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巴金全传》陈丹晨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丹晨,浙江宁波鄞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文学》杂志社编委、《光明日报》文艺部负责人、《文艺报》副总编辑。主要著作有:《巴金评传》《巴金的梦》《巴金全传》《走近巴金四十年》《亚里斯多德故事》,文学理论批评集《艺术的妙谛》《在历史的边缘》《美和死亡》《陈丹晨文学评论选》,散文随笔集《生之困旅》《网外放谈》《枯荷听雨》《水流何处》《放逐山水》《山光潭影》《自然而然》《外面的月亮》等。
巴金是当今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漫长的文学生涯和20世纪的中国历史几乎是一同走过来的,丰富而又坎坷曲折。祝福文学大师百年华诞,记录巴金世纪人生!这部60万字的《巴金全传》是文学评论家陈丹晨撰写的长篇传记,全书以 革命的梦 、 文学的梦 、 炼狱的梦 和 人间的梦 ,贯穿与涵盖巴金百年人生的心灵跋涉历程。全书还遴选收录了巴金不同时期的照片近百幅,具有十分珍贵的资料价值。
2014年是巴金老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逝世九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推出新版《巴金全传》,我的心中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感情波澜,往事争相奔涌在眼前,以至不能自已。多少年来,难以忘怀巴老对我的教诲和爱护,也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特有的深情厚义,惕励和警策自己在复杂的荆棘丛生的泥泞路上做一个好人。这是我人生中意外的幸运和福分,也因此在缅怀巴老之际不致愧对。这次潜心修订的《巴金全传》,尽其所能地向读者介绍一个真实准确的巴老的形象和心灵,并谨此祭献于巴老灵前,表达一点绵薄的但也是最真诚的感恩之情。
十多年前当本书初成之际,我曾在序言中说过: 把巴金在这段历史中坎坷不平的经历,面对史所未有的严峻曲折的现实所发生的心态变化、灵魂浮沉、人格发展以至感情个性的扬抑……真实地描绘出来,希望借此略窥一点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侧影,进而感受一点近代中国的历史气氛,这就是笔者写作此书的初衷。
个人传记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组成。司马迁的《史记》以至历代的史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物传记。简单地说,写传就是写史。写巴金传就是写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某个侧面。忽略或没有写出真实的历史面貌,就不能成为一部称职的传记。我在新版修订的过程中,初衷不变,特别注意加强和补充这方面的叙写,把传主的心灵、思想、生活、情感和创作活动与历史环境的变迁发展紧紧联系起来。也许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为某些学者所不屑,但我不认为这个方法已经过时,更不应该随意被轻忽,恰恰是要真正做到做好并不容易。它需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大量材料,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自以为标新立异取胜。反之,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深远思考和对历史的潜心研究,没有对传主的内心世界和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索,仅仅罗列材料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传主的真面貌真性情。
如果说巴金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有了一个 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失 。那么他的一生就是执着地在追求这样的梦想的实现。这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先进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但是,那是一个漫长的战斗历程,也是血腥的苦难的历程,一个荆棘丛生、艰难曲折、布满泥泞和陷阱、令人颠仆不止的危途,其残酷和悲壮为世界各国历史所罕见。人们不止要献出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还要经受灵魂的煎熬和磨难、人格良知的拷问和沉浮……有多少人因此中途转向、迷失、堕落、背叛……书写巴金的一生命运,也就是探索和描绘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史、心灵史、思想文化史,写出他们为社会改造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像巴金这样以奉献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于利他,在于使他人变得善良、美好、幸福,生命之花才会盛开得有意义;这样的信念贯穿于他的一生,尽管有过短时期的迷惘、坠失,但却从不曾改变过。直到暮年疾病缠身,也绝不退却,依然壮心如旧,勇猛呼唤 我还有一颗心,它还在燃烧,它要永远燃烧。我要把它奉献给读者 。①这样顽强执拗的战斗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非常珍贵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杰出的思想文化英雄,才使中国在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惊涛骇浪后仍能继续向着自由之路奋然前行。
在探索巴金的思想心灵路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他早年思想的实质内容。长期以来曾为人们误解或以官方意识形态为准绳来衡量解读,结果完全南辕北辙。这就是涉及到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和评估的问题。许多善良的学者为了避免官方意识形态的高压和批判,总是想尽量淡化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或强调说是 民主主义思想 ,或说是受到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或认为是 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 思想的混合……如果认真地研究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从巴金生平著作言行实际出发,在本书新补充的内容中可以更明确地看出,巴金对无政府主义理论上的研究和发挥、思想和实践、著述和翻译、信奉之坚定和虔诚、时间之漫长,直到1949年以后,中间几经曲折,再到晚年的回归和升华……这条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是不应该回避和淡化的。他的大量著译活动,已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运动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性的人物。
其实无政府主义并不像有些宣传的那么反动可怕。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种美丽的社会理想,但又是不易实现的乌托邦空想。它所提倡的如人类自治、新村、工团以及恐怖暗杀等等方法并非那么有效、正确,甚至感化、苦行、教育等等也非万灵之药。但是,他们坚决反对专制强权,希望人类获得自由、平等、互助、幸福……却是万分真诚的美好愿望;他们总是身体力行,助人爱人。这种人文伦理思想对于无论何种形式的强权统治都是有力的冲击和挑战,都能唤醒呻吟在可恶的专制体制下的人民的觉悟。所以对无政府主义的积极进步作用理应有足够的估计和评价,不必绕着走避着说。至于巴金,新版里对他各个时期的思想做了更充分的记述和分析:他在二十年代和1949年前夕的某些见解,都相当准确而精辟地指出了苏俄模式的严重危害和弊病;对他的思想发展脉络,做了更明晰的充分的梳理和解读;对他晚年的思想提出了有别于各家的新的看法和评说,认为已不必用 主义 之类僵硬的概念套用到他头上,借此求教于方家。
关于巴金在艺术创造方面的贡献,新版里也作了一些补充,以此来说明他在人物创造上的特有贡献和意义,如中国式的 多余人 艺术形象,李冷、高觉新、周如水,以及汪文宣等等。明确叙述他通过办刊物、出版社等,聚集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一个不打旗号、不发宣言,但是意气相投、艺术政治观点多样的自由作家圈,包括发展提携了一大批青年作者进入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股不同于左翼,也不同于其他文学流派的创作力量,其创作实绩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巴金本人也无形中成为其中的 精神领袖 。
更为特别的是,巴金作品中那种悲天悯人的宗教式的人文情怀,是当代作家中罕见的。他时时祈望着人们成为好人,每个人都能够快乐而自由地生活,得到面包、教育、住宅和爱。他总是强调他反对的是丑恶的制度而不是具体个人。他的上帝是人类而不是威权的统治者。他宁愿自己受苦而不愿看到别人遭遇不幸。他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常常因此通过内省、苦行来洗净心灵的污垢而对别人的罪过则予以宽恕善待。尽管他的写作一直是 向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进攻,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 即使到了晚年,他已 十分疲乏,我可能还要重上战场 。他就这样始终视文学创作为战斗,但可贵的是他一生没有私敌。有的研究者总是以此贬低他的作品艺术性粗糙、政治性太强,其实这恰恰是他的创作个性之所在。
新版还对许多细节史实做了订正和补充,力求更为准确和完满。因此全书的字数也有了相当的增加。
巴金研究在近三十多年来有了可观的成绩,值得我们欣喜。巴金遗赠给读者的是一个富饶博大的包括文学的思想文化宝库,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有许多值得深思探索的内涵和课题。巴金老人回答采访者提问时常常爱说: 请看我的《随想录》。 也就是说,想了解他则请尽可能多地关注他的著作。作家之有价值在于他的作品,离开作品文本就无从谈起。我们在研究中有时不免会离开作品和历史事实侈谈新见,诸如此类的玄秘议论虽惊世却不实在;也有把已经早就解决的问题当作新的发现而反反复复、津津乐道。至于不顾作品和历史事实随意贬斥的,就不值得一提了。其实,现在的巴金研究有了极好的条件,已出版的他的全集、译文全集等等虽不完全,但已大致收罗整理集中,新的资料也不断有所发掘,给研究者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和基础。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研读深思,必有新的收获。并由此增进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的新的观照和了解,对推动人文伦理道德教育也将有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通过修订,这本 全传 尽可能地做到丰富、准确、翔实,能成为建设这个重要的文化大厦中的一块小砖铺垫其间。但鉴于学术能力所限,难以避免浅陋错谬,尚祈读者和方家不吝指教和匡正。
陈丹晨
2013年夏于北京
从1979年底写完《巴金评传》,至今已是三十多个年头了。该书出版后,得到了许多同行和读者的关注和鼓励。但我自知有许多遗憾和缺失有待匡正,特别是1949年后的巴金,在书中只用两个章节,极为粗疏地交代了他后三十年的事迹和活动,这样明显的缺失和疏漏,尽管有当时主客观条件限制的原因,但使我一直耿耿于怀。
到了九十年代才有了弥补修正的机会,这就是我重新写作的《巴金的梦》。我希望它成为一本比较完备而有一定深度的巴金传记。但当我重写完巴金的前半生后,再要继续写他后半生时,却又踌躇起来,感到问题多多,困难重重。我也注意了近些年出版的名人传记,除了极少数敢于直面严酷的历史,写出了传主的真实面貌,多数都采取淡化、回避的态度。我也因怯懦而深感犹疑。就这样,在只写了巴金前半生的《巴金的梦》出版了六年之后,拖拖拉拉,终于在朋友们的多方支持和鼓励下,才算写完了关于巴金后半生的《巴金的梦》的后半部,即《天堂·炼狱·人间》,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现在重新修订则统一易名为《巴金全传》。
这部书的写作,不算前期多年积累收集材料的时间,仅后半部伏案专事写作就花了整整两年半,可以说是我个人写作生涯中最长最苦的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里有一句话曾给我极其深刻的印象,说他写作《围城》的 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 。我不敢妄自比附先贤,只是想借用 忧世伤生 这句话来形容我斯时斯地的心境实在是十分恰切的。也可以说是我人生经历中少有的困顿和抑郁,以至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虽说只是个人原因,却使写作进展迟缓,行文也难见文采,都与此有关。另一方面,倒也成了我的精神寄托所在,使我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因为,我只有在写作时,游弋其中,才得到一些乐趣和安慰、宣泄和倾诉,从而排遣忧伤和烦恼。
这是一本文学性的传记,也是一本普及性的学术读物。我只是想把巴金的生平、创作、思想和心灵轨迹力所能及地描述出来,把我对他的认识和理解告诉读者,尽量用平易的文字来表述,求得更多读者的接受。 巴金研究 在这些年颇有进展和实绩,《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集))的出版也给巴金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新的资料。这也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的实惠,我真诚地感谢这些研究者和作者的劳绩。如果说这本书还有可读之处,那么至少有一半应归功于他们,我只不过是在同行们的基础上再垒一块砖而已。
《巴金全传》出版两年后,巴金与世长辞。但是读者却一代一代地在读着关注着巴金老人留存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兴趣和重视都说明这份财富将继续给人以思想艺术文化的营养。《巴金全传》也因此得以重印多次,香港出版了繁体字本,香港的《文汇报》连续选载了三个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连续广播了八十多天。读者的热情对我当然是最大的鼓励和鞭策。现在又因新版重出的机会,作了一次较大的修订补充,使许多重要问题和史实叙述更准确、丰富、充分,增加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同时校正了一些错讹,力求在内容和文字上的完善,以报答读者的厚爱。
在本书的写作和收集资料过程中,我曾经得到沈从文、李健吾、柯灵、艾芜、田涛、汝龙、吴朗西、李彩臣、魏绍昌、李存光、陆谷苇、李辉、牧惠、舒乙、周明、梦晨、刘屏、谢欣、彭新琪、曾景忠、刘锡诚、马昌仪、罗新璋、章洁思……以及没有提及名字的许多朋友的无私的真挚的帮助,使我深深感谢,铭记在心。我更要感谢济生叔、小林、国燥对我长期的不断的热忱的支持和帮助,这已不是语言所能够表述得了的了。我也要感谢李向晨、万同林的鼓励,本书责任编辑包兰英女士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因此,这本书的写作,凝聚着许多动人的友情,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我无法忘怀的。
我还要提到已故的唐达成兄对我的鼓励和友情。在他最后的岁月里,我们之间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和亲密交往,也是推动我写作此书的力量。我还更深深地怀念我妻金缨(颜小珍),长期以来因她的关心和支持,使我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能坚持写成这些小书。但在这次修订时,她已故去,看不到新版的书了,我的哀痛和悲情已非语言所能表述,谨在此再次表示哀思和怀念。另外,书中引文凡没有注明出处的均引自((巴金全集》或《巴金文集》,不一一注明赘说。
巴老于2005年10月逝世以来,研究评论的文字不少,仍像他生前一样褒贬都有,可见了解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哪怕是刚刚离去的也属不易。但是,我相信千言万语都不及事实本身。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作品和生命历史。巴老生前回答采访者提出的许多问题时常常说: 请看我的《随想录》。 我想也正是这个意思。
熟读巴老的书,熟知巴老的生平,再把他放到二十世纪历史的激流中去考察,然后再来回味认识,一定会更接近本来面目。这也是我多年来读巴金的一点心得,借此机会奉献给读者。
陈丹晨
2003年5月完稿于北京
2008年3月修订
2013年8月再次修订
1
梦,是属于世界上神秘而难解的一种现象。人人都会有梦,没有一个梦会是一个样。有梦的人,是幸福的;没有梦的人,是悲哀的。
有人详梦、释梦、说梦,但又有谁能把梦的秘密参透说清!
中外古今的许多诗人作家写过梦,有的写梦的作品成了千古绝唱。可见梦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诗人作家竟是这样重要、这样受到喜爱、这样不可缺少。
也有这样荒诞的时代,人们丧失了做梦的权利,也就丧失了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和情趣。人变成了一具不会思考和幻想的皮囊,连梦都不会做了。
巴金爱做梦。他说, 有梦的人是幸福的 。他赞成人们制造梦,用梦来安慰自己,却不要用梦来欺骗自己。
巴金多梦。他说,他从四岁起就做梦,至少做了七十多年的梦。他说这话是在1980年,那时他正七十六岁。他还说他这一生中不曾有过无梦的睡寐。他的梦真多啊……
巴金著作等身,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以梦为题的就有将近二十篇。单是题名叫((梦》的就有一首诗、两篇散文。还有许多题为《我的梦》、《寻梦》、《说梦》、《海的梦》、《南国的梦》、《西班牙的梦))、《长崎的梦》……一连串的梦。
巴金在他的作品中谈到他的梦、描写他的梦,多得几乎俯拾皆是。
巴金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好做梦。十多岁时,他最早写的诗歌中就有一篇题为((梦》的小诗,描绘贫困不幸的人们昏睡不醒。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中主人公杜大心就有过好几次梦幻。杜大心梦见家乡的恋人,梦见革命同志被杀头后的怪诞景象。《家》中的觉慧、鸣凤也都有过梦。觉慧梦见自己与已经投湖的鸣凤在出逃时,被惊涛骇浪所吞噬。《火》中的冯文淑梦见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的战争灾难,使无数百姓和自己在烟火弥漫中奔突。《寒夜》中的汪文宣更是有许多古古怪怪的梦……
巴金为什么要做那么多梦,要写那么多梦?梦,是模糊的,混乱的,隐秘的,荒唐的,甜蜜的,可怕的,但也最真实、最坦率、最强烈……有人说,梦是生理现象;有人说,梦是心理现象,是睡眠中心灵刺激造成的。也有人说梦是人的潜意识活动引起的联想。无论怎么说,巴金的这些梦的的确确表达了他对人类世界强烈的痴狂的美好的渴求、憧憬和希望。有时,是在现实中未能实现,被移置到这梦幻中来表现了;有时,是因为他对生活过于理想化,执着于单纯和善良的企求。而当他看到人世间种种残酷的、暴虐的、不合理的、反人性的……他无法相信,难以接受和容忍,以至觉得这是人类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不应该发生、必须坚决驱除……他想这只能是一个噩梦,一个可怕的噩梦。
于是,他每夜都做梦,有好梦,也有噩梦……
在巴金十六七岁时,当他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书报,他第一次在梦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万人幸福的社会,将和明天的太阳一同升起;他还梦见,在那里他可以爱夜空中照耀的星群,爱春天在桃柳枝上呜叫的小鸟,爱那从树梢洒到草地上面的月光,爱那使水面上现出亮珠的太阳,爱一切的生物,希望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他还梦见为创造这样自由和爱的世界而献身的理想中的英雄。
这爱的梦,社会革命的梦,英雄殉道者的梦,从此成了他一生永远不能除去的记忆,再也不会弃绝的如醉似狂的执拗追求。
有一天,这些梦竟然在他的笔下得到实现、得到倾诉、得到宣泄。在这个文学的梦里,那爱、那革命、那殉道者,是那么自如地有声有色地绚丽多姿地一幕一幕地演映着……他感到满足,也感到悲伤。
兵燹、离乱、漂泊、友谊、爱情……他和普通百姓一起度过了人间苦难。他把他年轻的梦灌注到平凡的世俗的生活中去。因为他身边的那些痛苦无告的小人物更加渴望借助他的笔向世人呼号、控诉,希望人们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些……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