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经典通识讲稿·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汪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现代中国文学等。主要著作有《东西之间的 西藏问题 》(2011)、《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2010),《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死火重温》(2000)、《汪晖自选集》(1997)、《无地彷徨: 五四 及其回声》(1994)、《反抗绝望——鲁迅及其〈呐喊〉〈彷徨〉研究》(1990)等。他的若干著作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其中包括英文著作ThePoliticsofImaginingAsia(2011)、德文著作DieGleichheitneudenken(2011)、意大利文著作Imperoostato—nazione?LamodernitciintellettualeinCina(2009)、西班牙文著作ElNuevoOrdendeChina.Sociedad,politicayeconomiaentransicion(2008)、日文著作《世界史の中の中国——文革·琉球·チベット》(2011),以及多部韩文著作等。
《经典通识讲稿·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作者汪晖的读解深入而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 革命 和 文学 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版权页:
他的第二次再出发的秘密,就埋藏在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文本之中。这是一篇与《破恶声论》截然不同的文章,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叙事风格。《破恶声论》是一篇论文,有很鲜明的观点,我刚才说它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自我颠覆性的文本,而《呐喊·自序》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也用了序文的形式。与《破恶声论》相比,这个文本看似平易了许多:前者以古文形式展开,我们需要从一系列深奥的观念或语词人手,逐层解开文章的论点及其复杂内涵;而后者以白话形式追忆往昔,交代他孕育和写作《呐喊》、《彷徨》、《野草》并参与《新青年》的文化运动的动力和契机。构成这个追忆的是一系列的故事,一些独特的语词是镶嵌于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的感受之中的。在1907年到l908年期间,鲁迅写作的一系列文本,比如《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秘密隐藏在 心声 、 内曜 、 人各有己 、 朕归于我 、 英雄 、 个人 等等一系列观念和语词之中,发自于内的自觉和精神性就是通过这些观念而成为作者论述的出发点。这些语词建立了一个自我,即便这个自我是建立在无之上,它也构成了批评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绝对前提。除了上面提及的 兽性爱国 的民族主义之外,作者对民主、自由、平等等等观念也给予尖锐的批判。当然,作者批评这些观念,揭示其内外表里之间的矛盾,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否定。例如,他批评民主,并不等同于支持专制;他揭露平等,但不等同于赞成等级制。恰恰相反,通过这个否定,他自己变成一个反民主的民主主义者,反平等的平等主义者。这样一来,他所谓民主和平等便隐含了与欧洲资产阶级的民主和平等不同的内容。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介入启蒙思潮的内在动力和契机。
在1907—1908年间,他比较多地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文本糅合了经过章太炎阐发的国粹思想与尼采主义。1918年,他发表《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中的《呐喊》、《彷徨》时期。也就是在从辛亥革命前夕至参与《新青年》的文化运动这段时间里,鲁迅的写作似乎暂停了,用他的话说,是以沉默或蛰伏的方式沉入 国民 中、回到 古代 去。他的早期论文有非常强的自我批判、对时代思潮的抵抗,但这种自我否定实际上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经典通识讲稿·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汪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