尘仆仆的牧马人更是如此。而寻求充饥的男人则必须有肚子,不能咽吞不下。还需要会一种舐吞嚼的饮茶法,漫谈时舒服地躺在包角,半碗茶放着不动;要走时端起碗,把它在虎口之间转着,舌头一舐,奶茶一冲,嚼上几口——炒米奶食的一顿茶就顿时结束。然后立起身来,说完剩下的几句,推门告辞。

我就学不会这种饮茶法。有时简直讨厌炒米。我的舌头每舐只粘一层米,而碗里的却愈泡愈胀,逼得人*后像吞砂子似的把米用茶冲下胃。而且不敢争辩。因为不会喝茶,显然是因为没挨过饿,闯荡吃苦的经历太少。

今年夏天我回去避暑,一进门就是一句“空茶”。这是我硬译的,也可还原为“空喝”,就是不要往碗里放米、奶豆腐,只喝奶茶。其实阿巴哈纳尔一带风俗就与我们乌珠穆沁不同,人家把奶食炒米盛为一盘,听便客人自取,主妇只管添茶。我曾经耐心地多次向嫂子介绍,无奈改不了她的乌珠穆沁习惯。

习惯真是个不可理喻的东西。北京知识青年里有不少对,移居城市两口子还遵从奶茶生活。一次我去东部出身的一对知识青年家喝茶,发现他们茶里无盐。我惊奇不已,这才知道东部几苏木的牧民茶俗不同。我们均是原籍西乌旗的移民家住熟的知识青年,茶滚加盐决不可少,居然和他们旧东乌旗残部再教育出来的知识青年格格不入。

蒙古奶茶的*妙处,要在寒冷的隆冬体会。不用说与郑板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一一相反。其时疾风哀号,摧摇骨墙,天窗戛然几裂,冻毡闷声折断。

被头呵气结冰,靴里马鬃铁硬,火烤前胸,风吹后背。嫂子早用黄油煮熟小米,锅里刚刚熬成奶茶。抽刀搬肉,于红白相间处削下一片,挑在灶筒壁上。油烟滋滋爆响,浓香如同热量。吃它几片以后,再烙烤一片胸叉白肉,泡在米中。茶不停添,口连连啜。半个时辰后,肚里羊肉、黄油饭、滚茶样样热烫,活力才泛到头脚腰背。这时抖擞精神,跳起穿衣,垫靴马鬃已经烤干。系上帽带,抓起马嚼,猛一推门,冲进扑头盖地狂吼怒号的风雪之中。大吼一声:好大的雪啊!随即大步踏进风雪找马。

其时里外已被寒风侵透,但是满肠热茶,人不知冷——严酷的又一个冬日,就这样开始。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汗乌拉我的故乡张承志回首草原青春散文集,愿你的青春里也有“真诚、温柔或是苦痛”》张承志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