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全集补》郁达夫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新文学作家、旧体诗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 的发起人之一,同时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陈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致力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和教学。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著作有《文人事》《发现的愉悦》《说不尽的张爱玲》《拾遗小笺》《张爱玲丛考》等,编订现代作家文集、全集和研究资料集数十种。
《全集补》为纪念郁达夫诞辰120周年而编著,辑录了全集之外新发现的作品,是对郁达夫研究资料的拾遗补缺。对于郁达夫的研究者和对其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自有存留的必要。
郁达夫,是作家、烈士,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丈夫,这几种角色在《全集补》不同的文章之间来回转换,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郁达夫。譬如,在给孙荃的信中,他多次提到要孙荃在回信中写类似 起居注 的文字,这样一来,尽管二人分隔千里,这些生活琐事也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时的郁达夫是心思细腻的丈夫;在写给顾千里的信中,又讨论起 假浪漫的科学者 这类哲学的问题,这时的郁达夫,是思想缜密的文人;在《教育要注重发展 创造欲 》的演讲中,他又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进步知识分子,敏锐地注意到创造之于教育、教育之于国家的意义,力图 使整个的中国翻身过来 。
海豚书馆 缘起
沈昌文
俞晓群、陆灏和我,在将近二十年前就有过一次 三结义 。那时,我刚要 退居二线 ,但是贼心不死,还想做事。更主要的,是多年的出版工作让我结识许多名流,都是做文化的好资源。原单位的新领导不会不让我再做点小事,但是,我知道,老一辈的领导是不希望我再做什么事的,我的愿望会让新领导他们很为难。谁让我在过去一些年里那么不会伺候老人家呢!这时我概括过自己的心情: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我只能离开我钟爱的原单位,同新结识的朋友们去 三结义 了。
完全没有想到,封建社会里的自由结义形式竟然胜过我多年习惯的领导任命方式。我们的 三结义 居然越搞越热火。没有多少年,做出来的东西,无论质与量,都让我惊喜不已。举例来说,先是《万象》杂志;接着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几百本;后面来一个《书趣文丛》,六十来本……这些成绩,都是我过去不能想象的。自然,这些书的问世,还得感谢许多参与其事的其他同事和朋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那时 三结义 的 桃园 在沈阳的 辽教 。以后时过境迁,我们的刘备——俞晓群——迁出沈阳,于是,现在再次 三结义 ,改在北京的 海豚 了。
出版社而名 海豚 ,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但我知道海豚爱天使的故事—— 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可是海太深了。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可是天太高了………一天使,我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地低鸣。
现在,解决海豚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来自黄浦江边的著名渔人——陆灏。陆灏结识天下那么多能写善译的天使,他们会一一给海豚以深爱,以宏文,让海豚名副其实地成为一条出版江河中生活得最顽强的鱼——俞晓群领导下的出版大鱼。
我遥望海豚的胜利和成功,乐见俞晓群、陆灏两位愉快的合作,特别是读到大量我仰望和结识的天使们的怀着深爱的作品。我高兴自己现在也还是 三结义 中的一员,虽然什么事也没力气做了。我今年七十九岁,能做的只是为人们讲讲故事,话话前尘。以后,可能连这也不行了。但是无碍,我不论在不在这世界,还是相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俞、陆的合作会有丰富的成果。遥祝普天下的天使们,多为这两条来自祖国南北两隅的海豚以热情的支持!
二○一○年五月
版权页:
福建的文化
福建文化的萌芽,开始于唐,极盛于宋,比到中原黄河流域的各地,自然要开发得迟,但是进步却十分的快。自宋以后七八百年中间,理学,政治,文学各方面,都有了杰出的人才;直到清朝末叶为止,科甲之隆,文风之盛,比到江浙两省,也不减色。
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潮流侵蚀到了中国,对唯物的物质文明,与唯心的精神文明,当然是不能合流的;于是在封建时代,文化那么进步的福建,就事事有了落后之感。这原因:第一。是在旧文化的残渣,过于积滞,所以新文化的根底,打不下来;第二,因交通的不便,山海的阻隔,不但使外来的思想,畅流不到内地,致成壅隔之疾;并且同时还在民众的脑质上,长成了一种癌病,使大家的思想,变得固执,狭小,排他,利己,势非至于弄得物我俱伤,不肯休止。
当然,中国的一般民族性,多少也带些这种倾向。但是交通便利一点的地方,即使从前文化远不及福建的各省,现在也渐渐地在改向了,而福建却这一种色彩,只在那里加重起来。
既然看出了这一种病症,并且又晓得了这病的病源,救治之方,自然在下对症的剧药。治乱国用重典,挽颓风也要用辣手。交通不便之处,就是牺牲了任何的代价,也须想法子去开拓,教育未遍的僻地,也须尽所有的力量,去施行强迫教育。这两重根底打定以后,然后再来振兴实业,垦殖荒地,提倡文化,诸事就不难迎刃而解了。
中国过去的大病,在知行的不一致;科学发达,物质文明东渐以后的中国,患在知识的不足,所以先总理有行易知难之叹。现在则知识比从前普及,而专门人才也日见增多了,所缺的是推动力的不足。有力量的人,未必能重视知识,有知识的人,想做事业而缺少力量。知力合致,拼命地往前推动,岂但一省的文化,就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也必能如火焰的上腾,达到全人类的和平幸福的光明境地。福建是一块乱石很多的处女地,我们若要求栽植文化种子,须先从铲除乱石,勤耙深垦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