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站在大漠看你》张春燕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春燕简介:兰州军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纪实文学等十部,曾在北京召开 张春燕作品研讨会 。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并被多种选刊转载、收录,还有作品被介绍到国外。
《远去的不仅仅是岁月》、《不带灵魂的邂逅》、《枪口上的告别》、《神仙在湾》、《昆仑炊烟起》、《多玛兵站》、《生命在路上》、《面条管》、《月光之上》、《没有飞鸟的戈壁》、《惊艳你我的季节》、《云端见彩虹》、《女兵站哨》……张春燕编写的《站在大漠看你》以边地军人的心灵情怀为主旨,关注军人的内心世界,挖掘情感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尊崇生命的意识和本质。
鲁院何以成为 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 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 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 鲁院 ,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 80后 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 艺术人生 栏目拍摄 鲁七 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 传承、创造、担当、超越 ,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 恰同学芳华 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 黄埔二期 。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庐山不是为纯粹的山水而生。
尽管夜很深,但我目视的前方还是能分辨清楚,那是一座齐目高的山,林木茂盛葱翠,光芒闪烁其中,溢彩绚丽,不像路灯,像居家的灯火,如此招摇的亮艳,只能想到别墅及其相关的内容。猜测纷涌而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奢华到人生只有欢笑,还是富贵到呼风又能唤雨?人世间的伤痛、忧愁和冷暖,难道自觉与他们诀别?
隔着时空,怀有这么多的好奇,去猜测、探究别人的生活,这与自己有何关联?人世间千丝万缕的那一点痛和那一些愁思,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与你不期而至,淡然安静又寂寞妖娆。
庐山的白天有些喧嚣,置身苍翠之中,红顶之下的别墅,无论是白墙或灰砖,都彰显着高不可攀的品质,随便看到一幢,曾经居住过主人显赫的身世与风云时事,都让你仰慕惊叹。
庐山的黑夜让人喜欢的忘记了心跳。寂静中漫山傲世的别墅,以近百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争奇斗艳,丰腴着现实更丰腴着记忆,恍若你的前世就是某一栋房屋里的灯光,你的目光里总有一些别样的东西在闪烁。庐山的夜,流动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惑。
1926年12月4日,39岁的蒋介石带着20岁的陈洁如第一次来到庐山。牯岭,以欧式山林城市的万种风情,给踌躇满志的蒋介石留下深刻影响。他们两人都穿着白色对襟布衫,相对着朝向镜头,在庐山留下一张合影。镜头里的蒋介石表情冷静刻板,未来的变数仿佛潜伏其中。年轻的小陈不谙政治,庐山的灵秀风光带给她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年轻的小陈不解丈夫,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还在谋取更大的独裁统治。年轻的小陈更是难以预料,一年后自己的丈夫又当了别人的新郎。
只闻新人笑,旧人在哪里泣?
庐山唯一一座有名字的别墅叫 美庐 ,是蒋介石1948年亲笔题写给爱妻宋美龄的,与宋美龄的婚姻增添了蒋介石的人生光彩。据说蒋介石寓意 美庐 三层意思:
美丽的庐山。美丽的房子。美丽的宋美龄。
这幢坐落在河东路180号的山地别墅,是英国入西依勋爵以欧美风格建于1903年,房子以及它的主人始料不及,30年后它典雅的风貌,博得了宋美龄的欢颜,母亲作为陪嫁买下送给了女儿。平凡的180号华丽转身,成为中华民国政府 夏都 的权力中心。
风姿绰约的宋美龄迷醉了蒋介石,他曾给她的情书中这样写着: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之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爱情童话,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厮守一辈子,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因政治联姻走在一起并相伴终生,影响旧中国三四十年代命运的这对风云夫妇,自1933年至1948年先后在此居住。期间,蒋介石修建了他的 三大建筑 形象工程: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社,庐山大礼堂。最具历史意义的是1936年元旦,被英国人经营了40余年的牯岭,蒋介石代表民国政府收回了租借地主权。从此,庐山成为合法 夏都 ,为世人瞩目。
美庐,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许多大事,都在此动议或决定。在这里蒋介石导演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武装壮大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策划了宁、汉合作与桂系谋和,宣布了 攘外必先安内 的基本国策。
如果感情真有忠贞不渝,不掺杂任何色彩,现在的美庐或许会叫如庐?其实,叫什么只是个名称而已,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关键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因此而被改变了的命运,生命的航道一旦偏离,幸福与悲凉也就是一步之遥,却遥不可及——不是认命,是认输,无力回天的输。
女人输给爱情。男人输给谋略。
女人拥有爱情就拥有了世界。男人张弛谋略就会赢得世界。
庐山常盛是因其有卓越豁达的胸怀、深邃广博的心灵、高贵清雅的身姿、明媚知性的笑容,更因受宠于丰厚的文化与锋锐的政治。
庐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历代名人墨客都留下诗词歌赋和佳话传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 白居易的诗句散发着桃花的芳香与娇艳,诉说了对庐山的眷恋和爱慕。
山西人慧远在公元前381年登上庐山后,摸着光亮的脑袋,发出会心的微笑, 净土宗 由此诞生。慧远融合儒道学说,容纳各种派宗共同发展,他在东林寺一住36年,直到去世。据说这36年中,他 迹不入俗,影不出山 ,以东林寺为中心,开展佛教活动,推动庐山从纯粹的风景名山转型为各派交融的中国古代隐逸中心。 大道绝言,一默如雷 。这位倡导民主的老人家,留给庐山一笔丰厚的财富。由此,庐山在大跨度的人类进程中汇集中西文化,云集六大教派: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各自的教徒朝拜各自的神,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庐山都能找到释解灵魂的心中天堂。
其实,最早看出庐山是人间天堂的是英国人李德立。
李德立来庐山之前,庐山山巅是一片荒芜之地。据李德立《庐山开辟记》记载,1886年的庐山是豺虎野猪出没的地方。那时的牯岭镇,不过是庐山上一片较为平坦的荒地,僧、道、尼还有几个烧炭工,常住人口不到百人。
1886年的冬天,庐山天寒地冻,人迹罕至。22岁的传教士李德立带着一本世界地图、一本同行编写的《来华指南》,只身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没人知道,这个身披传教衣,怀揣发财梦的年轻洋人,此行的目的理想大于天——竞要在中国的庐山建造一个避暑胜地。
九江被迫成为对外开放口岸,是在1860年。当时,西方的冒险家纷至沓来,在中国的土地上狠狠地实现着淘金梦想。长江岸边的城市,给了洋人丰饶的资源,也给了洋人酷暑难耐、瘟疫横行的夏季,去哪里避暑是他们无法选择的迷茫。P2-4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站在大漠看你》张春燕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