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大河之悟》刘元举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大河之悟》刘元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刘元举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职称:编审一级作家。

他的跨领域写作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他是最初走向西部写出独特生命体验的散文集《西部生命》,被称作 生命色彩独具的作家 ;

他是第1个出版钢琴作品,第1个为郎朗写传记的作家,天才郎朗因他的作品而家喻户晓;

他被称作 中国钢琴写作第1人 ,中国的钢琴热因他的推动而波澜壮阔;

他是第1个深入建筑界并以80多万字的建筑美文与专著备受建筑师尊重的作家;

他被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称为 四跨居士 ------ 跨地域,跨行业,跨文体,跨时代。

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西部生命》《天才郎朗》《用镜头亲吻西藏》《城市.大演奏厅》等22部,600余万字。数十次获省(部)级以上作品奖。多篇(部)作品被多种选刊、报纸及年度选本选入(包括教科书)。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编辑推荐】

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作,要给自己写出一部枕头,留待自己最后心满意足地枕。

刘元举的这本《大河之悟》散文集分为四辑,收入了《地上的名牌与天上的经典》《对狼弹琴》《在柏杨家吃饭》《东北大白菜》《给麻雀留一桌盛宴》《毁容:现代人的失控》《消费需要激情》《神经质的公交车》《在北京待着》等散文。

【名人的书评】

【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大河之悟的书摘】

鲁院何以成为 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 ?

(代序)

白描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 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 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 鲁院 ,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 80后 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 艺术人生 栏目拍摄 鲁七 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 传承、创造、担当、超越 ,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 恰同学芳华 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 黄埔二期 。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买,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风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已未月戊寅日子时

地上的名牌与天上的经典

当你置身梵蒂冈的西斯汀小教堂中,仰望头顶上的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创世纪》时,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人的意识是不一样的,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一个虔诚的教徒与平常人对于教堂的感受或对于宗教题材的绘画的感觉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得承认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再像米开朗基罗那般生活。米开朗基罗沉人宗教情怀肯定比我们常人更深更痛,因而,他对于痛苦的敏感度就比别人要高得多。他挣了那么多的钱,都被他的亲戚索去了,他的兄弟,他的侄辈。他终生未娶,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习惯于艰苦生活,他几乎不大花钱的,但是,他的钱还是大把地得来。

就在我书写这篇文章时,央视十频道的《人物》栏目播放米开朗基罗。讲述了一对现代男女画家是如何按照当年米开朗基罗那样,去搭脚手架,如何去仰着脑袋绘制拱顶。他们仅仅画TZ天,就累得头颈僵硬,再也无法绘制下去了。他们覆盖的拱顶也不过几十米,而米开朗基罗却是这样画了好几年,覆盖的面积是五百多平方米。

由于长时间望着拱顶作画,米开朗基罗的眼睛累坏了。好长一段时间,他看一封信或任何一件东西都不能正常视角,得将东西举到头顶上方看半天,才能看清楚。他曾自嘲道: 艰难困苦使我得了甲状腺肿,像是水把伦巴第的猫灌了个够儿……我的肚子尖伸向下巴,我的胡子冲向天,我的脑袋枕着背,我的胸好似一只鹰;画笔的颜色滴在我脸上,画成了一幅图案。……我的皮肉前面长而后面短,宛如一张叙利亚的弓。我的智力与我的身躯一样怪诞。

米开朗基罗是佛罗伦萨的福分,同时也是罗马的福分。他一生几乎都在为这两个城市制作。他在哪个城市呆得长久,就为哪个城市留下更具魅力的艺术。当然,他不是服从城市,而是服从权贵。罗马的教皇更胜于梅迪奇公爵的威望。因此,当他已经为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完成举世轰动的拱顶画之后,又不得不为新的教皇克莱门特服务,听命于他,在圣坛所在的那面主墙上,绘制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1534年,克莱门特下世,保罗三世当选教皇。他很快就召见米开朗基罗,以夸奖的方式,希望他留在他的身边,为他服务。新的教皇允许他继续完成克莱门特吩咐的大型壁画工程。这一煌煌巨作,从开工到公之于世,他整整花TA年的工夫。

其间,教皇保罗去观看时,随行的人中有叫做比亚焦。达。切塞纳的人,他以彬彬有礼,举止端庄而深得教皇器重。但是,他一看到完成四分之三的壁画时,暗暗抽了口冷气。于是,教皇转身问他对这幅巨大壁画的看法。他认为在如此高贵的地方,作为教皇的礼拜堂墙壁画上这些裸体的东西,一丝不挂,简直是奇耻大辱,不能容忍。这要是画在澡堂子或酒吧里还差不多。教皇闻后无语,米开朗基罗气坏了。等比亚焦一走开,他就按着刚才的样子为他画了一幅像,放在壁画作品中,就是弥诺斯,这个弥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王,画面中这个人很恶,全裸着丑陋的肌肉,被一条大蛇缠紧,尤其是他的大腿或阳具,被蛇包裹绑住,在地狱的一大堆魔鬼中挣扎:奇怪的是,后来这位被剥去外衣被丑化的 绅士 看到这幅画,居然没有愤怒,更没有提出抗议让其毁坏此画。于是,他就以此种形象得以传世。

P2-3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大河之悟》刘元举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