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文言读本》吕叔湘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这书是《开明文言读本》的改编本。《开明文言读本》成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由朱自清、叶圣陶和吕叔湘三位先生合编。《开明文言读本》是当年开明书店汇集一些名家编印的系列国文教材中的一种,原计划出六册,实际只出了三册。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删去《开明文言读本》中若干篇课文,将原来的三册合并成一册,即为《文言读本》。
序言
这本《文言读本》是《开明文言读本》的改编本。《开明文言读本》出版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因为现在还缺少性质相同的书可以用来代替,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把它改编重印。所说改编,主要是删去若干篇课文,把原来的三册合并成一册。原先有一篇 编辑例言 说明编辑的宗旨和方针,节引如下:
我们编辑这套读本,有两点基本认识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第一,我们认为,作为一般人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文言已经逐渐让位给语体,而且这个转变不久即将完成。因此.现代的青年若是还有学习文言的需要,那就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写作文言的能力决不会再是一般人所必须具备的了。
第二,我们认为,在名副其实的文言跟现代口语之间已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学习文言的时候应该多少采取一点学习外国语的态度和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
这两点决定了我们的选材和编制。我们把纯文艺作品的百分比减低,大部分选文都是广义的实用文。我们不避 割裂 的嫌疑,要在大部书里摘录许多篇章;我们情愿冒 杂乱 的讥诮,要陈列许多不合古文家义法的作品。我们既不打算提供模范文给读者模仿,而阅读从前的书籍又的确会遇到这各种风格的文字,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办?……
对上面的话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文言作为通用的书面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二,要求学习文言时注意辨别它跟现代语的异同,是为了防止用现代的字义和句法去读古书,误解古书文义,也是为了纠正在语体文中滥用文言词语的不良风气。
《开明文言读本》原来计划编成六册一套,供高中三年教学之用,但是只编了三册,没有完成计划。第一、二册课文的排列按内容深浅,不依时代先后。第三册里选用的课文,除诗歌外,都是宋朝以后的作品,宋朝以前的只选了一篇。
文摘
一 文言的性质
一 一篇文章,是用语体写的还是用文言写的,大致一看就能分别,虽然不是没有在界限上的例子。文言和语体的区别,若是我们要找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说:能用耳朵听得懂的是语体,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
文言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文言就是古代口语的记录,有人说只是一种人为的笔语,是历代文人的集体努力的产物。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是都对都不对,因为 文言 这个名称包括许多不同时代和不同式样的文章。在时间上,从甲骨文字到现在有三千多年;在风格上,有极其典雅奥僻的,也有非常浅近通俗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没有口语作根底的笔语,文言不会完全是人为的东西。可是文言也不大像曾经是某一时代的口语的如实的记录,如现代的剧作家和小说家的若干篇章之为现代口语的如实的记录。
在各式各样的文言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种来称之为 正统文言 ,这就是见之于晚周两汉的哲学家和历史家的著作以及唐宋以来模仿他们的所谓古文家的文章的。这一路的文言在当初大概跟口语相去不太远,还在听得懂的范围之内。可是口语是不断地在变化的,一个人的一生几十年里头也许觉察不出,可是经过三五百年,积小变为大变,这前后两个时代的人说的话就会到了不能互相了解的程度。笔语呢,假如是大体上跟着口语走的,那么也会变得很厉害。可是如果后一代的人竭力模仿前一代的文章,那么也许变得很少,虽然绝对不变是办不到的。正统文言就是这样形成的。
除了正统文言,我们一方面有比它更古奥,更富有方言色彩的甲骨文、金文和《尚书》里的文章,又有比它后起的,更多一番雕琢,离开同时代的口语更远的辞赋、骈文之类。另一方面也有或多或少地容纳口语成分的通俗文言,如一部分书信、官文书、笔记小说、翻译文章之类。唐朝以后又渐渐地有更接近口语的文体出现,如有些诗和词,许多和尚和道学家的语录。到了宋朝的平话小说,那简直就是语体了。元明以来的戏曲,曲文本身是一种文言和语体混杂的很特别的文体,可是说白部分是相当纯粹的语体。这些个语体文章一向不受文学家的重视,只当作一种游戏笔墨,一直到了三十年前的新文学运动起来,才由附庸变为大国,逐渐替代了文言,作为一般应用的文体。
二为什么别的民族很少有类似我们的 文言 的呢?原来文言的形成并非完全,甚至并非主要的由于中国读书人的崇古的心理,而另有一个物质的基础——汉字。假如用的是标音的文字,笔语就不能不跟着口语走。汉字有一个特点,各时代的人可以按各时代的读音去读同一个字。譬如耳朵,古代人管它叫,现代人管它叫爸,倘若就照这个样子写成字,现代的人学习古代的文字是相当困难的。可是当初写成个 耳 字,尽管古代人读,现代人却不妨读吾,让它代表口语里的,那么现代入学习古代的文字就并不太难了。当然,写成 耳朵 ,现代人更容易明白。可是人是有惰性的,多写一个字多一分麻烦(而且当初也许曾经有过这个字究竟该怎么写的问题),一个 耳 字能对付也就算了。 耳 这个字是难易适得其中的例子。一方面有用 目 代表或的例子,古今全无联系,可是另一方面也有 牛 、 马 、 鱼 等等古今完全相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