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故都的秋(无删减注释版)》郁达夫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故都的秋(无删减注释版)》郁达夫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其为 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1913年,赴日留学,起初学医,后改学文科1921年,与郭沫若等日本留学生组创文学团体 创造社 ,同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45年,于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集:《沉沦》《茑萝集》《文艺论集》《文学概说》《孤独者的愁哀》《在寒风里》《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集》《达夫散文集》《故都的秋》

【编辑推荐】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味。 时隔八年踏上故土,这位民国浪子百般情绪,千种思念尽付寄托在了短短两千文的《故都的秋》中,震惊文坛,一时洛阳纸贵。

25岁的时候,他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28岁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授课,著作《茑萝集》大受热捧。

49岁的时候,为抗日救国奔走一生的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至今未解的生死之谜,袅袅无踪。

短短一生留下作品无数,知交故友无不为之扼腕。他的作品,是《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故都的秋》《怀鲁迅》这样的盖世雄文;他的朋友,是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沈从文这样的风流人杰。

他的散文里,尽是人生--即将返回故国却贪恋妓家的年轻大学生,应邀赴任却为当地饮食男女不能自已的风流才子,挚友离世悲痛欲绝的至交好友……这些都是他,开创 自叙传 这一文体的民国真正的文学青年郁达夫。

本书精选郁达夫26篇散文,完整涵盖其所有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并特别整理了每篇文章的出处背景附于结尾处。力求立体展现这位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的民国浪子郁达夫,让读者获得更高级的文字审美和更多的阅读享受。

【名人的书评】

(创造社中)最无创造嘴脸的人。

--鲁迅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胡愈之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刘海粟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沫若

(郁达夫)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

【故都的秋(无删减注释版)的书摘】

后记

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他是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 的发起人之一,与鲁迅、郭沫若、林语堂等相交莫逆。

郁达夫年少时家境贫寒。十四岁时与徐志摩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不久便转学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自此开始了他不断转学求学的学生时代;十八岁时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两年后便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二十一岁时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直到二十五岁他才找到为之贡献一生的事业,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等组创文学团体 创造社 。同年,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归国后辗转于北京大学等各大高校授课,先后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为抗日救国奔走一生,直至四十九岁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

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一种定理,是哪一本书上翻来的?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饮食男女在福州》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怀鲁迅》

《上海的茶楼》

茶,当然是中国的产品,《尔雅》释槚为苦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茶经》分门别类,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神农食经,说茗茶宜久服,令人有功悦志。华伦食论,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因此中国人,差不多人人爱吃茶,天天要吃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至将茶列入了开门七件事之一,为每人每日所不能缺的东西。

外国人的茶,最初当然也系由中国输入的奢侈品,所谓梯、泰(Tea、The)等音,说不定还是闽粤一带土人呼茶的字眼,日记大家Pepys头一次吃到茶的时候,还娓娓说到它的滋味性质,大书特书,记在他的那部可宝贵的日记里。外国人尚且推崇得如此,也难怪在出产地的中国,遍地都是卢仝、陆羽的信徒了。

茶店的始祖,不知是哪个人;但古时集社,想来总也少不了茶茗的供设;风传到了晋代,嗜茶者愈多,该是茶楼酒馆的极盛之期。以后一直下来,大约世界越乱,国民经济越不充裕的时候,茶馆店的生意也一定越好。何以见得?因为价廉物美,只消有几个钱,就可以在茶楼住半日,见到许多友人,发些牢骚,谈些闲天的缘故。

上面所说的,是关于茶及茶楼的一般的话;上海的茶楼,情形却有点儿不同,这原也像人口过多,五方杂处的大都会中常有的现象,不过在上海,这一种畸形的发达更要使人觉得奇怪而已。

上海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以及人口密聚的地方的茶楼,顾客大抵是帮里的人。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出发地的;第三,才是一般好事的人的去消磨时间。所以上海的茶楼,若没这一批人的支持,营业是维持不过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楼总数之中,以专营业这一种营业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余的一分,像城隍庙里的几家,像小菜场附近的有些,才是名副其实,供人以饮料的茶店。

譬如有某先生的一批徒弟,在某处做了一宗生意,其后更有某先生的同辈的徒弟们出来干涉了,或想分一点肥,或是牺牲者请出来的调人,或者竟系在当场因两不接头而起冲突的诸事件发生之后,大家要开谈判了,就约定时间,约定伙伴,一家上茶馆里去。这时候,参集的人,自然是愈多愈好,文讲讲不下来,改日也许再去武讲的;比他们长一辈的先生们,当然要等到最后不能解决的时候,才来上场。这些帮里的人,也有着便衣的巡捕,也有穿私服的暗探,上面没有公事下来,或牺牲者未进呈子之先,他们当然都是那一票生意经的股东。这是吃讲茶的一般情形,结果大抵由理屈者方面惠茶钞,也许更上饭馆子去吃一次饭都说不定。至于赎票、私奔,或拐带等事情的谈判,表面上的当事人人数自然还要减少;但周围上下,目光炯炯,侧耳探头,装作毫不相干的神气,或坐或立地埋伏在四面的人,为数却也绝不会少,不过紧急事情不发生,他们就可以不必出来罢了。从前的日升楼,现在的一乐天、全羽居、四海升平楼等大茶馆,家家虽则都有禁吃讲茶的牌子挂在那里,但实际上顾客要吃起讲荼来,你又哪里禁止得他们住。

除了这一批有正经任务的短帮茶客之外,日日于一定的时间来一定的地方做顾客的,才是真正的卢仝陆羽们。他们大抵是既有闲而又有钱的上海中产的住民;吃过午饭,或者早晨一早,他们的两只脚,自然走熟的地方走。看报也在那里,吃点点心也在那里,与日日见面的几个熟人谈推背图的实现,说东洋人的打仗,报告邻居一家小户人家的公鸡的生蛋也就在那里。

物以类聚,地借人传,像在跑马厅的附近,城隍庙的境内的许多茶店,多半是或系弄古玩,或系养鸟儿,或者也有专喜欢听说书的专家茶客的集会之所。像湖心亭、春风得意楼等处,虽则并无专门的副作用留存着在,可是有时候,却也会集茶客的大成,坐得济济一堂,把各色有专门嗜好的茶人尽吸在一处的。

至如有女招待的吃茶处,以及游戏场的露天茶棚之类,内容不同,顾客的性质与种类自然又各别了。

上海的茶店业,既然发达到了如此的极盛,自然,随茶店而起的副业,也要必然地滋生出来。第一,卖烧饼、油包,以及小吃品的摊贩,当然是等于眉毛之于眼睛一样,一定是家家茶店门口或近处都有的。第二,是卖假古董小玩意的商人了,你只要在热闹市场里的茶楼上坐他一两个钟头,像这一种小商人起码可以遇见到十人以上。第三,是算命、测字、看相的人。第四,这总算是最新的一种营养者,而数目却也最多,就是航空奖券的推销员。至如卖小报、拾香烟蒂头,以及糖果香烟的叫卖人等,都是这一游戏场中所共有的附属物,还算不得上海茶楼的一种特点。

还有茶楼的夜市,也是上海地方最著名的一种色彩。小时候在乡下,每听见去过上海的人,谈到四马路青莲阁四海升平楼的人肉市场,同在听天方夜谭一样,往往不能够相信。现在因国民经济破产,人口集中都市的结果,这一种肉阵的排列和拉撕的悲喜剧,都不必限于茶楼,也不必限于四马路一角才看得见了,所以不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故都的秋(无删减注释版)》郁达夫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