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阅读鲁迅》田刚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田刚1962年9月生于河南偃师县。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专业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专长于鲁迅研究、延安文艺研究及20世纪文学思潮等。
著有《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鲁迅研究》《鲁迅与延安文艺思潮》等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坛崛起的一位巨人,他以深刻的思想执着的精神,树立起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帜,他的《呐喊》、《彷徨》和诸多杂文,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他一生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但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是巍峨的高山,是浩瀚的大海。他的人格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无比丰富的宝库,是我们后人吸取不尽的精神源泉。
他,就是文学之魂——鲁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田刚的这本《阅读鲁迅》,一起走进鲁迅的生活。
一部传记就是一部灵魂史,它记录了传主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在
我国几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伟大人物,他们推
动着历史向前发展。特别是那些名垂史册的文学家,他们的文字演化为民
族的珍贵财富,而他们的生命体验、思想情怀和人格魅力。总能让我们深
受感染,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和无尽思索。
我们提倡青少年读文学家传记,是因为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更好
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 知人论世 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中
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
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与古人
为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历程以及时代背
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比较客观地把握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深刻意蕴。这种鉴赏作品的观念对后代
的文学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
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意思是说,不知道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可以妄加评
论古人的文章;不知道古人身处的环境,也不可以仓促地评论古人的文章
。知人论世,就是指我们阅读作品,需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
环境,了解作家在经历重大事件时所联系密切的人物,了解作家的思想性
格、心路历程。
比如,我们欣赏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全词最后一
句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仅仅阅读词作,是
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的。也许苏轼比较达观,善于自我宽慰;也许苏
轼愤懑消沉,只好寄情山水。。如果我们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苏轼
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话所蕴涵的人生感喟。《念
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当时
作者47岁,自觉青春已逝功名未就,于是就借三国英雄周瑜的年少得意和
丰功伟绩来感叹自身的失意,抒写了胸中的怨愤。所以词作最后一句,诗
人以酒祭奠江月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
愤感慨和精神苦闷的诗意表达。但同时在自慰自解中,也激荡着一腔追慕
豪杰、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读优秀的文学家传记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学习写作。学习传记作者
文真事核 的研究精神,学习传记作者 不虚美,不隐恶 的写作态度,
学习传记作者选材剪裁的文法结构,学习传记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生动技
法,学习传记作者议论记事 寓褒贬于记述之中 的独特功夫。
潜心读一部好的文学家传记就如同与文学家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和思想
交锋。优秀的文学家传记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意义和教育价值,处于
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应该读一读文学家传记。阅读文学家传
记,我们可以回溯他们的生命历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在与
文学家的真情对话中体味人生真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从而引导我们
对人生、对历史做出更广阔更深刻的思考。
从阅读规律上看,青少年对于小说等虚构类文学的兴趣会比较浓厚,
随着成长,阅读兴趣将转向传记等非虚构作品,在青少年的精神断奶期,
恰恰需要传记作品的那种直面苦难的精神和闪烁哲理的思辨。从这个角度
来说,传记作品是青少年的精神钙片,能够阅读传记、喜欢阅读传记可以
视做青少年思想成长趋于成熟的标志。
我们这套 走进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 丛书,倾注了一大批著名教
授专家的心血。每一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当前学术论坛的领军人物。他们
能俯下身子给我们青少年写书,实在是青少年之幸、国家之幸。
布鲁克说: 能与现代人同行是好的,若能与过去有智慧的伟人同行
也是有益的,这能使我们不受短暂生命的影响,只看生命中失意、绝望的
地方。使我们走在人生路径上,有前例可循,也使我们不断地学习谦卑,
不断得到启发。 希望青少年读者珍惜大学者的馈赠,能够自主阅读、喜
爱阅读、真诚阅读、智慧阅读,发掘伟大文学家以及传记作者留给我们的
无限宝藏。
编者
2011年6月
2.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1888年,鲁迅7岁,到了上学的年龄。给他开蒙的是叔祖父周兆蓝,鲁
迅就是在他家里看到绘图本的《山海经》的。周兆蓝是个秀才,在《阿长
与(山海经)》中,鲁迅写道:
他是一个胖胖,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
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
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 小友 。在我们聚
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贴诗,自然也是有的
;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
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鲁迅在书塾里读的第一本书是《鉴略》。上课的时候,桌上除了这一
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书。那时的鲁迅只对图画有兴趣
,下学后,就把家里的书翻来翻去,只找图画看。祖父周福清虽然是翰林
院庶吉士,却不反对孩子读课本外的书。因此,少年时代的鲁迅,可以在
家里读《西游记》、《水浒传》这些小说,还可以冠冕堂皇地看《文昌帝
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等书。
对于读书,鲁迅一直都很认真,他曾经读过的《花镜》一直保存到现
在,上面还有鲁迅做的批注。如《花镜》上说映山红 须以本山土壅始活
。鲁迅在批注里说,这种花 性喜燥,不宜多浇,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
。想来,这是鲁迅自己种植的经验了。
鲁迅还得到一位长辈送给他的书——《二十四孝图》。刚开始的时候
,鲁迅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有很多的图画,还画有鬼的形象。但是高
兴之后,就是失望了。在后来写的《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写道:
我请人讲完了这书上的24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
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对于书上的故事也充满了
怀疑,如看到 王祥卧冰 和 郭巨埋儿 的故事就很觉得没有这样巧合
的事。并且想,假如父亲也要学郭巨,那么埋的岂不正是我吗?对于这些
,鲁迅觉得很可怕,很厌恶。
除了讨厌《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书,还让鲁迅感到不快的就是背书了
。大约是鲁迅刚上学的时候吧,鲁迅的小姑母来接他们去东关看五猖会,
那是全县里最盛的会,鲁迅兴奋极了。东关离县城大约六十多里水路,大
家很早就起来了。前一天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也已经停在外面了
,那些吃的、坐的也都搬到船上了。这时候,父亲忽然出现在身后,慢慢
地说: 去拿你的书来。 这 书 就是《鉴略》,父亲教他一句一句地
读下去,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然后让他背熟,背熟了才能去看五猖会。母
亲、小姑、长妈妈都静静地等着,直到鲁迅背会。虽然可以去看五猖会了
,却没有了先前的高兴和激动。
周家老屋的后面,有一个百草园。园子里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
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鸣蝉、黄蜂、云雀、蟋蟀、斑蝥……可以寻找茯苓
、覆盆子、木莲、何首乌等。冬天,家里的帮工章福庆教鲁迅在园子里捕
鸟,他的儿子闰水便是《故乡》里 闰土 的原型。那个小小的百草园是
鲁迅童年的乐园。
鲁迅还经常随母亲一起到外婆家去。外婆家在安桥头,离曹娥江不远
。鲁迅和村子里的孩子们一起去划船、钓鱼、看社戏、摘罗汉豆。
12岁的时候,鲁迅去三味书屋上学了。三味书屋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
塾,塾师寿镜吾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这里,鲁迅几乎读完了十
三经。 读书以外,鲁迅最喜欢的是把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最
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鲁迅还用自己攒下的钱,
买了《芥子园画传》、《毛诗品物图考》等画册,还有《酉阳杂俎》、《
容斋随笔》等笔记杂说。买不起的就自己抄,《茶经》、《五木经》他都
抄过。
1893年,鲁迅13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2月16日,正是除夕
,鲁迅的曾祖母去世,祖父周福清告假回家。秋天,浙江举行乡试,主考
官殷如璋和周福清是同科进士,有 同年 之谊。亲友中有去应试的,就
凑了钱,托周福清送给主考。周福清便带了钱去苏州等候主考。待二人见
面后,周福清派一跟班给殷如璋送去一封信。恰逢主考与副主考在一起聊
天,殷如璋收到信后,就搁在一边。但跟班却急得叫喊起来,说信里有银
票,为什么不给回条。殷如璋只得当即将此事移交苏州府。周福清知道不
能躲藏,便投案自首。大约是1894年初,被判 斩监候 ,待秋后处决。
虽然没有 斩立决 ,但每年的秋天都有处决的可能。周福清在杭州的监
狱里关了8年,需要每年去各处打点,家境也就逐渐败落下来。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