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红苹果例外》韩少功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6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红苹果例外》韩少功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韩少功,湖南长沙人,中国当代杰出作家。曾任海南作协主席、海南文联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寻根文学的实践者,当今时代的思想者、开创者。代表作有《暗示》《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

【编辑推荐】

这本《红苹果例外》是韩少功这些年的中篇小说精选,共六篇。这些作品中有韩少功寻根文化的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有具后现代风格的《暂行条例》《红苹果例外》,有极具悲悯情怀的《报告政府》,也有机趣的新作《赶马的老三》。分为玄幻体、卡通体、寓言体、章回体、常规体。

【名人的书评】

在新时期文学作家中,似乎还没有哪位像韩少功一样,对文学的探索和创新,充满了那样饱满、执著的精神。韩少功不是那种当红一时的先锋派作家,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先锋作家。他具有永不枯竭的创造能力,几乎一篇是一个样式,既不复制自己,更不重复别人。作为国内一线知名作者,他在市场上也很有影响力。

【红苹果例外的书摘】

以谑制虐的抵抗

[台湾版序]

·何致和

第一次看到韩少功的名字,是在一九八八年台北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封面上。我说“看到”而非“注意”,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台湾红透半天边,米兰昆德拉在一夕之间成为倍受崇拜与膜拜的东欧耀眼作家。在这样的热度底下,在书封上名列译者字段的韩少功,虽很认真诚恳地为此书中文译本写了一篇前言,但当时尚在读大学的我还没有能力,无法在昆德拉的光环之下,注意到韩少功这个名字。

当然我也可以大言不惭,甩开心虚,说我早在一九八八那年就知道韩少功是个能写能译的好手,知道他必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但这样一来,就会掩埋掉那段对我来说颇值得怀念的“注意”韩少功经过。

那是一九九七年,台湾首度出版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并且在年底同时被中时《开卷》与联合报《读书人》遴选为十大好书。不过,早在此书获奖前的某个秋夜,我的好友——已故小说家袁哲生,便捧着这本书来到我泡茶的和室。那时他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彩,对我大谈《马桥词典》的好处,而我记得过去他只有在讲到沈从文与汪曾祺时,才会像这样激动忘形,口沫横飞,夸到连脏话都说出来了。他特别翻开《老表》那篇,要我看看韩少功怎么写那个从江西回马桥探亲的人,尤其是他与已改嫁的前妻分别的那一幕:

走那天下着小雨,他走在前面,他原来的婆娘跟在后面,相隔约十来步,大概是送他一程。他们只有一把伞,拿在女人手里,却没有撑开。过一条沟的时候,他拉了女人一把,很快又分隔十来步远,一前一后冒着霏霏雨雾中往前走。

没有撑开的伞,拉了一把又马上分开的动作,短短几句话,看似不声不响,却把男女之间的旧情写得淋漓尽致,张力十足。拜袁哲生之赐,我注意到了韩少功这位作家,自此变成书迷,甚至暗地期许自己也能做到像他一样的能写善译。

韩少功的小说,平心而论,无论是结构笔法、叙事的功力火候、情节的精彩性与思想的深度,都不亚于在台湾火红的莫言、余华与苏童等作家。我甚至敢说,在那些年少时代曾历经“文化大革命”下乡劳动,而后把此段经验化为写作养分的众多大陆作家中,韩少功的作品可能是最细腻与精致的。可惜的是,台湾读者对韩少功的接受度,始终无法与上述那几位小说家相比。韩少功在台湾只出版过《马桥词典》(1997)、《暗示》(2003)与《爸爸爸》(2005)三部作品,可是却换过三间出版社,尝尽每个作家所最不乐意见到的作品漂流滋味。

有评者点出韩少功的小说“不是为读的人而写,而是为懂的人而写”,大有怪其排斥普通读者的意味。这句话固然有三分道理,但若我们翻开韩少功当年写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文版的前言,便可发现他早在创作生涯初期,就已意识到了与文学作品紧紧缠绕的“媚俗”问题。“媚俗是敌手也是我们自己”,“反对媚俗又无法根除媚俗”……媚俗与否的矛盾,看似永远在韩少功的小说里打转,但眼尖的读者大概早已发现,正是这种与媚俗问题正面相迎的态度,才使得韩少功的小说比起他人更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说他排斥普通读者,严格说来只是一种主观评价,在声称其作品不够亲近读者的背后,可能带有对所谓“普通读者”阅读鉴赏力的严重低估。

关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远近,再怎么说也总是见仁见智,脱离不了主观思维。不过这本新出版的韩少功中篇小说选集《红苹果例外》,倒是可让过去对韩少功存有疏离感的读者,有一个很好的重新接近的机会。中篇小说受到长篇与短篇小说左右夹击,似乎是个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文类,但我们可别忘了,有不少杰作都是在这样的篇幅中完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史坦贝克的《人与鼠》、阿城的《棋王》、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台湾,中篇小说的发展并不算蓬勃,可是对岸的大陆却颇为兴盛。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作家,包括莫言、王安忆、贾平凹、苏童、余华……几乎都出过好几本中篇小说集。这种介于长短篇之间,字数不多不少的小说空间,具有不少说故事上的优势与好处。它不像短篇小说那样在简短铺陈后便导入冲突,冲突过后便戛然而止急着收尾。它也没有长篇小说那种繁复结构,不会有太多记不住的人物、好几条叙事线路和层层纠缠的情节。中篇小说就是这样,作者可以好整以暇,不疾不徐,娓娓道出一个简单的复杂故事。在我看来,中篇小说无需负载大河小说的那种严肃使命,因此特别适合用来书写那些属于生活的、微细的、而情节上又有好几个转折的凡人小事。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正是如此。本书共收录韩少功的五个中篇小说(现内地版收录六篇),除了首篇《红苹果例外》,其余皆是他十年之内的作品。在这五个故事中,不见什么高贵的人物,主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小城市里日子混得不怎么如意的低层白领阶层,另一类则是乡下地方不具知识教育水平却怀有奇才奇遇的农民村夫。对于前者,韩少功以第一人称叙事观点潜入他们的身体,透过他们的双眼和思想,贴近观看社会与群体中的各种奇形怪状。对于后者,韩少功则采第三人称的写法,不侵入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只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记录描述那些乡民的生活和言行。

这样的叙事观点选择颇符合韩少功对城市与乡村的态度。他是城市人,每年却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乡下。对他来说,城市和乡村人民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语言的使用上,农民之间的日常对谈,在他听来就像一场脱口秀。譬如说一个人懒,他们不会用“懒”这个字,而会说:“他从不知道家里的锄头、粪桶在哪,成天搬起屁股到处坐。”韩少功特别喜欢农民这神来一笔的“搬起屁股”,觉得这种语法充满味道与迷人的氛围。或许是出于这样的体悟与长期的观察,韩少功小说里的对白特别有味,尤其是以第三人称描写的乡野人物,个个充满了土味与地气,颇值得阅者细细玩味赏读。

韩少功写过不少中篇小说,而编者或作者选择把这五篇作品辑成一册,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以虚构的马桥为原乡固然仍是韩少功写作上绵绵不断的养分来源,城乡村里中那些贩夫走卒之流也还是他小说舞台上的主要聚焦对象,但这五个中篇小说更让人惊艳的,是它们一致呈现出幽默的特质。用幽默形容可能还太含蓄,应该说这几篇作品彻头彻尾充满戏谑的元素,一个接着一个,从小说开场串连到最后,见不到任何冷场之处。

常见人用“谑而不虐”夸赞那些写得好玩,又不至于过份逾矩的作品。但对韩少功的这几篇小说,特别是《山歌天上来》与《赶马的老三》,我倒想说他根本是“以谑制虐”。这里的虐字不做逾矩解,而是凌虐、苛虐。韩少功的故事里都有个受到欺虐的角色,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弱势人物,而欺凌他们的是具有知识、力量与实权的那一方,两者之间的权力地位关系永远无法相提并论。但这些弱势人物自有其抵抗之道,无论遭受何种变故压力,他们那副事不关己、我行我素、永远处于状况之外的模样,虽惹出不少笑料,却也让那些压迫他们的人无可奈何,有时还被反将一军,甚至得对这些朴实到近乎天真的小人物求饶道歉。

这部分的情节韩少功写来特别精彩好看,表面上逞尽戏谑讽刺之能事,但聪明的读者一定知道,真正被戏谑的可不是那些到处闹笑话的乡巴佬,而是那些握有权力,自以为精明又有文化素养的可笑人物。贯穿本书的幽默与戏谑,竟成为这些弱势者与可怜虫抵抗命运与人为凌虐的最佳方式,此为这部中篇小说集之一大可观。

很久以来,我在果品中只愿意吃苹果,上果品店也只买苹果。自从那次见识过剧务部门租来的一些道具,我对很多水果总是疑虑重重。货架上那些五彩纷呈的橘子梨子桃子什么的,在我看来总像是腊制品或者塑料制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只有红苹果可以拿来真吃。铁子为此经常笑话我,说我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这时阿中打来电话,问我愿不愿意明天同他去鹿湖。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红苹果例外》韩少功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