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民阅读经典: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徐志摩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国民阅读经典: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徐志摩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编辑推荐】

徐志摩是一个至真至情至性的文人,被誉为 中国的雪莱 现代诗仙 。

爱是他的灵性,情诗是他的本色当行。诗人如怨如艾地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对世俗世界中纯美爱情的向往。

让我们借着他行云流水的文字,试着走进他矛盾杂糅、繁复奇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颗在理想与现实、飞扬与沉淀中冒险的灵魂!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精)》集合了徐志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散文、小说和翻译作品。

【名人的书评】

【国民阅读经典: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的书摘】

毋庸置疑,徐志摩是今日最广为人知的民国文人之一。但是,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之外,徐志摩是否可称为经典作家,他的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一直是存有争议的。有人誉之为 天才 ,有人则断言日后文学史中不会有他的位置。

出现如此泾渭分明的判断,原因是多样的。相对于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等现代作家,徐志摩被研究得并不很充分,他的经典化进程似乎一直凝滞着。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过去对徐志摩的意识形态拒斥又悄悄地转化为娱乐主义的消费。他的私生活被反复书写并改编为影视产品,广为传播,在普罗大众津津乐道的传述中,徐志摩现代 登徒子 的形象被慢慢固化,他和几位女性的关系成为街谈巷议的主题。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他与那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关系,反倒少人问津。

徐志摩是复杂的。作为人,他有他的弱点。他出身富商之家,一生无饥寒之虞,不免带些 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的公子哥儿习气;或是由于天性,或是受了布鲁姆斯伯里圈子(theBloomsburyGroup)的影响,他的 感情之浮 、变化之速,给后世红尘中的痴男怨女留下了无尽谈资;他的 思想之杂 、涉猎之广,使他见闻渊博、兴趣多样,也使他心力分散而不能有所专精。但是,徐志摩亦有他的长处。他生活优裕顺遂,使他的作品格调与大多数出身下层的中国现代作家有所不同,少了几分阴郁、惨烈、压抑,多了一些明朗、浪漫、真挚,为现代文学别增一种风致;他的感性多于理智、本能多于技巧,不仅使他的情诗写作独树一帜,而且使他无意中避开了新诗格律化刻意求工、拘泥字句的陷阱,接近了现代白话诗自然活泼的内在节奏;在文化圈,他长袖善舞、交游广泛,这固然使他饱受 攀附名流 之讥,但社交才能的发挥,也使他扮演了重要的文化桥梁与文学组织者的角色。在中外之间,他是布鲁姆斯伯里文人圈与中国文化界之间的中介,是泰戈尔、华兹华斯、哈代、威廉·布莱克、曼斯菲尔德、邓南遮等一大批外国作家的热情译介者,是罗素、迪金森等英国思想家的积极鼓吹者;在国内,他先后参与创办新月社、主持创办《晨报副刊·诗镌》、《晨报副刊·剧刊》、开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联络同道、提携后进,发现并扶植了沈从文、赵家璧、陈梦家等一批青年作家,成为 新月派 的灵魂人物。说到底,除了谈恋爱,徐志摩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才能。

这本选集,也是按照通常的做法,选入了诗歌、散文、小说三种文体。但和其他选本不太一样的是,散文的比重超过了诗歌。这是因为,在编选者看来,徐志摩的散文成就在诗歌之上,应该多多推介。这并非编选者的一己之见,事实上,温源宁、梁实秋等人早就认为散文才代表了徐志摩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在体裁上,本书所选文章类型多样,既有抒情散文,也有游记、剧评、诗论乃至政论,还包括了 访问记 这种按照英国汉学家魏雷(Arthurwaley)的说法 中国前所未有的新文体 。通过这些形式不一但都极为个人化的文章,读者大约可以对徐志摩 跑野马 的散文写法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编选者认为,这些散文的思想内容更值得读者注意,它代表着一个更严肃、更诚恳地担当起思考责任的知识分子徐志摩。徐志摩确实写过不少热烈的情诗,但人们常常忘记了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的是政治学学位。他关心现代中国的改良与进步,对文化、社会、政治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立场,无论是诗歌、戏剧、美术,还是妇女问题、农村问题、政治问题,他都发表了坦诚、直率的意见。在不幸殒命之前几年,徐志摩甚至已经开始筹划在浙江建立自己的乡村建设实验基地。这些意见和行动是否可行,或许值得商榷,但毫无疑问体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徐志摩的胸襟和抱负,体现了他对这个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光与热,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天真和执着。

如何认识一位作家?脱离文本固然不可,但完全拘泥于文本也失之褊狭。理解历史人物,还需尽可能地与历史场景联系起来。这一本薄薄的选集,仅是在近年来徐志摩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对徐志摩作品的又一次新的筛选而已。我们深知,编选文集,既是萃取,亦有遗漏。因此并不敢奢望读者以这本选集的取舍为取舍,而只是希望通过重新编选,改变某些成见,部分呈现作家与时代的内在关系,进而对重新认识徐志摩有所帮助。当然,是否能实现这一目的,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二〇一六年三月八日

雨后虹

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最爱夏天的打阵。塾前是一个方形铺石的 天井 ,其中有石砌的金鱼潭,周围杂生花草,几个积水的大缸,几盆应时的鲜花——这是我们的 大花园 。南边的夏天下午,蒸热得厉害,全靠傍晚一阵雷雨,来驱散暑气。黄昏时满天星出,凉风透院,我常常袒胸洗足和姊嫂兄弟婢仆杂坐在门口 风头里 ,随便谈笑,随便歌唱,算是绝大的快乐。但在白天不论天热得连气都转不过来,可怜的 读书官官 们,还是照常临帖习字,高喊着 黄鸟黄鸟 , 不亦说乎 ;虽则手里一把大蒲扇,不住地掮动,满须满腋的汗,依旧蒸炉似的透发,先生亦还是照常抽他的大烟,哼他的《清平乐府》。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清朗的天上忽然满布了乌云,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渐渐减淡,直到先生榻上那只烟灯,原来只像一燐鬼火,大放光明,满屋子里的书桌,墙上的字画,天花板上挂的方玻璃灯,都像变了形,怪可怕的。突然一股尖劲的凉风,穿透了重闷的空气,从窗外吹进房来,吹得我们毛骨悚然,满身腻烦的汗,几乎结冰,这感觉又痛快又难过。但我们那时的注意,却不在身体上,而在这凶兆预告的大变,我们新学得的什么:洪水泛滥,混沌,天翻地覆,皇天震怒,等等字句,立刻在我们小脑子的内库里跳了出来,益发引起孩子们:只望烟头起的本性。我们在这阴迷的时刻,往往相顾悍然,热性放开,大噪狂读,身子也狂摇得连生机都磔格作响。

同时沉闷的雷声,已经在屋顶发作,再过几分钟,只听得庭心里石板上劈拍有声,仿佛马蹄在那里踢踏,重复停了,又是一小阵沥淅,如此作了几次阵势,临了紧接着坍天破地的一个或是几个雳霹——我们孩子早把耳朵堵住——扁豆大的雨块,就狠命狂倒下来,屋溜屋檐,屋顶,墙角里的碎碗破铁罐,一齐同情地反响;楼上婢仆争收晒件的慌张咒笑声;关窗声;间壁小孩的欢叫;雷声不住地震吼;天井里的鱼潭小缸,早已像煮沸的小壶,在那里狂流溢——我们很替可怜的金鱼们担忧:那几盆嫩好的鲜花,也不住地狂颤;阴沟也来不及收吸这汤汤的流水,石天井顷刻名副其实,水一直满出了尺半的阶沿,不好了!书房里的地平砖上都是水了!闪电像蛇似攒入室内连先生朊脏的炕床都照得铄亮;有时外面厅梁上住家的燕子,也进我们书房来避难,东扑西投,情形又可怜又可笑。

在这一团糟之中,我们孩子反应的心理,却并不简单,第一我们当然觉得好玩,这里,品林嘭朗、那里也品林嘭朗,原来又炎热又乏味的下午忽然变得这样异常地闹热,小孩哪一个不欢迎。第二,天空一打阵,大家起劲看,起劲关窗户,起劲听,当然写字的搁笔,念书的闭口,连先生(我们想)有时也觉得好玩!然而我记得我个人亲切的心理反应。仿佛猪八戒听得师父被女儿国招了亲,急着要散伙的心理。我希望那样半混沌的情形继续,电光永闪着,雨永倒着,水永没上阶沿,漫入室内,因此我们读书写字的任务也永远止歇!孩子们怕拘束,最爱自由,爱整天玩,最恨坐定读书,最厌这牢狱一般的书房——犹之猪八戒一腔野心,其实不愿意跟着穷师父取穷经,整天只吃些穷斋。所以关入书房的孩子,没有一个心愿的,底里没有一个不想造反;就是思想没有连贯力,同时书房和牢房收敛野性的效力也逐渐增大,所以孩子们至多短期逃学,暗祝先生生瘟病,很少敢昌言从此不进书房的革命论。但暑天的打阵,却符合了我们潜伏的希冀,俄顷之间,天地变色,无怪这聚锢的叛儿,勉强修行的猪八戒,感觉到十二分的畅快,甚至盼望天从此再不要清明,雷雨再不要休止!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他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大部分生命的觉悟,只是耳目的觉悟;我整整过了二十多年含糊生活,疑视疑听疑嗅疑觉的一个生物!我记得我十三岁那年初次发现我的眼是近视,第一副眼镜配好的时候,天已昏黑,那时我在泥城桥附近和一个朋友走走路,我把眼镜试带上去,仰头一望,异哉好一个伟大蓝净不相熟的天,张着几千百只指光闪铄的神眼,一直穿过我眼镜眼睛直贯我灵府深处,我不禁大声叫道,好天,今天才规复我眼睛的权利!

P84-86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国民阅读经典: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文》徐志摩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