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史记选译》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李国祥李长弓张三夕译注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作者简介】

李国祥,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典文献学家。他学问底子厚,治学细致严谨,深受“章黄学派”的影响,对先秦诸子与《史记》有专深的研究。

【编辑推荐】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文学价值都很突出。《史记选译》采用导读、注释、翻译的形式,逐篇解析,精读精译,再现了3000多年间华夏大地的英雄悲歌、铁血柔情,还原出一曲*权威、*生动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名家今译之精品,雅俗共赏之佳作。

【名人的书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选译的书摘】

前言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夏阳东北有座龙门山,极富形胜之丽,所以司马迁自称是生于龙门。

司马迁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考。根据有关记载作大致的推算,他可能是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卒年当在汉武帝末年。司马迁幼年时期在家乡耕牧劳作,十岁时便开始诵读用古文写的书籍。在这以后,他还向当时著名的今文经学家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而掌握了比较坚实的古代文献知识。

根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里的说法,他的祖先多居官任职,特别是充任史官的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于汉武帝的建元、元封年间被任命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是,不治理民政,而专门掌管国家图书档案及天文历算,是直接为天子及朝廷奔走效命的。司马谈尽力职事,他曾向星象专家唐都学习天文知识,向淄川人杨何学习《易》,向黄生学习有关黄老学派的理论;他熟悉国家收藏到的书籍,又广泛搜求文献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先秦学术流派及各派的思想特征,他以自己的体察和心得,写出了《论六家要旨》,作了精要的评述,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太史令确实具有非同凡响的才能和见识;他编次史料旧文,准备撰写一部史书,虽由于在元封元年(前110)病逝,未能竟成,但他在临终前将这一宏大志向未能完成的遗恨,向司马迁倾吐了,并嘱咐司马迁绍继史职之后,不可忘记完成撰著史书的大业。

司马迁从小受他父亲的教诲,做学问踏实勤敏,特别重视考信史料和从事实地调查考察。二十岁时,他离开长安,南游江淮等地,先后到过屈原自沉的汨罗江畔、传说中舜南巡病逝后安葬之地九疑山,渡过浙江登会稽山探“禹穴”,考察了春申君黄歇的宫殿遗址,访问了韩信的故乡淮阴,瞻仰了曲阜孔子的故里,登上邹城的峄山察看秦始皇东巡到达过的地方,滞留于古地鄱(今滕州)、薛(今薛城)、彭城(今徐州),过丰、沛,路过战国时的魏都大梁(今开封),然后返回长安。这次出游访问,是司马迁卓有成效的举动。他接触到了传说中的舜南巡、禹治水,乃至春秋战国、秦汉之际有关的历史与地理,调查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里及史迹。开拓了眼界,体察了风俗民情,大大地增长了历史知识,为撰写《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迁*次出游之后,被任命为郎中,从而有机会跟随汉武帝巡游和封禅祭祀,因而又到过崆峒山等地。后来奉命出使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足涉巴蜀之南。这样,司马迁的足迹遍及了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

司马迁是在元封三年继承太史令职务的。他整理石室金匮的图书(国家的藏书),遵照司马谈的遗训编著史书,并且参加了改订历法的工作,完成了太初历的订立。天汉二年(前99),西汉名将李陵在与匈奴激战后兵败而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治罪,第二年被处以腐刑。天汉五年,司马迁出狱,做了中书令。他忍受了遭受腐刑的耻辱,发愤继续著述史书,前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史记》原来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后来才简称为《史记》。它记事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时,是一部贯通三千年的通史,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以各代帝王为中心,记述每一朝代的兴衰和重要政治事件;“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以表格的形式,标明错综复杂的史实;“书”八篇,叙述和记载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的源流和变化;“世家”三十篇,记述诸侯事迹及其世系;“列传”七十篇,大多数是人物传记,有单传,也有二人的合传,还有以类相从的类传,记载了贵族、将相、官吏、策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学家、隐士、刺客、游侠、滑稽、卜者、医生、商人等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一部分列传记载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周边邻国的历史。列传的*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司马迁对先祖世系的概述及自己简历的陈说;另一部分内容则是缕述了《史记》一百三十篇的次第及各篇的提要。

《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是司马迁借鉴历史上已有的书籍体例加以发展推拓的。我们从《史记》的行文中可以得知司马迁读过《禹本纪》、《谍记》、《春秋历谱谍》、《世家言》等等,那么,“本纪”、“世家”、“表”等,就是沿用了已往本有的名目。至于“书”、“传”,更是古代著述中所习见的名称。司马迁参照古代著述的各种体例,加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对后世史学编纂有重大影响的纪传史体例。这充分表明了司马迁在整理文献时,既善于继承传统,更富于发展、创造的精神。

司马迁撰著《史记》一书,十分注意内容的充实,文献史料的真确。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搜集遗文古事,还把实地考察所得的见闻,熔铸到《史记》里面去,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司马迁写《史记》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于天道与人事,他虽然受了“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但他却能摈弃一些荒诞不经之说,讥讽了迷信鬼神的可笑行为。他以通变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如对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世变异,成功大”。他擅长排比史料,用通俗流畅、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述事件的过程,描写人物行为及形象,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字里行间灌注了个人的感慨与体验,全书浑然一体,确实成为了“一家之言”。司马迁是文献撰作的巨擘。他对《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做到了博观约取,缜密剪裁,汇辑为翔实的古史新篇。他那简洁精练的文笔,确实是“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而事核,表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从《史记》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杰出史学家的秉赋。汉初以来,文章述作的质朴沉着、覃思深虑及行文的明快敏捷之风,熏陶了司马迁,造就了司马迁,而司马迁的《史记》,也正是一代述作的典范。我们可以这样说,《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完美的文学著作。诚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所赞誉的,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亘二千年来,它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多么的悠长啊!

司马迁死后,《史记》一书在汉宣帝时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公布于世。根据《汉书·司马迁传》中的记载,东汉时已缺少十篇,有录而无书。后世传布的一百三十篇《史记》,其中有的为后人的续作,如书中标明褚先生补的文篇等,有的则是后人羼杂而成的,但全书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司马迁的原作。《史记》问世后,作为一部开创性的史著杰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称誉和重视,有的为之作“音义”,有的从事研究、训释文句,取得显著成就的代有其人。先是徐广作《史记音义》,继之南朝宋裴骃在《史记音义》的基础上,推拓范围,撰成《史记集解》八十卷。到了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三十卷,既考辨音义,又阐述研究的见解,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三十卷,把对《史记》的训释又推进了一步。自唐朝以后,研究《史记》蔚然成风。清代学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对《史记》所载的史事作了系统的考证,极富参考价值。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著的《史记会注考证》及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汇集了旧注及前人考证的成果,是从事《史记》研究不可缺的参考书。

《史记》的版本较多,其中南宋黄善夫的家塾刻本享有善本的声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即系据该善本影印的。此外明嘉靖、万历时南北监《二十一史》刻本、毛氏汲古阁的《十七史》刻本,乾隆时武英殿的《二十四史》刻本,都属于较好的刻本,流传广,影响也大。

《史记》一书,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著名篇章,已有多种外语文本,日本学者从事《史记》研究的更是大有人在。1956年,司马迁已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了崇高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是封建时代的历史学家,在《史记》中,他也宣扬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偏见,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今天不应苛求于司马迁的。但是,我们在阅读《史记》时,却要有批判地加以鉴别,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光大其民主性的精华。

《史记》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它的名篇早已脍炙人口,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史记》全书,也已由中华书局于1959年重新整理出版,新版本是以张文虎精校的金陵书局刻本为底本进行校点的,*为完备,便于读者阅读。我们这次编译的这本《史记选译》,其原文即录自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篇目则依照王伯祥的《史记选》,有一些篇在译注时作了部分删节。注释和译文除参考了传统的旧注成说外,对于现代专家学者们的整理研究成果,也多有汲取。古今学者研究《史记》的精辟见解,对我们虽大有启迪,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能尽取诸家所长融会于译注文字中,可能在注译中存在不少缺点错误,敬祈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国祥李长弓张三夕

项羽本纪

《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没有成就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王,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本篇叙述了项羽一生的经历。司马迁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也如实地记载了他在战争中屠城杀人的残暴行为。刘、项互争天下,刘胜而项败,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对项羽由于政治措施错误,军事谋略失当,以及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之心和惋惜之情。

《项羽本纪》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杰作。司马迁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出神入化,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氛围。记钜鹿之战,极纵雄健之笔,写得豪气薄人,惊心动魄。叙鸿门之宴,行文迭宕起伏,有声有色。写垓下之战,则文势迥异,极尽悲壮哀惋之能事。

这篇本纪,以项羽为历史中心人物,以重要战事为关节,详细地记载了楚汉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的史诗。

项籍者,下相人也①

。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②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③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④

,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⑤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史记选译》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李国祥李长弓张三夕译注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