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书影录》孙郁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孙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写作的叛徒》《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百年苦梦》等。
孙郁著的这本《鲁迅书影录》是当记者时留下的痕迹,回到鲁迅博物馆工作时草草编就。现在想来已经好多年了。那时候与朋友们有感于20世纪的出版史,觉得以鲁迅为例,当可梳理点什么。封面、内容、掌故,均有可驻足把玩之处,遂写了诸多不成熟的心得。在经典面前,我们常常会有生命易朽而书难朽的感叹,好书如常青之树,至今亦根深叶茂,这也是鲁迅永在的证明。
这一本书是当记者时留下的痕迹,回到鲁迅博物馆工作时草草编就。现在想来已经好多年了。那时候与朋友们有感于20世纪的出版史,觉得以鲁迅为例,当可梳理点什么。封面、内容、掌故,均有可驻足把玩之处,遂写了诸多不成熟的心得。在经典面前,我们常常会有生命易朽而书难朽的感叹,好书如常青之树,至今亦根深叶茂,这也是鲁迅永在的证明。
以鲁迅著书、译书、编书为线索,看一个人的情怀与时代,所得者非一般的文学之趣,背后牵扯的人与事,情与理,都与国运有关。鲁迅以超人间的人间性,审世态之冷暖,辨阴晴之幻境,点染出国民性的本然。又借得域外之火,驱冷风于绝境,得快意于怀中。不仅拓出辞章新径,也改写了思想脉络。从所留书影里,我们窥见了美的历程,羡佩的是彼时知识界的广远之思,那正是今人缺少的存在。
遥想鲁迅当年的各种著述,为了大众,却丝毫不迁就大众;文字与图案,有古文化的深染,又多现代主义之光;其智性仿佛引导我们的灯塔,至今照着迷津里的寻路者。世人喜爱先生,这也是因由之一。浏览其间的经纬,作家、学者、读者当各有不同的心得。从现代史上看,不能不说是件奇事。
我一直想修改这本小书,以补其中的诸多缺憾。然而俗事缠身,无力抽暇,只能延续这个遗憾。感谢张胜、建新二位小友的盛情,使拙著得以再版,他们为之劳神甚多,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倘读者还对其有点兴趣,大家总算没有白白辛苦。因鲁迅而觅到同路者,在我是人间的一件快事。我们诚然不是思想的拓荒者,但知道拒绝精神的沙漠是多么重要。有鲁迅在,绿色便不会消失,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福气。
孙郁
2017年9月20日
初版后记
记得在五年前,那时我还在报社工作,林浩基先生建议开一个专栏,名曰《百年纪程》。上面介绍鲁迅的书影,以此纪念即将过去的百年。这个创意很好,以鲁迅为线索,点染百年的文化转化,是个特别的视角。我当时与初小玲主持《文艺周刊》工作,编辑之余,每周要为这个栏目写稿,这一写就是一年。其间杂事缠身,亦有求友人帮忙的时候,总算在年底,将这个栏目办下来了。
不久后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所写的短文汇成一册,但一拖再拖,今天总算要问世了。校稿的时候,才发现那时写作的仓促,新闻体的文字,有时不免空泛,离所谓学问之道远矣。但想一想在紧张的日子里,无意间写成了一本小册子,也自恋地宽慰了半天,似乎过往的生活,还做了一点小事。这些对我而言,好像也是空虚的填补。在这个时代,能抽出时间,与鲁迅对视,心里总是快慰些的。
鲁迅一生与书相伴,可写的故事很多。他的藏书,算起来有一万四千余册,内容是深广驳杂的。他自己编书、写书、藏书,对其有特别的感觉,什么是恶书、劣书、精善佳美之书,心中有一个尺度。先生那个时代,正值古今转变之际,他在古文与白话、洋文和方块字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看他一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有时就让人感慨不已。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说,从西洋小说到现代版画,他差不多做的是现代中国开启性的工作。近来一些人,每每诋毁先生,以为他学问浅薄,创作亦不足观。但如果看到先生一生的劳作,用力甚勤的翻译与古籍整理,不知有何感想。在我而言,我们这个时代,已不复有这样一个丰富的存在了。
旧书里鬼气与毒气的东西多,那是深读过古文的人所能感到的。鲁迅厌恶这些,虽然他的藏书中以古籍为多,古人性灵与放荡的自由感在书中甚少,唯野史与笔记之中略见精魂,加之诗词戏剧的一些怨世之文,聊可一阅,其余的正史、经书、时文,不过滥调。鲁迅自写书那天起,就在走一条别样的路。一切都别于旧书,或哲人语录,或写实小说,其中亦有美术、理论、文艺史料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现代的、新颖的,与旧式著作不同。鲁迅一生之中,生活单调,写其日常起居,殊乏情节,亦无浪漫故事。但你看他所编的图书,何等耀眼多致。每本书的背后,都印有心性的波澜。那是中外艺术精灵的会聚,响着华夏从未有过的声音。我在先生的版本书库里,见到泛了黄色的初版本,不禁为之一动,好像先生的血液储藏其中,每每翻阅,都可感到汩汩流动的波响。那是一个不安的、翻卷着热忱的、令人神往的精神之海。时下被某些人奉若神明的几位学人、作家,倘与之对比,读者白可见出高下的。
我常常想,鲁迅的每一本书,都没有重复的,连相似的文章也没有过。他的每一次劳作,都是一座山岭,每一座山岭之问,无相似的存在。周作人、胡适这样产量高的人,均做不到此点。鲁迅的高度与深度,远远超于同代之人。他不仅创造了文本的奇迹,也书写了出版史的奇迹。我读邹韬奋、阿英、巴金、赵家璧这些出版家的文章,有时就感到鲁迅对同代人的辐射。真的,仅就出版的策略、胆识与视野而言,谁能与之并驾齐驱呢?
我在近些年间,常常听到一个观点,中国文化几近沙漠,乃传统丧失的结果,这丧失的原因,鲁迅是要负责任的。这个话题复杂,我不想与人争辩;但要说的是,鲁迅是毁坏了一个旧世界,同时又构建了属于现代人的新的世界,在大量的译著、杂感间,能不看出个性的创见的火光?我们何尝真正读懂了先生,且接近了他的灵魂?在他那里,一切都是冲荡的,富有人性的美和思想的暧意。他构建了自己的哲学,那一切不属于古人的余晖,而属于我们个人自己。先生在古老与现代的风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后人远离传统,倘是真的与君君臣臣之类隔绝,那不妨说恰是先生的渴望。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致,高楼越来越现代了,人的个性却越来越少了。如果这是一个沙漠的话,那么与绿洲的鲁迅是无缘的。他一生要跨越的,正是这类的荒原。要懂得先生,大约要看到此点的。
书要出版了,照例要感谢几位友人,报社的陈戎和鲁博的肖振鸣、思源、冯英等等。他们或是文字的润色者,或是图片的搜集者,也可以说,是我们共同完成了它。至于书中的内容,倘有差错,那自然要由我来负责了。
孙郁
2004年5月14日
坟
鲁迅早期的书名,调子肃杀,意绪哀愁。《坟》的意象,便有几分怅惘之色。这是先生1907年至1925年间的古文和白话文的合集,1927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封面的文字,由鲁迅设计,图案亦为陶元庆所作。初版为毛边本,20厘米×14.5厘米。鲁迅在成书之前,曾致信陶元庆云:
《坟》这是我的杂文集,从最初的文言到今年的,现已付印。可否给我作一个书面?我的意思是只要和 坟 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
陶氏不久将图案画出,以成现在的样子。虽未合鲁迅本意,但清冷孤寂之景,跃然纸上,似鲁迅精神的写意,给人以丝丝寒意和无量的悲哀。
《坟》的初版,流传不多,已成珍本。装帧上的古朴,很让人流连。陶氏作画,去繁就简,枝蔓甚少,而神韵悠然。鲁迅说其作品 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正道出陶氏创作的灵魂所在。 若要了解鲁迅早期思想,不可不读这本《坟》。全书收文言文4篇,论文19篇。有留学日本时之旧作,亦多 五四 前后的独白。文言文部分精神晦涩,多尼采式的愤世之音,字句古奥,佶屈聱牙。而白话部分,则苍凉浑厚,境界高远。讽古喻今之处俯拾皆是,感时伤世之文幽思深广。书的后记说:
但我并无喷泉一般的思想,伟大华美的文章,既没有主义要宣传,也不想发起一种什么运动。不过我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所以几年以来,有人希望我动动笔的,只要意见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够支撑.就总要勉力写几句东西,给来者一些极微末的欢喜。
至于书名为何取作《坟》,鲁迅说:我有时却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集杂文而名之曰《坟》,究竟还是一种取巧的掩饰。刘伶喝得酒气熏天,使人荷锸跟在后面,道:死便埋我。虽然自以为放达,其实是只能骗骗极端老实人的。
《坟》之文章,老到精妙,幽复黯然,读之可一唱三叹,吟咏不绝。有 高山流水 之境,而无 和者盖寡 之陋,这是后人服膺仰慕先生的缘故吧。
智者之思
鲁迅生前出版的书,大多很薄,而装帧的讲究、精美,是可称道的。这本《朝花夕拾》,文仅10篇,与今日作家的贪大之著比,不足论矣。但能篇篇生辉、均为珍品的,尚未有及鲁迅者。故后人每阅《朝花夕拾》,叹笔韵之美,构想之奇,未有不三致意焉。
《朝花夕拾》,初拟名《旧事重提》,系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1928年9月由北平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 未名新集 之一。陶元庆装帧、题字,系毛边本,20.2厘米×14.5厘米。此书封面,图案精巧,神灵飞动,悠悠然有宋词之风;又仿佛大观园里的晚秋写意,清瘦深冷之中,意绪飞扬。陶氏作画,色彩平淡,线条简洁,常有出格破规之笔。但情思暗转,神闲意定,超尘拔俗之韵,为同代艺林之翘楚。
古人忆旧的作品,多自怜自爱之调。《朝花夕拾》虽不乏叙往思故的妙处,却无顾影伤神的情感。作品多取于早期记忆,或野趣、乡俗的回望,或抨击礼教的不平之音。写 百草园 与 三味书屋 时,性情多致;谈父亲之死与范爱农的溺水,则哀婉孤寂,能独创一体,有哲人之思。本书篇篇诱人,文字明暗相间,如黑夜之闪电,有肃杀神奥之美,系鲁迅著作中的奇葩。
《朝花夕拾》的小引,写得很好: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写美的存在系人间的幻象,但这幻象又给人以回味与感怀,为枯寂的生活点缀一些快慰,这便是人生的真相吧。鲁迅深味于此,以凝重的目光叹流年碎影,空幻之中有大悲大爱,确是天地之间的真性情。《朝花夕拾》不唯是天然性灵的闪烁,亦人生奥义的咀嚼与内省。八九十年过去,读之仍无隔世之感,此正先生的魅力所在。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