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往事钩沉》杨叔子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顾问。荣获g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往事钩沉》以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的人生经历、科研发明为主线,以个人口述与采访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杨叔子院士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机械工程专家、致力于推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家的人生轨迹。本书内容包括杨叔子院士幼年成长、外出求学、解决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评估等典型事例的叙述,还有杨叔子院士病中鲜活的修养身体、为教育为各界奉献不息的鲜活记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方位呈现了杨叔子院士治学为人的质朴情怀与独特魅力。
杨叔子院士亲笔撰写,记录了自己从童年、中学、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成长为院士的鲜活人生历程,文笔朴实,情感真挚,读者可从字里行间享受到杨叔子先生治学为人的质朴情怀与独特魅力。
学友、挚友、战友
我与叔子在1953年至1955年间是华中工学院机制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算得上是相互认识但交往不多的学友。毕业后两人先后留校任教,因都是机制专业青年教师中的骨干,故交往日渐密切。之后我们在工作、学习、思想及生活上相互关心、支持,一起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健康成长,成为挚友。1993年,他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我任校党委书记,为了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带领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彼此之间成了教育事业的忠诚战友。我们的友谊经过了六十余个春秋的风风雨雨,正如辉碧电话中对我说:“你是z了解叔子的,他写回忆录,我俩认为请你写序z合适。”因此,写一篇我所认识的杨叔子的短文任务,很自然地就由我承担了下来。
仔细阅读《往事钩沉》初稿,深感回忆录记载的大量往事,既是叔子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成长史。
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促使他健康成长的动力在哪里?我认真回忆六十多年交往中留下深刻印象、至今未忘的有关叔子的往事,想从三个方面简要回答叔子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第1,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风、勤学苦练的钻劲和拼劲。对叔子学习中的拼劲我有深刻的印象。1957年初,我和他在齐齐哈尔机床一厂、二厂准备学生的毕业实习,我吃惊地发现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来无声无息地学习,我起床时他已学习近两个小时。当时齐齐哈尔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我们在等电车时,冷得一直跺脚,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在口中念念有词地学外文。后来,我发现他勤奋好学、珍惜时间是一贯的,而且经常看到他因为学习而忘记了到食堂吃饭的时间。同志们很关心这个拼命三郎的身体,担心他肺病复发,要我转达组织意见,让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叔子新婚不久,系总支就研究将他爱人调来,有利于照顾他的生活。我们除向学校人事部门申请派人去联系外,我还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去化工研究院请求支援,当时该院领导说:“等我们培养了接班人再放她走。”(徐辉碧当时任一个研究室的支委)我对那位领导说:“才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哪里谈得上要培养接班人。”极力请求他们尽快同意调出。
同时,叔子他还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扎实的数理和工程科学的基础。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在当时极为特殊的环境里,他的父亲仍旧系统地教他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尽管年纪小、死记硬背、并未真正读懂,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刻印在他脑海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融会贯通,指引他走上为人处世的正确道路。后来他为学生做报告讲了很多做人成才的道理,这些都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
此外,他还具有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新知、探索一条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能力。叔子从美国留学归来,把机械工程与控制理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有机结合,开展广泛的、结合实际的研究,这就是z好的证明。我认为叔子要是只抓住机床设计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第二,他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组织上长期的精心培养。这里,我只回忆三件事情:
一是在1956年,学校决定让他提前毕业留校,并将他送到哈工大做机床毕业设计。他在学生时代就是组织上选中的好苗子,政治上、业务上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1956年发展他入党,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缘故,当时党组织能吸收他入党是十分不容易的。到哈工大进修也是重点培养他的措施。哈工大当时是国家大量聘请苏联专家指导学习的两所大学之一,我校当时还不具备做毕业设计的条件,我的毕业设计就只是被称为结业作业。事实上,当时应该派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去取经,但后来派了他去,就说明组织上看准了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