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子夜》·茅盾·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版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浙江嘉兴桐乡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玄珠等。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曾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等职。茅盾用一支笔细细描绘出旧中国人们的生存状态,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历史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他临终前将25万元稿费捐出设立文学奖,以奖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大鼻子的故事》《白杨礼赞》等。
现代文学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茅盾,精确描绘旧中国人们的生存状态,史诗般再现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
茅盾畅销80多年的长篇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可与《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媲美的杰作。
著名作家叶圣陶、现代文学家瞿秋白、文学评论家吴宓高度赞誉,推荐阅读。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细节描写蕴含深刻寓意。
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版。
这是中国首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现代文学家瞿秋白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之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文学评论家吴宓
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著名作家叶圣陶
《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
后记
右《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因天热,作而复辍者,总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也还是仓促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一九三。年夏秋之交,我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我这 野心 。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现在写成了,自视仍复疏漏。可是我已经疲倦了,而神经衰弱病又有复发之势,我不遑再计工拙,就觋然出版了。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如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这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象那样单纯),以及一九三。年的 新儒林外史 ——我本来都打算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构之内;又如书中已经描写到的几个小结构,本也打算还要发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为今夏的酷热损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马马虎虎割弃了,因而本书就成为现在的样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
我仍得感谢医生诚实,药物有灵,使我今日还能在这里饶舌!
茅盾一九三二年十二月
文摘丁医生放下雪茄,又回到小客厅里去了。张素素悄悄地跑过去,将小客厅的门拉上了,蓦地跳转身来,扑到林佩珊面前,抱住了她的细腰,脸贴着脸,一边乱跳,一边很痛苦地叫道:
佩珊!佩珊!我心里难过极了!想到一个人会死,而且会突然地就死,我真是难过极了!我不肯死!我一定不能死!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要死。
不能!我一定不能死!佩珊,佩珊!
也许你和大家不同,老了还会脱壳;——可是,素,不要那么乱揉,你把我的头发弄成个什么样子!啊,啊,啊!放手!
不要紧,明天再去一次 Beauty Parlour[1]——哦,佩珊,佩珊!如果一定得死,我倒愿意刺激过度而死!
林佩珊惊异地叫了一声,看着张素素的眼睛,这眼睛现在闪着异样兴奋的光芒,和平常时候完全不同。
就是过度刺激!我想,死在过度刺激里,也许最有味,但是我绝对不需要像老太爷今天那样的过度刺激,我需要的是另一种,是狂风暴雨,是火山爆裂,是大地震,是宇宙混沌那样的大刺激,大变动!啊啊,多么奇伟,多么雄壮!
这么叫着,张素素就放开了林佩珊,退后一步,落在一张摇椅里,把手掩住了脸孔。
站在那里听她们谈话的李玉亭和范博文都笑了,似乎料不到张素素有这意外的一转一收。范博文看见林佩珊还是站在那里发怔,就走去拉一下她的手。林佩珊一跳,看清楚了是范博文,就给他一个娇嗔。范博文跷起右手的大拇指,向张素素那边虚指了一指,低声说:
你明白么?她所需要的那种刺激,不是‘灰色的教授’所能给予的!可是,刚才她实在颇有几分诗人的气分[2]。
林佩珊先自微笑,听到最后一句,她忽然冷冷地瞥了范博文一眼,鼻子里轻轻一哼,就懒洋洋地走开了。范博文立刻明白自己的说话有点被误会,赶快抢前一步,拉住了佩珊的肩膀。但是林佩珊十分生气似的挣脱了范博文的手,就跑进了客厅右首后方的一道门,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范博文略一踌躇,也就赶快跟过去,飞开了那道门,就唤 珊妹 。
林佩珊关门的声音将张素素从沉思中惊醒。她抬起头来看,又垂下眼去;放在一张长方形的矮脚琴桌上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首先映入她的眼内。她拿起那套书,翻开来看。是朱丝栏夹贡纸端端正正的楷书。卷后有吴老太爷在 甲子年仲春 写的跋文:
余既镌印文昌帝君《太上感应篇》十万部,广布善缘,又手录全文……
张素素忍不住笑了一声,正想再看下去,忽然脑后有人轻声说:
吴老太爷真可谓有信仰,有主义,终身不渝。
是李玉亭,正靠在张素素坐椅的背后,烟卷儿夹在手指中。张素素侧着头仰脸看了他一眼,便又低头去翻看那《太上感应篇》。过一会儿,她把《感应篇》按在膝头,猛地问道:
玉亭,你看我们这社会到底是怎样的社会?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子夜》·茅盾·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版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