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与陈西滢》阎晶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阎晶明:评论家,曾任《文艺报》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著有《鲁迅还在》《鲁迅的文化视野》《独白与对话》等,主编有《鲁迅演讲集》《新批评文丛》等。
★将一场论战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作者将1925年的这场论战放在 显微镜 下予以观察,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文字记录为依据,结合常情常理,将这场论战的全过程呈现出来,诸多的细节,诸多的微妙之处,以及牵涉到的多位文化名人和政界要人,均有所考量。可以说这是一部还原那场近100年前的论战的 考古 文献。
★将一场论战放入新文学史加以考察:在用显微镜观察鲁迅与陈西滢论战的同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论战现场的挖掘——如同鲁迅论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骂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事关深刻的国民性一样,作者在使用显微镜的同时,也使用望远镜,站在一个俯瞰新文学史、新文化运动的高度来思考这件事。这件事最主要的一个后果,就是塑造了以杂文为武器的鲁迅,塑造了以批判和战斗为主要姿态的鲁迅,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通过作者的阐述,1925年之于鲁迅、之于新文学的特殊性,逐渐呈现出来。
★极为翔实的历史文献整理归类:无论是为了还原论战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还是考察这一场论战对鲁迅乃至整个文化史的影响,都离不开一偏偏具体的论战文字,只有这些文字才是最为核心的素材。作者多方收集,力争将论战双方的文章全部收集完全——鲁迅的文章相对容易收集整理,而陈西滢的文章则散落在多种文献中,需要丰富的资料占有以及清晰的整理思路,这一点作者又从作家转向学者,体现了深厚的功力。
绪论
我对 鲁迅与陈西滢 这个题目开始感兴趣并决意要做一回梳理和研究,是近一年来的事。凡关注鲁迅研究动态的人都会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鲁迅和他的论敌之间的论争文选、鲁迅的笔战经历,已有多种著作和论文进行过梳理和描述。除了鲁迅与高长虹、鲁迅与粱实秋、鲁迅与周作人之间的论战和恩怨被大书特书之外,一些与鲁迅曾经发生过论战,但个人经历并无多少新鲜材料可以公布的论战对手,专题研究与论述尚有开发余地。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论战究竟有多少可以挖掘的资源,研究这样一个题目对鲁迅研究来说有多大的意义,是我在阅读相关作品、资料的同时反复思考的问题。鲁迅与陈西滢,并无个人间的实际交往。他们是一对纯粹的笔战对手,他们两人之间发生的一切,都是以笔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关系,在鲁迅和他所遇到的论敌当中,算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情形。
单纯的笔战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以人物关系研究为主的论题?从这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和得出多少具有特别意义的主题和内涵来?这同样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在鲁迅研究领域当中,想要寻找到一种前人未曾发现的话题实在是太难了,想要在一个既有的话题下找出新的研究材料也一样很难。近几年来,关于鲁迅与他的论敌的恩怨是非,学术界谈论较多,一时成为鲁迅研究领域里的一片新天地。但这些研究大多基于鲁迅多年来与其论敌之间争论起因、争论过程和争论结局的分析,粗线条的描述和鲁迅与其论敌间的论战文章辑录占其中的绝大多数。深入的研究著作尚不多见,近年来,已有论者对鲁迅与高长虹、鲁迅与周作人等专题进行过个案分析和详尽论述,在这一领域,仍然有许多值得后人进行认真研究的论题,鲁迅与陈西滢,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一、 陈西滢是鲁迅的第一个论敌
陈西滢,本名陈源,曾留学英国,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是 现代评论派 的代表人物,文名因创办《现代评论》杂志并开设 闲话 栏目而大起,更因这些 闲话 引出同鲁迅的笔墨官司,成为20年代中期的重要文化人物。鲁迅的《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中的多篇文章就是针对陈西滢的 闲话 而写。鲁迅曾指出,陈西滢曾说他的杂感 无一看的价值 ,只要看看《华盖集》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陈西滢一生除后来结集的《西滢闲话》和少数散文与译作之外,著述很少,但他因此带来的 名声 却很大。研究鲁迅与他的论敌,陈西滢是首先要遇到的重点人物。
说 首先遇到 ,是我以为陈西滢是鲁迅认真对付、刻骨铭心的第一个论敌。翻读《鲁迅全集》会发现,在 五四 初期,鲁迅置身于新文化运动之中,尽管在白话文运动及 青年必读书 等方面,鲁迅的观点与言论受到来自守旧派的攻击和批评,但并没有什么具体人物成为鲁迅穷追猛打的对手,林纾、陈铁生、柯柏森、梅光迪等,鲁迅对他们的反驳也都是始于言论,止于言论,并没有发展到难缠的地步,也没有形成足称 事件 的规模。属于正常的言论之争。而陈西滢,则是鲁迅遇到的第一个值得认真对付的 论敌 。1925年至1927年间,鲁迅杂文半数以上的篇什,都与陈西滢及其所代表的 现代评论派 有关。可以说,鲁迅的第一个论敌,正是陈西滢。1925年6月1日的《京报副刊》上,发表了鲁迅的杂文《并非闲话》,这是鲁迅与陈西滢的第一次正面 交火 ,从那以后,一直到1927年,鲁陈之间的论战就从未间息过。促发鲁迅与陈西滢交战的直接事件,是发生在1925年的 女师大风潮 。在支持还是反对学生运动方面,鲁迅与陈西滢之间发生了重大分歧,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论战主题。 学者 、 公理 、 正人君子 、 流言 等等鲁迅论战中的名词,从这时开始大量出现,鲁迅笔战的风格, 不能带住 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通过与陈西滢的笔战确立下来,并为世人所熟悉。
陈西滢同时也是鲁迅最为耿耿于怀的论敌。 五四 初期,鲁迅的杂感多集中于 国民性 的批判,言论也多以中国历史、文化和一般社会现象为批判对象,涉及时人时事的为数并不多。与陈西滢交战后,杂文中的 私怨 成分明显增加,而这 私怨 ,又常常是为 公仇 而发,并归结为 公仇 ,使鲁迅杂文更显战斗的 火气 ,且不失深广的主题。鲁迅终其一生都未能对陈西滢稍加原谅,这与他同梁实秋、林语堂甚至高长虹之间的恩怨都有所不同。这些针对具体人物和事件展开的论战,不因具体的是非而流于文人之间简单的好恶之争,这是鲁迅的高明之处,也是鲁迅论战文章不可效仿的地方。研究鲁陈之间的笔战,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运动史,研究和理解鲁迅的笔战风格和他的 韧性的战斗精神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一些基本的认识,我以为 鲁迅与陈西滢 这个研究专题是可以成立的。本书试图专注于鲁陈之间论战始末的分析,将笔触深入到双方论战的最细部,进行文化的、文学的、政治现实的分析与研究。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陈西滢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他作为文学家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著述,《西滢闲话》是他一生最主要的作品集;作为学者,他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难以称得上是成果显著的专家;作为文化运动中的人物,他参与创办《现代评论》杂志,主要在初期负责编辑文艺稿件。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在 五四 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20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最突出的论争对手,1925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1925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1925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这也是我之所以选定这样一个题目,切入鲁迅世界的出发点。在进入对两人的论争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人们相对知之较少的陈西滢,他的生平经历、创作活动做一个简单的交待,也有必要将鲁迅在1925年的主要活动和创作情形,做一点具体的描述,以使以后的论述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背景。
二、 陈西滢何许人也
陈西滢,原名陈源,字通伯,1896年3月24日出生,江苏无锡人。幼年人上海文明书局附设的文明小学就读,后转学到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附属小学。1911年毕业,升入中院。16岁时,受其表舅吴敬恒鼓励,赴英国留学,从中学读到大学,在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与文学。苦学英文,打下深厚的英国文学功底。在伦敦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期间,受到名师拉斯基的指导,并获博士学位。1922年26岁时,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即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后联合好友王世杰、周鲠生、杨端六、皮宗石、杨振声等创办《现代评论》杂志。编辑过其中第一、二卷的文艺稿件。围绕该刊及《新月》杂志,与胡适、徐志摩等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
1924年泰戈尔来华,徐志摩接待并任翻译,陈西滢参与了接待工作。女作家凌叔华时为燕京大学学生,也参与其中,陈西滢因此与凌叔华结识。1927年,与凌叔华结婚。这年夏天,两人以北京大学研究院驻外撰述员身份到日本旅行。1929年5月,王世杰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聘请陈西滢为教授并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因抗战爆发,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陈西滢随校前往。王世杰当时信心十足,决心要把武汉大学办成同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并列的世界名校。陈西滢也十分投入,除担任教学和行政任务外,还开设了 短篇小说 、 英国文化 、 翻译 、 世界名著 等课程。1943年赴英,在中英文化协会任职,1946年,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由于巴黎物价昂贵,不久即迁往伦敦居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台湾国际地位受到威胁,加上台湾政府经费紧张,连年积欠会费,陈西滢的处境十分狼狈。1966年,台湾被联合国取消成员地位,陈西滢在法警干预下被迫迁出巴黎办公处。其间因抗争而心脏病突发,当场昏厥,被送往医院急救。同年,以国民党政府外派文化官员身份退休,定居伦敦。1970年3月29日,因脑溢血客死于伦敦,享年74岁。在担任教科文组织职务期间,他曾帮助台湾文人恢复了跟国际笔会的关系,1959年,同罗家伦、陈纪滢、曾恩波等出席了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笔会。
陈西滢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24年至1927年间,并集中发表于《现代评论》、《新月》等刊,他翻译过梅立克、曼殊菲儿的作品。1928年6月,新月书店出版《西滢闲话》,1970年,台湾萌芽出版社出版了《西滢后话》。
陈西滢的一生,经历复杂曲折,文学活动在他一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很大,正是由于同鲁迅的论争,才使他的文名在当时远扬,直到今天仍为研究者所关注。
三、 1925年的鲁迅
1925年,鲁迅45岁。这一年对鲁迅的一生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又十分特别,无论从社会活动还是创作经历,抑或是个人情感经历而言,1925年都是鲁迅一生中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写下了散文诗《希望》,并在这一年里完成了《野草》的写作,这是一部记录作家心灵轨迹的重要著作,也是鲁迅艺术探索途中的经典作品。
1925年的鲁迅,继续他的小说创作,《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离婚》等都创作于这一年。《离婚》是鲁迅小说的终结之作。他的杂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一本杂文集《热风》在这一年结集出版,杂文创作也呈现出短兵相接的特点。
1925年对鲁迅来说是多事之秋, 女师大风潮 中,他因公开支持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于8月遭到教育部长章士钊的 革职 ,为了讨还公道,他迅速向北洋政府平政院递交了诉状,控告章士钊并在次年1月得到复职,回到教育部任佥事职务。也由于 女师大风潮 ,鲁迅与陈西滢等 现代评论派 的文人学者展开笔战,充分展示了鲁迅韧性的战斗精神,杂文笔法更显锋芒。确立了杂文文体参与现实的品格和论战的风格。《华盖集》中的大部分文章就写作于这一年。
这一年的鲁迅,肺病复发,这对他以后的生命历程有着潜在的影响。而对鲁迅人生命运发生根本影响的,还是他在这一年结识了许广平,许当时为女师大的进步学生,曾因参与 驱羊 (杨荫榆)运动而受到校长杨荫榆的开除处分。鲁迅不遗余力地为许广平等六位学生伸张正义,许广平则从这一年开始,频频去鲁迅寓所探访,两人从此建立了通信联系。也可以说,1925年是《两地书》的第一个年头。
1925年的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与现实结合,《野草》是一个思想者和一位艺术家积郁在灵魂深处的 地火 的喷发,《伤逝》、《离婚》等小说在艺术上更臻 圆熟 ,结尾却少了《呐喊》时期的 亮色 。这一年,鲁迅结交了笔战的对手,对以陈西滢、徐志摩等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文人展开了之前没有的论战。身兼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校教职的鲁迅,还必须应对来自教育部 上司 的威吓和 手脚 。带着肺病的他,又在这样的身心交瘁中寻找到了生命的亮点:许广平。
001925年的鲁迅,在年初的2月,因《青年必读书》这篇不足千字的文字,成为文坛上的议论中心,守旧者的反对之声并不是最可怕的,许多青年对他 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的言论的误解,才真正让他产生内心深处的悲凉。
1925年的鲁迅,还继续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出了象牙之塔》就在这一年年底完成。这一年,他还与韦素园、李霁野等组成 未名社 ,出版《未名》半月刊和 未名丛书 。
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1925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鲁迅传记我们已经见到过许多种,并还在继续增加,而我以为,把1925年的鲁迅抽取出来,在显微镜下一点点放大,那会得到多少 线性 描述难以发现的内涵和深度,这样一种描述,对读者了解鲁迅精神世界,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对陈西滢其人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又重温了1925年这关键的一年中,鲁迅的主要活动和生活处境后,再来确立 鲁迅与陈西滢 这一话题,就显得相对容易一些,我的着眼点,就是从1925年出发,以鲁迅和陈西滢为视角,描述和分析鲁陈之间的纷争恩怨,并从中探讨这场论战生发出来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文学观念的诸多意义,努力为切实、深入地研究 五四 新文化运动和鲁迅杂文的创作特点,提供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