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世纪文学60家:冰心精选集》冰心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隆普营,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后七个月迁居上海,1903年移居山东烟台,在海滨度过了童年。1911年回到福州,1912年考进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开始接触科学知识。1913年迁到北京,次年考入贝满女子中学(今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1919年五四运动一声惊雷,把她 震 上了文坛,参加爱国运动,促使她按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要求,提起笔来,撰写了《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于8月25日发表于北京《晨报》。嗣后,她经过一番酝酿,又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两个家庭》。她很胆怯,怕人家笑话批评,就取了一个笔名:冰心,这两个字笔画简单,而且是莹字的含义。
1920年,协和女大合并到燕京大学。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金钥匙奖,赴美留学。
1926年夏,冰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她立即回国,相继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抗战时期,她先到云南,为呈贡简易师范义务教课;继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她随丈夫吴文藻教授到日本东京,成为进入东京大学红门的第一位女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她与吴文藻教授就与国内取得了联系,默默地为祖国工作。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周密安排下,回到祖国。自1954年始,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1988年被推举为名誉主席。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1985年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6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逝世。
《世纪文学60家:冰心精选集》编辑推荐:冰心一生信奉 爱的哲学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巴金说 爱 是冰心作品的主题。
她的诗歌和散文,语言清丽典雅,感情真挚细腻,被称为 冰心体 。
她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繁星春水》和泰戈尔《飞鸟集》被并称为 世界儿童文学的双璧 。
她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为人真挚、坦荡,富有社会责任感,被称为 世纪老人 、 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
冰心去世之后,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等领导人,以及文学艺术界的老前辈、海内外读者,都表示深切哀悼。
有你在,灯亮着。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巴金
冰心女士明白的说:我要讴歌 理想的 ,我不愿描画 现实 赚取人们的 泪珠 。
——茅盾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沈从文
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
——郁达夫
五四 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属于她自己。她的作品中,不反映社会,却反映了她自己,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的散文的价值比小说高,长些的诗篇比《繁星》和《春水》高。
——茅盾
在她的小说里,倒常常有优美的散文诗。
——陈西滢
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里。
——魏巍
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橘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萩野脩二
爱与美的咏叹
卓如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隆普营,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后七个月迁居上海,1903年移居山东烟台,在海滨度过了童年。1911年回到福州,1912年考进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开始接触科学知识。1913年迁到北京,次年考入贝满女子中学(今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1919年五四运动一声惊雷,把她 震 上了文坛,参加爱国运动,促使她按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要求,提起笔来,撰写了《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于8月25日发表于北京《晨报》。嗣后,她经过一番酝酿,又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两个家庭》。她很胆怯,怕人家笑话批评,就取了一个笔名:冰心,这两个字笔画简单,而且是莹字的含义。
1920年,协和女大合并到燕京大学。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金钥匙奖,赴美留学。
1926年夏,冰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她立即回国,相继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抗战时期,她先到云南,为呈贡简易师范义务教课;继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她随丈夫吴文藻教授到日本东京,成为进入东京大学红门的第一位女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她与吴文藻教授就与国内取得了联系,默默地为祖国工作。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周密安排下,回到祖国。自1954年始,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1988年被推举为名誉主席。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1985年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6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逝世。
冰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代开拓者,冰心这个响亮、优美的名字,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伴随着她的小说,闪耀在新文坛上。
五四 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种种思潮大量涌进中国,年轻的冰心在新思潮的激荡下,自觉地站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以睿智的目光观察现实生活,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提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当时思想界、知识界关注的自由问题,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问题,教育问题,妇女问题,家庭问题,儿童问题,战争问题,人才问题……形成了当时反响强烈又独具特色的系列 问题小说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时代的主潮。
《两个家庭》是冰心在1919年9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通过 我 的视角,展示了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个家庭杂乱无章,儿啼女哭,生活矛盾尖锐,导致学成归国的丈夫顶不住环境的压迫而抑郁致死;另一个家庭处处洁净规则,温馨和谐,孩子天真活泼,有良好的教养。造成两个家庭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家庭主妇的文化教养不同,在当时普遍重男轻女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重要问题。
从家庭走向广阔的社会,直面黑暗的现实。冰心创作了《斯人独憔悴》,围绕着国难问题,展开父与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进而揭发军阀官僚卖国投降的行径,暴露封建家庭的专制和腐朽,反映了青年不能自由参加爱国运动的苦恼。由于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生活中极其现实的问题,触发读者 蹙眉顿足骂旧家庭的坏处 和思考对社会的改良,因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报纸发表了评论,学生剧团将它改编为三幕话剧,在戏院公演,顿时冰心的名字受到文学界的注目。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冰心的成名作。接着,冰心又创作了抨击封建包办婚姻的《秋雨秋风愁煞人》。一个聪慧美丽的少女,一心向往中学毕业后再入大学,研究高深的学问,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可是在 父母之命 下,被迫嫁给了一个纨绔公子,过着比囚徒还难受的生活,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同一时期,另一篇有影响的小说是《去国》,揭示爱国知识青年同腐败政府的矛盾。小说的主人公英士,学成归国,一心要用所学的科学技术建设祖国,可是回国后,满目所见,百业凋零;充耳所闻,皆是政府的腐败,社会的污浊。军阀混战,国库空虚,建设事业无人过问。空怀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才干,不得不应外国的聘请,再度去国。作者把学习成绩优异、满怀豪情回国的留学生的遭遇,放在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共和政府的历史背景上展开,深刻反映了无数先烈为之抛头颅、洒鲜血的辛亥革命的失败,揭露了北洋政府的昏庸。对人才外流的忧愤、沉痛之情,贯穿全篇。当时的评论文章惊叹,《去国》简直是研究人才问题的一个引子。从中可以看出冰心珍惜人才的醒世苦心。
《超人》是冰心早期小说的代表作。由于主人公何彬思索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内心的苦闷,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共鸣,获得了极大的赞扬。
《寂寞》是作者怀着一颗天真淳朴的童心,观察少年儿童,描述他们的生活,因而她笔下的儿童,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一个个都是 小大人 ,说的是成年人的话,做的是大人指导下的事,而是天真、活泼,显出少年儿童的本色,充满着儿童的情趣:小小交考卷的匆忙,妹妹的腼腆,兄妹俩的各项游戏,从谋划到动作,无一不带着儿童的特点。诸如妹妹落水后的情状,小小急中生智的行动,使人感到既可笑又可爱,处处洋溢着童稚的乐趣。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小小同妹妹的关于只爱我的国、没有心再爱别的国的话题,他们讲的那些故事,完全是从儿童的天性中流出来的,思路和语气都是儿童的,读来生趣盎然,同时也表现了小小和妹妹的不同性格。作者不单以慧敏的眼光审视生活,还善于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蕴藏的美。她具体地凸现了小主人公的 淘气 ,但在她的轻描淡写中,表露出少年儿童天性的美:蓬勃的生机,对新和奇的追求;以及周围环境的美;家庭的温馨,母爱的深沉,亲情的纯真。加上自然环境的衬托:雨后的小山,彩云般的野茉莉,满池盛开的荷花,水边的小船,使作品笼罩着丝丝的诗意。
小说发表后又引起了热烈的评论。有位读者在给茅盾的信中,叙述了他读《寂寞》后的感受:
背景的逼真和艺术的高妙,实在可惊!在我开始读下去的时候,便觉得有两个 天真烂漫 的小孩子在我眼前谈笑、嬉戏……
至于文字的清灵秀丽,那更不消说了……描写孩子的心理,和孩子的梦,也很觉得分外出色。
这篇《寂寞》是冰心小说的名篇之一,曾多次被选入小学生的课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倡导革命文学,左翼文艺成为时代思潮的先导。冰心在现实生活中,渐渐感到周围事物中有阶级、层次之分,人情世态中有很浓厚而压抑的辛酸成分。她的创作题材有明显的转变,对现实的反映深化了。这时期创作的《西风》、《冬儿姑娘》、《相片》等小说,都面对现实,站在时代的思想高度,观察人生,剖析人际关系,体现了她对社会生活新的体验,新的理解。基调是同情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赞赏劳动者的反抗行动,歌颂劳动者勤劳顽强的品德,鄙视剥削者逸乐的生活,鲜明地表现出她受到时代思潮洗礼的心迹。
《冬儿姑娘》是以一个真实的人物为模特儿的。当时冰心支气管扩张的旧病复发,医生根据吐血的症状,诊断为肺病,让她到医院养病。她托人在海淀找了一个中年妇女胡嫂,临时帮忙照顾。胡嫂有个女儿名叫冬儿,由于在贫困欺凌下苦度童年、郊野的特殊环境,养成了冬儿倔强的性格。
作者通过胡嫂的叙述,展示了城市贫民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清王朝灭亡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冰心用雄健的笔,描绘了一个大胆、勇敢、正直的姑娘冬儿的形象。她失去了父亲,残酷的贫穷迫使她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她不畏劳苦,不惧鬼神,不怕大兵,敢于向黑暗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抗争。苦难中的挣扎,横暴势力面前的反抗,练就了她的倔强的性格。作者不仅凸现出她的反抗压迫的精神,同时也刻画了她的善良和温蔼,使艺术形象更加丰满。鲁迅、茅盾在选编供外国人翻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草鞋脚》时,就选上了《冬儿姑娘》。
新时期创作的《远来的和尚……》,贯穿整个故事发展过程,处处都流露出冰心对爱国知识分子不贪图国外的优厚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毅然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的钱清教授的赞扬,对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人的嘲讽。同时也真切地反映了那段时间国内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偏颇,以及知识分子在国内的地位。发表后,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热烈称赞冰心在短短的篇幅里蕴藏的深刻的内涵。这篇作品和《落价》双双荣获《小说月报》举办的 南车杯 第二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散文多是以议论为主的匕首与投枪,洋溢着昂扬奔放的战斗激情。冰心的《一双小鸟》拉开了叙事散文的序幕。继而在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推出《笑》,这篇叙事与抒情结合、情文并茂的散文,成为现代散文史上又一篇引人注目的美文。它表现了用白话文同样可以写出文言文那样缜密、凝练、优美的散文,为确立白话文的文学正宗地位,起了促进的作用。随后发表的《往事(一)》,共20篇,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10号。内容丰富多彩:有对宇宙精妙的探索;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对童年欢乐的回忆;有对少年友谊的礼赞;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对春光的赞美;有对弱者的同情……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凝结在美的意境之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行云流水般的倾吐中,闪射出智慧的光华。文章的构思灵巧,如第七篇,乍看开头,仿佛只是客观的记事,但在淡淡的叙述中,点染出色彩,流溢着芬芳,显露出高洁的情致。紧接着透过历史的空间表现出两缸莲花又是宁静的生活中跃出的一朵浪花,新奇,引人关注,为后文作了铺垫,是巧妙的伏笔;同时超越地域的阻隔,与故乡庭院的红莲联系起来,映出月夜乘凉,祖孙亲切交谈的场景,不仅蕴含着祖辈对女性的重视,也加深了对红莲命运的关注。全文的中心,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么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沉浸着作者怜惜的情感,用以作为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倾斜、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遮护红莲,同母亲的慈怜、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
第十四篇以大海为题材,但她创意出奇。她不是坐在海滨,观赏水平如镜的海景;也不是站在高山之巅,俯视波涛汹涌、浪花飞扬的海潮;也不是敞开胸襟,向大海倾诉心曲;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在院子里乘凉时姐弟们的对话,为大海塑像。她笔下的艺术精灵,扇动着诗的翅膀,上天入地,纵情飞翔,召来了天河、新月、明星、海潮、帆舟、狂风、雷雨、怒涛、云霞、灯塔,装点她心目中海的女神,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摹她的风姿。这艳如桃李,媚若霞彩,曳着白衣蓝裳,翩翩飞行于海波之上的海的女神,也许是从曹植的《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洛神脱化出来。但是与洛神相比,海的女神具有更宏大的气魄,霞光、海鸟都得听从她的驱遣,浩浩太空中的皎洁新月,居然成了她的头饰,渺渺银汉里的晶莹繁星,竟也串为她的环佩。她驾驶着风车,奔驰在怒涛之上,她的一颦一笑,天地为之变色。没有细密的观察,没有丰富的想象,没有对大海深厚的爱,是不可能塑造出具有惊人的美和喜怒哀乐的女神形象的。曹植通过洛神形象的刻画,表露对洛神的爱慕,抒发惆怅的情怀;作者却从海的女神的轻柔而潇洒的风姿中,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温柔而沉静,像海那样超绝而威严,像海那样既广博精深,又虚怀若谷,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
《往事(二)》,共计10篇,发表于1924年《小说月报》第15卷第7号。有离别家园时的伤感情怀;有旅途的见闻和咏叹;去国后的乡魂旅思;异国明艳的山色;友谊的温暖……第三篇写1924年2月30日夜,病中倚枕看月时的感受。前半部分主要表现林中月下的青山的景色,但不在细处着墨,只以流动的光辉映照下的松林、天空、雪地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凸现出宇宙的凝静、超逸、庄严。进而创造了将军夜猎、燃枝野餐、爱友话别、高山徘徊四个情趣不同的艺术世界,反衬出林中月下青山的幽静和柔美。触景生情,一念回转,神思飞扬,往昔与未来,想象与真实,融合在一起,造就彻悟人生的超凡入圣的境界。在文学语言上,十分讲究音韵,读来抑扬顿挫,具有诗的节奏美。
第八篇,作者追忆离开海棠叶形的祖国后,航行在太平洋上,她登上邮轮的最高层,在丝雨蒙蒙里,看到天幕下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有两点星光闪烁,灯塔的光,唤醒了她做灯台守的夙愿。通过这一段心灵的历程,谱写了一曲奉献者的颂歌。作者并不直接描述看守灯塔的人如何伟大、崇高,而是通过父亲与女儿在除夕之夜的亲切谈话,在对话中凸现出替换成灯台守抛弃田里,牺牲骨肉的团聚、世上的娱乐,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举着火炬,登上天梯,高悬闪烁的光明,为航海者指引航向。这光明的使者牺牲自我,为众生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油然而生敬慕之情。父女的对话,亲切、生动、精辟,而且富有哲理,既展示了作者对理想的人生的追求,也展示了她那高洁的精神世界。有了前面对话的铺垫,后面的抒情就极其自然地导引出来,以向无数塔中的燃灯者祝福,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为结,全文完整而和谐。
《寄小读者》的主体思想,首先是对祖国的爱,贯穿始终。当她登上邮船约克逊号,向父母之邦告别的时候,她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仿佛远航的万吨巨轮,也载不动浓重的离愁。当她涉足异域,看到的是 处处是‘新大陆’的意味,遍地看出鸿蒙初辟的痕迹,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颓废剥落的城垣宫殿,却都令人起一种‘仰首欲攀低首拜’之思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油然产生作为庄严古国的人民的自豪感。当她同女伴乘雪橇出游时,双马飞驰,遍绕青山上下。她用生花的妙笔,驱遣最适宜的清词丽句,把美国的青山点染成童话的世界,那瑰丽的天上人间,确是令人心驰神往。但她在惊叹之后,却发出 连青山一发,也不是中原了 的感叹,这坚实的话语活托出她对祖国的思念的深情。在大西洋滨岸,她面对着湖光中的美人芳草,却苦恋着东方的祖国,这种对祖国的一往情深,扣人心弦,激发热爱祖国的庄严、崇高的情感。对母亲的爱在这部集子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作者在自序中说: 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是最初也是最后我所恋慕的一个人。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的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 在许多篇章里,作者怀着浓郁的深情,描述母爱的伟大、无私、温馨;同时也写尽了女儿对母亲的纯真、诚挚的爱;以及对父亲、弟弟、小朋友的爱;还有对弱小者、病友的深切的同情。
00《寄小读者》的构思精巧,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通讯七》,全文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开头写送别的情景,全心凝结着离愁别绪。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船上生活,唤起童年的回忆。再以七月七夕银河夜景,引起了怀乡的惆怅。接着又以太平洋彼岸慰冰湖柔媚的黄昏,寄托对祖国的挚爱。最后,向小读者预告将继续报导沿途的经历。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情感的波涛起伏,先是沉浸在离愁别恨之中,各种有趣的游戏,使她欢喜,在愉悦的心境下,眼前的景物显得那样绮丽迷人。但是双星渡河之夕,暂时忘却的别绪又涌上心头,心情又转为忧郁,以致不能握管继续写下去。到了美国之后,时过境迁,寄身万里,只有湖水作为安慰,她向着湖上的金光,倾诉对祖国的深情,使读者随着她的情感变化而忧乐。在这部通讯集中,作者通过沿途的经历,描绘了各地的大自然的景色;《通讯三》里的济南风光,没有浓艳色彩的点染,没有着意的雕饰,却勾勒出一幅清隽的水墨画,从远景、近景,到眼前朝阳照耀下的田畦,色彩分明,画面是那样的宽阔,又极其雅致。《通讯四》的苏州景物,仿若一首优美的田园牧歌,又是一幅水乡生活的风俗画,使你悠然如醉,倾倒于江南的雅淡温柔之中……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春花、秋月、晨曦、晚霞、青山、绿水,总是仪态万千,变幻无穷,美不胜收。但又不是单纯的描摹,而是着力写景,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通讯七》的海景,作者从大处落笔,近处精雕,把平静的海面描绘得那样绚丽迷人,而用笔又是那样经济,寥寥数语,道尽了在水天相接的大海上航行的妙趣。但是作者不仅仅是为了描述途中的瑰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借景抒情。海波的声响,唤起了她对童年的回忆;海上的银河星光,触动了她远离家乡的愁绪;舟中的寂静,引起了她对挚爱恩慈的母亲的依恋;神户的璀璨世界,促使她极清晰地忆起北京来。思国怀乡,缱绻母爱的情感,同四周的景物交织在一起,仿佛那无声相映的微月的光、星光、岸上的灯光,也笼罩着缕缕乡愁。《通讯二十九》所写的美国新汉寿白岭之巅的云影天光,乍看起来,几乎都是景物的描绘,实际却蕴蓄着深厚的情,由于她对中国北方蔚蓝的天的赞赏、眷恋之情,才产生那异国的瑰丽的天色。
《寄小读者》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烘云托月,使作品闪耀着哲理的光芒。《通讯七》的第二部分,为了烘托海的深阔无际,作者的笔锋自然而委婉地从海面转到湖上来。湖上黄昏的细致刻画,同海天水色的描绘,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而湖光并不只是海景的映衬,也不单纯是情感的复沓,而是通过湖和海的对比,阐发母爱与友情的联系和区别: 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湖是红叶绿枝,有许多衬托,她的爱是温和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 经过这烘托对比,同样是一片水波,竟有如此的差异,在作者的情感里,居然能够悟出深刻的哲理,使读者从中领略到母爱的纯真,友谊的温馨,周围洋溢着怡人的芬芳。《通讯十七》,作者将积雪中盛开的蒲公英的特质:带着高贵清华的菊花的神意,与斗霜傲雪的梅花一样耐寒,同玫瑰的浓郁,桂花的清远,进行比较,从中悟出万物相衬托的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重叠对照,相互反映,产生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 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 ,不因世人的爱憎而生灭。这隽永的哲理,是耐人咀嚼、回味的。各篇通讯,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作者以小读者热情、忠实的朋友的态度,委婉的语气,行云流水般述说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不矜持,不造作,却蕴含着浓郁真挚的情感,读来无比亲切,而且富有诗的韵味。《通讯二十六》里的 绮色佳真美!美处在深幽。喻人如隐士,喻季候如秋,喻花如菊 。清词丽句,随处可摘。这些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章,都是精粹的美文。
《关于女人》,最初发表时以 男士 为笔名。各篇均用第一人称,从男性的视野里,观察、审视女性的特点;以男性的感受,理解女性的心灵;用男士的笔调,描述不同国度、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的种种生活遭遇。精心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细致地把握她们心弦的旋律。作者着力刻画的大多数女性,都与反法西斯斗争、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的历史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仇恨掠夺者的奶娘,热爱国货的弟妇,坚韧耐劳的张嫂,换上军装的L大姐,默默地献出生命的S女士……她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抗日战争奉献自己的力量。在这女性系列里,作者对劳动妇女倾注着深厚的情感,真诚的尊重。这部作品,无疑是作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神圣的抗日战争,尽的自己的心力。《关于女人》的前九篇在《星期评论》重庆版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叶圣陶就将《我的同班》选作范文,并以 翰先 为笔名,在桂林版《国文杂志》上发表《男士的〈我的同班〉》,文中说《关于女人》的作者,据 文坛消息家 说,便是大家熟悉的冰心女士。 那么冰心女士的作风改变了,她已经舍弃她的柔细清丽,转向着苍劲朴茂。
1979年,冰心应《福建文学》之约,撰写了《我的故乡》,以此成为长篇回忆的开端,同年续写了《我的童年》。随后又相继写了《我到了北京》、《我入了贝满中斋》、《我的大学生涯》、《在美留学的三年》、《我回国后头三年》等,这是自传性的长篇回忆录。作为一部自传,一般用严谨的、平实的文字,自述生平,带有文献资料的性质。而冰心的这部长篇,却是以史实为根据,以回忆录为体式,用娓娓动人的叙述方法,追记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以及社会活动。同时生动地描写了她所熟悉的各种人物的人生际遇、精神风貌,形象地勾勒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
这组关于故乡、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回忆,时间跨度大,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地区变化多:从 东南山国 的福建,到黄浦江畔的上海;从山东半岛的烟台,到政治中心的北京;从日本到美国。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北洋水师的建立,甲午海战的失败,同盟会的秘密活动,辛亥革命的爆发,日本阴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张勋复辟帝制,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等。读者从她的具体描述中,可以窥见那个特定年代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历史气氛浓郁,知识性强。
《我的故乡》等文,不仅内容丰富,史料厚实,多方位展示了冰心的成长过程,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满蕴着深情抒写出来的,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童年的欢乐,少年的幻想,青年的友谊,无不渗透着真切的情感,加上叙述语气的委婉,文字的优美动人,读来倍感亲切,仿如山涧的清泉,沁人心脾,是回忆录中难得的艺术佳作。作者以童真、睿智的眼光,观察她周围的人物,以自己纯洁的心灵,体味关怀、哺育、挚爱她的人物的情思,用细密的文笔描写这些人物的际遇,因而无论是远逝的曾祖,稳健的祖父,英勇的父亲,恩慈的母亲,还是老师、同学,在她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作者艺术功力的深厚。
这几篇回忆,都是作者情感涌溢、自由畅快地挥写出来的,但她并没有让似水的柔情随意奔流,十分注意布局和剪裁,遣词用句也很讲究,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写作的技巧。
冰心创作《繁星》、《春水》时,正处在青春蓬勃的年华,她热情洋溢,思潮澎湃,而开放性的思维,决定了诗篇抒写的内容是宽泛的、跳跃的、多元的。
在《繁星》和《春水》中,可以听到开放的不受束缚的青春的心语,体验到对自由探索种种桎梏的突破与勇气。她以轻灵的语言,告诉同伴,青年正值朝气蓬勃的花季,青春是播种的季节,必须在这黄金岁月,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春水》一七四
尽管青年拥有人间最宝贵的青春,而青春却是转瞬即逝:
时间呵!你正一分一分的,消磨我青年的光阴! (《繁星》九四)必须紧紧把握,为了将来,要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
在新思潮汹涌的年代,勤于观察、勇于思索、开放性的思维、奇妙的梦想,为青年增添了华美的色彩。作为大学生的冰心,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精心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关于人生的究竟,是那时代青年喜欢探讨的问题,冰心认为: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繁星》一四)小孩子是人类生命的春天,代表着富有生机的新事物,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力。尽管目前是稚嫩的,将像新苗那样茁壮、挺拔地成长起来。他们是希望的象征,创造着崭新的未来。但春光,不是永恒的。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繁星》八
诗人通过花期的短暂,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但是她不因生命的易逝而哀叹,而要看它所创造的业绩:
风雨后——
花儿的芬芳过去了,
花儿的颜色过去了,
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
花的价值,
要因着果儿而定了!
——《繁星》一三六
只要生命中创造了辉煌,就是永恒的。
清新,是冰心的小诗鲜明的特色。在冰心的心目中,诗不光有诗的形式,而且内容要有诗的情味。她有一颗敏感的心,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季节的转换,花开花落,海的波涛……都引发她的感触。她将沾满了诗人特殊情感的意象,浓缩为短小凝练的诗句,自然地流露出来:
南风吹了,
将春的微笑
从水国里带来了!
——《春水》一一
这首小诗抒写了经过严冬之后,迎来新春的愉悦心境。短短十余字,写出了春意的浓郁,春风的和煦,春景的滋润,把春天的意象,渲染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淡雅,是冰心小诗的又一个特色。冰心从小生长在海滨,晨夕与海山相处,无际的大海,汹涌的浪花,翱翔的鸥燕,葱绿的树木,使她心胸开阔,情思飞扬,造就了她高洁的情性。她喜欢空阔高远的环境,不喜欢鲜艳的颜色。素净、淡雅的色彩,从而也成了她的作品的基本色调。
自然界向作家敞开了博大的胸襟,无论是渺渺的太空,光焰四射的骄阳,皎洁如水的明月,晶莹闪烁的群星,飘浮无定的白云,巍峨的山峰,奔腾的江河,葱绿的丛林,都任作家的彩笔自由挥洒。冰心在描画自然景色的时候,往往是以秀笔,着淡色。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洽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繁星》六九
冰心在《繁星》、《春水》中,还把自己的生活的体验,深切的感受,凝聚成富有哲理的诗行。而且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涵,成为名言、警句,久久被人们传诵。冰心的小诗以无穷的艺术魅力,生动活泼的创新形式打动着千万读者,从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往事(一)
——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
一
将我短小的生命的树,一节一节的斩断了,圆片般堆在童年的草地上。我要一片一片地拾起来看:含泪的看,微笑的看,口里吹着短歌的看。
难为他装点得一节一节,这般丰满而清丽!
我有一个朋友,常常说, 来生来生! ——但我却如此说: 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吸收着山风海涛。每一根小草,每一粒沙砾,都是我最初的恋慕,最初拥护我的安琪儿。
这圆片里重叠着无数快乐的图画,憨嬉的图画,寂寞的图画,和泛泛无着的图画。
放下罢,不堪回忆!
第二个厚的圆片是绿荫;这一片里许多生命表现的幽花,都是这绿荫烘托出来的。有浓红的,有淡白的,有不可名色的……
晚晴的绿荫,朝雾的绿荫,繁星下指点着的绿荫,月夜花棚秋千架下的绿荫!
感谢这曲曲屏山!它圈住了我许多思想。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荫,是什么?我不知道!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四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
每次和朋友们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一次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想至何处为极。
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
涵说: 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我不觉笑问, 这话怎讲?
涵也笑道, 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
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 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楫忙问: 大风的时候呢? 杰道: 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下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
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
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 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 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 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
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 好一个小哲学家!
涵道: 姊姊,该你说一说了。 我道, 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
杰笑道, 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 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我的话太乏味了,楫的头渐渐的从我臂上垂下去,我扶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
涵忽然说: 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的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地寻味——思想。
二〇
精神上的朋友宛因,和我的通信里,曾一度提到死后,她说: 我只要一个白石的坟墓,四面矮矮的石阑,墓上一个十字架,再有一个仰天沉思的石像。……这墓要在山间幽静处,丛树荫中,有溪水徐流,你一日在世,有什么新开的花朵,替我放上一两束,其余的人,就不必到那里去。
我看完这一段,立时觉得眼前涌现了一幅清幽的图画。但是我想来想去……宛因呵,你还未免太 人间化 了!
何如脚儿赤着,发儿松松的绾着,躯壳用缟白的轻绡裹着,放在一个空明莹澈的水晶棺里,用纱灯和细乐,一叶扁舟,月白风清之夜,将这棺儿送到海上,在一片挽歌声中,轻轻的系下,葬在海波深处。
想象吊者白衣如雪,几只大舟,首尾相接,耀以红灯,绕以清乐,一簇的停在波心。何等凄清,何等苍凉,又是何等豪迈!
以万顷沧波作墓田,又岂是人迹可到?即使专诚要来瞻礼,也只能下俯清波,遥遥凭吊。
更何必以人间暂时的花朵,来娱悦海中永久的灵魂!看天上的乱星孤月,水面的晚烟朝霞,听海风夜奔,海波夜啸。比新开的花,徐流的水,其壮美的程度相去又如何?
从此穆然,超然,在神灵上下,鱼龙竞逐,珊瑚玉树交枝回绕的渊底,垂目长眠:那真是数千万年来人类所未享过的奇福!
至此搁笔,神志洒然,忽然忆起少作走韵的 集龚 中有 少年哀乐过于人,消息都妨父老惊,一事避君君匿笑,欲求缥缈反幽深。 ——不觉一笑!
【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隆普营,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后七个月迁居上海,1903年移居山东烟台,在海滨度过了童年。1911年回到福州,1912年考进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开始接触科学知识。1913年迁到北京,次年考入贝满女子中学(今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升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
1919年五四运动一声惊雷,把她 震 上了文坛,参加爱国运动,促使她按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要求,提起笔来,撰写了《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于8月25日发表于北京《晨报》。嗣后,她经过一番酝酿,又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两个家庭》。她很胆怯,怕人家笑话批评,就取了一个笔名:冰心,这两个字笔画简单,而且是莹字的含义。
1920年,协和女大合并到燕京大学。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金钥匙奖,赴美留学。
1926年夏,冰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她立即回国,相继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抗战时期,她先到云南,为呈贡简易师范义务教课;继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她随丈夫吴文藻教授到日本东京,成为进入东京大学红门的第一位女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她与吴文藻教授就与国内取得了联系,默默地为祖国工作。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周密安排下,回到祖国。自1954年始,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1988年被推举为名誉主席。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1985年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6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逝世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世纪文学60家:冰心精选集》冰心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