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朱自清文学精品选》朱自清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朱自清文学精品选》编辑推荐:朱自清创作的作品文笔清新,为我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我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 我是扬州人 。他是我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是 五四 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他进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他升人本科哲学系。1919年底,他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920年,他修完课程,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他在北大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后来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25年,他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他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先后遇害,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朱自清成为了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而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然而,1923年,他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又显示出他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朱自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 谈话风 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因此,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朱自清散文感情真挚,他的《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 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动人心弦,尤其是在《背影》中,他对父亲朱鸿钧的感情之深让读者不由得感动。
朱自清创作的作品文笔清新,为我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我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著名现代作家李素伯说朱自清散文集《背影》给人以 芳香的迷醉 。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评价朱自清: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
著名现代作家李广田评价: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版权页:
正殿屋角上两座琉璃瓦的鸱吻,在台阶下看,值得徘徊一下。神话说殿基本是青龙潭,一夕风雨,顿成平地,涌出两鸱吻。只可惜现在的两座太新鲜,与神话的朦胧幽秘的境界不相称。但是还值得看,为的是大得好,在太阳里嫩黄得好,闪亮得好;那拴着的四条黄铜链子也映衬得好。寺里殿很多,层层折折高上去,走起来已经不平凡,每殿大小又不一样,塑像摆设也各出心裁。看完了,还觉得无穷无尽似的。正殿下延清阁是待客的地方,远处群山像屏障似的。屋子结构甚巧,穿来穿去,不知有多少间,好像一所大宅子。可惜尘封不扫,我们住不着。话说回来,这种屋子原也不是预备给我们这末多人挤着住的。寺门前一道深沟,上有石桥;那时没有水,若是现在去,倚在桥上听潺潺的水声,倒也可以忘我忘世。过桥四株马尾松,枝枝覆盖,叶叶交通,另成一个境界。西边小山上有个古观音洞。洞无可看,但上去时在山坡上看潭拓的侧面,宛如仇十洲的《仙山楼阁图》;往下看是陡峭的沟岸,越显得深深无极,潭拓简直有海上蓬莱的意味了。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只是流觞亭雅得那样俗,在石地上楞刻着蚯蚓般的槽;那样流觞,怕只有孩子们愿意干。现在兰亭的 流觞曲水 也和这儿的一鼻孔出气,不过规模大些。晚上因为带的铺盖薄,冻得睁着眼,却听了一夜的泉声;心里想要不冻着,这泉声够多清雅啊!寺里并无一个老道,但那几个和尚,满身铜臭,满眼势利,教人老不能忘记,倒也麻烦的。
第二天清早,二十多人满雇了牲口,向戒坛而去,颇有浩浩荡荡之势。我的是一匹骡子,据说稳得多。这是第一回,高高兴兴骑上去。这一路要翻罗喉岭。只是土山,可是道儿窄,又曲折;虽不高,老那么凸凸凹凹的。许多处只容得一匹牲口过去。平心说,是险点儿。想起古来用兵,从间道袭敌人,许也是这种光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