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在鲁迅的那个时代》网易博客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网易博客自2006年9月1日正式上线,截至2014年1月已拥有超过1.5亿注册用户,为中国网民提供了最优质的专业博客服务。2011年8月网易推出轻博客LOFTER,为用户提供了快速、漂亮、有趣的全新记录方式,截至2013年3月,已汇集数百万摄影、绘画、设计、写作、动漫、生活等各领域的记录用户,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国内轻博客产品的第一品牌。
挖掘一段被遮蔽或被遗忘的历史细节,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究竟是哪些?
真实的历史,只能由真诚的学者完成!
最有料的近代史读物,从网易博客流行出来的近代史!
曾几何时,历史只是教科书上刻板的注释,是词条和纪年,是考试知识点和必背段落,唯独不见鲜活的人物与趣致的事件。
作为一门功课的历史让人不忍卒读。
进入21世纪,民间兴起了一股读史的热潮,一夜之间,人人都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历史,在历史教材寥寥数言的记载下,是无数我们从未接触过的历史片段,专业的史学家和业余的史学爱好者们.将这些片段拼接成图,我们由此得窥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蛛丝马迹,由果及因,如同阅读一部气势恢弘的推理小说。
回望前尘,我们惊讶地发现以史为鉴是多么深刻的至理名言.时光荏苒,历史的脉络永远清晰可辨,它警醒着我们,也鞭策着我们。
回不去的年代 就是一幅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历史的拼图。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宣告了古代中国走向尽头,现代中国迎来了开端,在短暂的的百年光阴里,中国命运之跌宕,格局之奇诡,登场人物之纷纭,三千年来从未有也。
此段历史无论如何描摹,都始终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事件只要换一视角,清晰处便又告模糊,不解处亦豁然开朗,但这亦是历史引人入胜的所在。
网易博客作为民间记录的载体,幸运地拥有国内最顶尖的史学作者,他们多年来笔耕不倦,孜孜以求,这套丛书的诞生与他们的辛勤劳作息息相关。
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敬意。
是为序。
网易博客
后记网易名博丛书之 前世今生
网易名博丛书即将在东方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本书的前言短小精悍,立意高远,对于此丛书出版之意义已经做了完美介绍,无需我在此再作铺陈。作为丛书的主编之一.我在此简单介绍一下网易名博丛书的 前世今生 。
季我努学社与东方出版社、网易博客频道都有密切合作关系。东方出版社的总编辑许剑秋、副总编辑黎松是季我努学社的顾问,网易博客频道姚文广主管是学社的理事,也是我的好友。季我努学社在网易博客开始的博客——季我努,也是博客频道的著名文化博客之一,短短两年间,博客的点击量超过520万人次。
这套丛书的最初创意来源于黎松副总编。2013年12月,有一次我到东方社拜访,黎松副总编跟我说,著名媒体的文章结集均有良好的社会和市场反响,他希望我联络一下季我努学社会员所在的强势媒体,打造一批优秀的出版物。
我立刻想到了网易博客频道,在博客这样的一种媒体类型中,网易博客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名家云集,影响巨大。季我努学社的博客也开设在网易,作为网易博客的名博主之一,我很熟悉网易博客的精彩内容。我有段时间,简直成为了网易博客控,一天要上 季我努 博客上看几次,看着点击量不断增长,心里感到无比高兴。我深为赞同黎总的想法,觉得此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我将此事立即与文广商议,一拍即合,文广提出的思路是确定主题,然后遴选名家的博文,每位博主一篇博文,汇集成册,结集出版。这样便于汇集全频道之精华,也降低了出版难度。纵观网易博客频道的各个子频道,以 文化·历史 子频道名家阵容最为整齐,很多博主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高造诣的名家,于是我们选定以中国近现代史作为网易名博丛书的开篇。黎总获悉我与文广的编辑思路后,立即在时政编辑室指定了经验丰富的李烨老师作为丛书的责编。由于篇幅的限制,李烨老师拿掉了一些优秀的博文(这批博文也有相当之数量)。虽然未能收入首批名博丛书,但它们将在后续的丛书中与读者见面。
网易博客频道和东方出版社都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对于梳理、传播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一直非常重视。季我努学社的职志是整理出版传播中国近代史料,在这方面,我们将进行密切的合作,争取向广大读者奉献更多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优秀作品。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是网易博客频道、东方出版社、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传播中国近现代史料的共同宗旨。真诚地希望这套中国近现代史名家作品荟萃的网易名博丛书能够有助于读者聆听中国近现代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有助于读者把握近代和现代中国令人心怀激荡的坚强脉动。
季我努学社社长康狄
2014年9月17日于北京水碓子
老舍之死就是一场历史的 罗生门
原来,我在某一段时间里也有点倾向于这说或那说,觉得似乎都有道理。但后来,我慢慢地发现, 老舍之死 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就像我们很难相信那三个打捞尸体的人哪一个说的是真的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把 老舍之死 的结论下在某一说上。因为 老舍之死 是复杂的,是由复杂的因素导致的,他自身性格的因素、文本中文学形象的因素、政治因素等都有。巴金先生在1984年为话剧《老舍之死》剧作写的一篇序中,说过一段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更深一层理解 老舍之死 的很有启迪的话。他说: 关于老舍同志的死,我的看法是他用自杀抗争,不过这抗争指消极抵抗,并不是勇敢的行为,这里没有勇敢的问题,但是当时确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受过士可杀不可辱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有骨气’的表现。……老舍同志可能有幻灭,有痛苦,有疑惑……但他最后的心情是悲壮的。没有结论,那个时候也不会作出什么结论。 从中可见,巴金先生的意思是,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自杀归为勇敢的行为,他特别强调这里没有 勇敢 的问题。他说老舍在抗争的同时,有幻灭,有痛苦,有疑惑,等等,即有很多种因素导致了老舍先生的自杀。
我觉得,如果要做一种对比的话,简单地把它和屈原式挂钩,是有点太过直接了,我倒愿意把 老舍之死 跟王国维之死做个比较。如果从文化类型上来说,二者可能更有可比性。
第一点,二者在自杀方式上可以说都与屈原同例。为什么?投的都是水。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终年50岁;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投水,享年67岁。两者相隔39年。
第二点,两人死得都很平静,是一种理智性的自杀,而非病态的表现。他们死前都很平静,看不出有任何的异动,没有情绪低落、抑郁或流露出一反常态的神情,这些都没有。而且,王国维还留了一封遗书,就是那句: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后面还有几句话,但这几句话是很关键的,人们始终在探讨。什么叫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活了50岁,就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 世变 的世,是世界的世,不是事情的事。那么这个 世变 是什么? 义无再辱 ,这里用的是 再 ,那么前面那个 辱 是什么?由此引发的种种困惑,给研究王国维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老舍先生自杀前,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虽然后来有很多 歌手 在传唱的时候,说在太平湖上漂了很多碎纸片,纸片上写满了字,人们打捞上那些字,发现是毛主席的诗词《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但是,据更多的目击者说,那天湖上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你看,不同的 歌手 所演唱的故事内容不一样。我们该相信哪一个呢?
第三点,对于王国维为什么自杀,看法 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聚讼不已 。较经典的四个版本是 殉清说 、 悲观哀时说 、 罗振玉逼债说 ,还有 殉文化说 。像刚才说老舍之死有三说一样,关于王国维主要有这四说。
第四点,王国维死后,对他的死因有各不相同的说法,对老舍之死同样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并由此作出不同的猜测和推论,两者的共同点是 罗生门 的模式。大家看过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或是黑泽明由此改编成的著名电影《罗生门》吗?它是讲一个男人身负刀伤死在竹林中,为了查明这一案件,讯问了好几个有关人物,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供诉,而每一种供诉则又都不完全可信。那是因为每一个相关人物都莫不想为自己的卑鄙作掩饰,为自己的虚荣作辩护。从这个细节来看王国维之死和 老舍之死 ,是不是都有这种 罗生门 的意味?
第五,从王国维留下的遗书来看,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这个 世变 和 再辱 是不是可以用在老舍先生身上?关于 世变 , 文革 对于老舍来说是不是 世变 ?如果对老舍先生来说, 文革 是 再辱 ,那么在这个 辱 之前有没有 前辱 , 前辱 又是什么?因为在此之前确实发生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老舍先生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他可能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至少看到自己有很多朋友卷进去了,他至少可能也会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或许他给自己划了一个底线,假如说自己碰上这样的运动,要以死抗争,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第六,王国维在民国以后留辫子,这和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依然穿洋装,是不是都暗示着要坚守自己原有的理念?我们知道,民国成立以后王国维留起了小辫子,梳着小辫子的国学大师也成为清华园的一道独特风景。而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是作家当中唯一一个穿西装的,戴礼帽,拄拐棍,洋派十足。两者在这一点上有共同的象征意味吗?这都是留给我们思考的。
另外,关于老舍先生选择投水自杀的方式,和他作品当中描述的一些人物最后是以投水作为自己生命的结局,有内在联系吗?还有,老舍先生在自杀之前,走出自己的院落,跟自己的小孙女说了一句话: 来,跟爷爷说再见。 这跟哪个剧本一样?——《茶馆》。《茶馆》的最后一幕,王掌柜决定要自杀了,他让家人先走。家人往外走的时候,他把小孙女叫住,说: 叫爷爷再看一眼。 儿媳妇又让小孙女 跟爷爷说再见 。这跟老舍先生临死之前是一样的。老舍先生在1957年年初写《茶馆》时设定的这个情节,是为自己在九年之后的自杀前从家里出走做谶语吗?再看《茶馆》的最后一幕,那三个老人,围着桌子向空中撒纸钱,这个情节印象都很深,对吧?由这个情节,是不是就生出了有些 歌手 关于太平湖面上漂浮着纸片的传唱?如果我们相信有的话,这个纸片就和《茶馆》的最后一幕,便是艺术的真实跟历史的真实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了。假如是真的,这可是太绝妙的悲剧了!——老舍在《茶馆》当中,营造了一个艺术的悲剧,他自己真实的生命终局,又用死书写了一个史实的悲剧。
关于老舍之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两个小时怎么可能说尽!关于老舍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要投太平湖,都是可以独立成章的题目。总之,有一点,我想用法国作家加缪的话作为今天演讲的结语。加缪说: 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中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 不管对于老舍,还是对于王国维,自杀都是他们在深思熟虑中默默酝酿的伟大作品。同时,他们也把这个作品的思想意义留给了 无言 的历史,留给了 有声 的后人。历史是 无言 的,我们是 有声 的,但是 无言 的历史无法呈现历史的答案, 有声 的我们就能给历史做定论吗?
最后,我还是带着疑问。所以,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大家对于历史是有了些清晰的了解呢,还是开始陷入了一场噩梦当中。
(2012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