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荷塘漫步的赤子》朱自清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荷塘漫步的赤子》是理想图文藏书·大师新编之一。
人们常常把历史比作长河,而要在一条河上留下足迹,何其艰难。中国古人的崇高理想是 三立 :立功、立德、立言。一立已属不易,更何况三立。仅就立言而论,古往今来,舞文弄墨者何其众多,而能立言传世者何其稀少。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全唐诗远不止两万首,而如今常被人们咏诵的也只有区区300首。大浪淘沙,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金。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日益清楚地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无疑是一块真金。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其名作《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众多中文教材的常选佳作。正如国人说到酒,会联想到曹操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或者李白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样,国人说到莲花(又称荷花),想到的无疑是周敦颐的《爱莲说》或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文人, 立言 有此等成就,可以无憾矣。
就 立功 而言,曹操的文治武功料想是国人公认的。那么,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文人,有什么功可立昵?假如以帝王将相的改朝换代作为 立功 的唯一标准,朱先生恐怕永无 立功 之日了。然而,假如我们从文化的影响力来看,结论就未必如此了。
当年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毅然卖掉祖传的庄园,不顾自身残疾而自费组织一支海军舰队,去为希腊的独立而战,最后壮烈地死在征战中。是什么感召他去实施如此的壮举呢?是古希腊辉煌的文化。拜伦是在为一千多年前的荷马及其《荷马史诗》而战,是在为一千多年前的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及其悲剧而战。无形的文化其实比有形的物质,如金钱、权力等,影响力更加巨大、深远。
法国小说家都德(1840-1897)有短篇小说叫《最后一课》:法国领土被普鲁士侵占后,韩麦尔先生倾注残存的所有心力上好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让惯于逃学的 我 产生了灵魂的震撼。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如此注重那最后一课,为什么 我 会产生灵魂的震撼呢?那是因为:守住了祖国的语言,才不会成为亡国奴。语言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当年以色列复国,首先便是从复活被遗弃一千七百来年的希伯来语开始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珍品,无疑丰富了汉语文学的宝库,为汉语语言铸就了新的优美与尊严。在未来的危急时刻,谁能料定他不会在语言中复活,不会在另一个爱祖国的中国人甚至爱中文的外国人身上复活呢?从这个更广阔、更深远的意义上看,我们没有理由否认朱先生的 立功 。
就 立德 而言,朱先生无疑令人崇敬。1926年 三一八 惨案时,刘和珍、魏士毅等众多爱国学生被段祺瑞军政府枪杀。五天之后,朱自清先生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残暴罪行。他公开把矛头直指段祺瑞本人,写道: 而且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呀! 在那个年代,这无异于自已往枪口上撞!又如,朱先生反对美国在二战后扶持日本的政策,因此他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临终时,他还嘱咐家人不要买美国援助的面粉!他让我们不得不想到品质高洁的东晋诗人陶渊明,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书生!
从 三立 的角度看,朱自清无疑享有并将继续享有崇高的地位。那么,从散文的内容看,朱先生的创作又有什么特点呢?窃以为把朱先生的散文分为三大类来考察,便可对其特色略窥一斑。
我始终相信情怀决定品位。朱先生无疑是一个有赤子情怀的人。看,他在《春》中写道: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没有足够的童心,没有足够的对生活的爱与憧憬,绝对写不出如此灵动、优美的文字。
又如《背影》一文,他写了 父亲 为他买橘子的过程,语言是那么平实,细节却回味悠长。请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文中 父亲 放下橘子分步骤搬运的情景,实在是让人心生酸楚、感动至深。只有情深意笃的赤子才会对父亲的一举一动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体会。
朱自清先生的赤子情怀,表现在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上,如《荷塘月色》、《看花》;表现在对暴政的控诉上,如《执政府大屠杀记》;表现在对外族侵略或歧视的悲愤上,如《北平沦陷那一天》、《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表现在鞭策自己惜时奋进的上进心上,如《匆匆》、《春》,等等。
如果说朱先生的抒情散文,恰好符合 文以抒情 的话,他的人生杂感和随笔则体现了 文以载道 的精神。这些杂文和随笔,既折射了一个学者的渊博,也显示了一个作家的睿智。如在《论不满现状》中,他这样分析改朝换代: 然而汉明两代都是农民打出来的天下,老百姓的力量其实是不可轻视的。不过汉明两代虽然是老百姓自己打出来的,结局却依然是一家一姓稳坐江山;而这家人坐了江山,早就失掉了农民的面目,倒去跟读书人一鼻孔出气。老百姓出了一番力,所得的似乎不多。是打破了现状,可又复原了现状,改变是很少的。至于权臣用篡弑,军阀靠武力,夺了政权,换了朝代,那改变大概是更少了吧。 如此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抒情 与 载道 ,应该说是众所公认的文学的功能。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还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另一个常被忽略的功能,那就是 文以播美 。朱先生显然对文学创造 美 、传播 美 的功能十分清楚和注重。他的《荷塘月色》是公认的顶尖美文。不过,我着重要说的是他传播 美 的那些游记,如旅欧游记。在欧洲的一年里,他游历了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柏林等名城,写了一批赏析西洋艺术与文化的令人难忘的佳作。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学生》杂志上,可见朱先生对 审美教育 何等看重。
在《巴黎》一文中,朱先生不仅介绍了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塔、凡尔赛宫等,而且以浓墨重彩对卢浮宫的艺术品作了独具特色的赏析。对大英博物馆的艺术品也是如此,他是这样刻画古希腊雕塑《运命女神三姊妹》的: 庙的东楣上运命女神三姊妹像,头已经失去了,可是那衣褶如水的轻妙,衣褶下身体的充盈,也从繁复的光影中显现,几乎不相信是石人。 寥寥几十个字,立刻让那古老的希腊雕塑跃然纸上,楚楚动人。这是我所见的对该雕塑的最美的点评,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分 抒情 、 播美 和 载道 三个角度解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旨在增加解说的条理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三者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比如《荷塘月色》,该篇既抒情,又播美,甚至还载道。又如在《柏林》中,朱先生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腓特烈大帝的宫殿旁有一座磨坊,大帝不喜欢风车日夜转动的声音,派人跟磨坊主说要买磨坊。出乎意料,磨坊主硬是不肯卖。大帝恼了,又派人去说:不卖便要拆。磨坊主也恼了,说:他会拆,我会告他。大帝想不到乡下人这么倔强,大加赏识,于是也就听任那风车响了。那风车至今犹在,现在叫做 历史的风车 。朱先生讲这样的故事,显然有多重目的。
综上所述,编一本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比较好的编法是分成 抒情 、 播美 、 载道 三辑,而且我愿意给三辑取这样的标题:一、朱子情怀;二、自在邀游;三、清醒人生。三个标题的第一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是 朱自清 ,一个令我们敬仰的名字!
版权页:
插图: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