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最美小小说文丛》王彦艳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6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中国最美小小说文丛》王彦艳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彦艳,笔名王童,女,汉,1974年生于河南南阳。发表小小说《同桌的你》,散文《清晨,我的老年在我的隔壁》、《昨日飞花轻似梦》,报告文学《赵铁林:最踏实的人最成事》、《河南大地的妇女》、《杨奇:战斗中的传奇》、《诚信铸“百帮”》等。

【编辑推荐】

数十年来,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小说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小小说作品,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使作品携带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不同诠释,又有对各地区独特民间文化品种的深情描摹,有古朴典雅如琴棋书画,有淳朴天然如民间风物,有玉石瓷器的叮当,有茶寮酒肆的喧嚣,有梨园经久不息的弦音,也有民间艺术渐行渐远的绝唱。

在首辑“最美中国小小说文丛”中,我们精选了六个符号:本草、禅悟、梨园、手艺、文房、侠义。《本草中国》在中草药香气中体味中华民族的健康理念,乃至由此升华的宇宙观,以本草的幽香蕴藉心灵,以本草世界的繁复映衬人性之幽微。《禅悟中国》以灵秀通透的笔触打开禅的超脱意境,以温润亲切的故事,展示禅的彻悟境界,以及禅在古往今来红尘生活中的渗透与阐发。《梨园中国》由一张张表情不一的脸谱展现生活的喜怒哀乐,在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弦乐中体察人生之迤逦,在唱念中道出梨园人物戏里戏外的生活点滴。《手艺中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画中各色人等悉数登场,各种行当的手艺人从街头吆喝着走来,在巷尾展示自己炉火纯青的绝技,选文借手艺人之身世,为行将消失的手艺安魂。《文房中国》墨香四溢,儒雅谦和,此中既有对文人墨客文采风流、高蹈举止的再现,又有对附庸风雅之人险恶诡谲的洞悉。《侠义中国》举侠客义士之行,感侠肝义胆之心,在刀光剑影中书写豪情,在市井坊舍问感佩忠义,是一部各路英豪侠士的列传。

【名人的书评】

在精短阅读已成流行的今天,“*美中国小小说文丛”,既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梳理小小说文体,以风格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样的小小说,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端庄厚重之美,展现小小说灵秀优雅气质,也希望能从一系列具备浓厚中国味道的符号背后,找到属于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美。遴选具备典型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浓厚中国风味的小小说及其他精短叙事文学作品,风格、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中国文化端庄厚重之美。

相关推荐:

*美中国小小说-侠义中国

*美中国小小说-本草中国

*美中国小小说-文房中国

*美中国小小说-梨园中国

*美中国小小说-手艺中国

*美中国小小说-禅悟中国

【中国最美小小说文丛的书摘】

1、文房中国

《红豆相思图》

聂鑫森

这两个人,当然是一男一女,都快六十了,各自失偶已愈三年。他与她虽都供职于潇湘文理学院,却不同系,彼此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兀地由双方儿女一撮合,很快就成了连理。没有起承转合的恋爱过程,只因小字辈既是中学、大学的同窗,又一起出国留学一起“海归”,交谊不错,劝说的理由也很简单:“你们都爱好收藏红豆啊。”结婚的仪式就像走亲戚一样平常,双方的亲人及老友在一起高高兴兴吃个饭,新娘便住进了新郎那个幽静的院子里。

新郎叫庄种蕉,字听雨,名和字是其父起的,典出古诗“旋种芭蕉听雨声”。种蕉是美术系教国画的教授,同时又是闻名遐迩的画家。他酷好画蕉,或作主体,或作背景,下笔狂肆,色墨淋漓。成片的蕉林,单株的芭蕉,或只画一片、几片芭蕉叶,从中可体会出芭蕉春、夏、秋、冬的不同姿仪,故他有枚闲章刻的是“蕉客”二字。

祖传的这个庭院在湘潭城西,与湘江结邻,一院子沉沉碧绿,种的全是芭蕉。没事时,他清瘦的身影在蕉叶间飘动,是一幅极动人的画。

他喜欢收藏红豆,是因为小时候父亲课读唐人王维的《相思》一诗,给他留下太深太美的印象:“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用精致的小锦盒,装盛不同地域所产的红豆,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或利用出差、写生的机会在当地选购,或是友人、学生殷勤赠予。他对赠予者必以芭蕉画作回报,这叫“投桃报李”,皆大欢喜。

新娘叫竺卷帘,字待月,在中文系主讲历代诗词。她年轻时既是美人,又是才女,即便渐入老境,也是风韵犹在。她除出版学术著作多本外,还有自印的只赠友人的旧体诗词《卷帘集》。她对具有古典情调的帘子特别钟情,家中到处悬挂着帘子,窗帘、门帘、堂帘、廊帘,材质或竹或绸或布。她的诗词中,也常常写到帘子:“十二栏杆人寂寂,秋荫都上画帘来”;“帘底翠鬓残烛梦,车前红叶夕阳诗”;“最怜待月湘帘下,两袖松风椅微凉”……

她和前夫都是广州人,是二十年前调到湘地来的。自小父母就给她戴红豆做的手链和项链,于是便有了收藏红豆的癖好。她从不打麻将,但从唐人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的诗句中得到启发,选购小粒四方体羊脂玉,请首饰店的工匠把精选的红豆镶嵌上去,成为她闲时的把玩之物。

“五一”劳动节后,种蕉和卷帘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春”。

这个院子的格局不算小,有十几间青瓦青砖的房子,卧室、藏书室、画室、书房、客厅、餐厅、客房……一应俱全。院子里满是芭蕉,绿意森森。双方儿女都成了家,自有他们的住处,就剩下两个老人与之厮守。

两家的藏书归到了一室。种蕉说:“原先的横额为‘蕉书阁’,我看应改个名,你拟我写,行否?”

卷帘想了想,说:“叫‘书鱼室’如何?啃书之虫古人谓之书鱼,你我便是。”

种蕉击掌叫好。

两人所藏之红豆,专辟一室放置。卷帘说:“我刚拟了一个,这处该你了。”

种蕉在橱架前边走边看,当看到那两颗嵌红豆的羊脂玉骰子时,灵思一动,说:“叫‘玲珑相思馆’如何?取自温庭筠的那两句诗。”

卷帘脸上一热,含笑首肯。

他们结婚合影的放大相片,挂在“书鱼室”正面的墙上。

卧室的墙上呢,挂着两幅字画,一幅是种蕉数年前赠给发妻的,叫《蕉荫品茗图》,画的是一男一女坐蕉旁的几桌边品茶,人物很写实,一看便知是种蕉夫妇;另一幅是卷帘丈夫生前用行书书写卷帘的一首五古:“君问卷帘人,红豆藏几许?相思无尽期,两心共今古。”他们彼此体谅对方的不忘旧情,觉得应该这样做。

种蕉和卷帘都是博导,要工作到六十五岁才能退休。种蕉之前一日三餐都在教工食堂吃,他没想到卷帘是个烹饪高手。早餐的煲粥和点心,晚餐的几道荤、素菜,都做得非常可口。中午呢,两人在教工食堂用餐,由卷帘去点菜,安排得极周到。在家里吃过晚饭后,他们并肩在院中散散步,然后,一个去画室作画,一个去书房看书、撰稿,互不干扰。临近子夜时,准时回到卧室。

他们靠在床头,看着墙上的字画,聊些陈年旧事。

卷帘说:“你们在蕉荫下喝茶,都喝些什么茶呀?”

“我们喜欢喝绿茶,多是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湖南郴州‘狗脑贡’这几种。”

“哦。”

“你先生的行书,写得真不错,他大概很喜欢习黄庭坚的字帖?”

“是啊。他说黄字顾盼生姿,摇曳多韵致,有创新,却又在规矩之中。”

“啊,我们该休息了。”

“行。”

于是他们一人一个被子,安安静静地进入梦乡。

日子过得快无声息,放暑假了。

双方的儿女兴致勃勃给他们办好了旅游手续,让他们随团去浙江一带的风景地游玩、休憩,为期半个月。因为他们带着结婚证,白天寻山访水,夜晚可以在同一个房间休息。洗浴过后,他们相倚在床头聊天,谈诗谈画谈此行的种种细微感受。谈着谈着,种蕉忽然把卷帘揽到怀里,卷帘的头在种蕉胸前轻轻地拱动。

不知是谁的手把开关摁了一下,电灯熄了……

当他们旅游回来刚下火车,正好暮色四合。儿女们在车站口迎接他们,然后在一家大饭店的雅间为他们设宴洗尘,再用小车把他们送到家里。在一片欢笑声中,儿女们立即告辞走了。

种蕉说:“茶也不肯喝,说走就走了。怪!”

卷帘说:“这些小家伙,只怕有事瞒着我们。”

出行前,他们把一大串钥匙交给儿女们保管,现在回来了,钥匙又物归原主。他们一间房一间房地检查,发现几处墙上的装饰变动了位置。“书鱼室”正面墙上,他们的结婚照不见了,移到了餐厅的墙上;卧室墙上种蕉所作的《蕉荫品茗图》,移到了他画室的墙上;前夫赠卷帘的行书轴,则移到了她书房的墙上。

卧室的墙上呢?什么也没有了。

他们相互对视,什么也没有说,孩子们都替他们说了:旧情不忘,各藏自己的心底;新情肇始,应有其一个祥和的空间。

种蕉大声说:“此时,我要去画室画一张大画,红豆树上,结满累累红豆,再添一对绶带鸟,叫《红豆相思图》。”

“不可不配几片蕉叶,你不是自称‘蕉客’吗?”

“再加一钩新月,因为你字‘待月’。”

“种蕉,我要为此图作一首诗,再由你题写上去。”

“然后,挂在我们卧室的墙上。我去作画了,烦你在画案边开炉煮壶茶吧。”

“好。”

......

2、本草中国

独臂先生

杨小凡

药都自然出名医,何况又是华佗的后代。华济生一出诊便闻名百里。到了四十岁上,更是妙手回春。不敢说药到病除,但只要不是死症就没有他治不了的。当时病人及家人们有这样一说:华先生说没治了,死时都是笑着的。这意思很明显,华先生是不会错诊的。他治不了的病,就是命该如此了。华济生从此也更加自信,整个儿一副圣祖华佗再生的架势。这一天,华先生刚开大门,便见一辆载一盲眼老妇人的独轮车停在门前。推车的汉子见华先生出门,跪倒便拜:“请华先生救救俺娘。”华济生先观了一下老妇人铁青的脸色,看了舌苔,把脉片刻后,停了少顷,起身向门外走去。汉子一步跟上:“我娘的病咋了?”“别说了,快回去弄点老人喜欢吃的,别亏了她的嘴,这就算你尽孝了。”说着掏出一把钱递过来。“天底下没有治不好的病,我不信俺娘不行了。”汉子接过来的铜钱又撒了一地。“孩儿啊,推我回吧,华先生说了,我就认了。”老妇人呻吟着。“什么神医!”汉子仍然不服气地嚷道。“这是断肠疔,眼下大肠都烂了,神仙也是治不好的。”华济生劝慰说。“要是有人能治好,我砸你的招牌。”汉子怒目发誓。“别说砸招牌了,你娘能挨过一个月,我砍给你一只胳膊。”说罢,华济生拂袖而去。七七四十九天后,汉子扶着老母直奔华济生的“济世堂”大门:“华先生,还不把这济世堂的招牌砸了!”华济生抬头审视红光满面的老妇人片刻,一句话没说,拎起一把风快的药铲,把左胳膊压在坐凳上,一闭眼举铲而下。“华先生,你不能啊!”一声大叫,药铲被汉子夺下。“男人一口唾沫一个钉,还能让大风卷了舌头。留一条胳膊就够我用的了,砍掉一只我就能记一辈子。”华济生痛苦地坐在凳子上。“华先生,你断我没治了,我还真等着死呢。可自打我吃了爬进碗中的一个活物,病竟慢慢地好了。”瞎老妇人迷惑地说,“我正想找你问个究竟呢。”华济生起身,来回走了足足十趟,忽然拉住老妇人的手:“我差点害了你老人家,生吃醋泡蜇过蜉蝣的公蝎是能治这病的。”送走汉子和老妇人,华济生便摘了“济世堂”金匾。从此,无论干啥就只用右手,左手总是背到身后。据说,后人给华济生塑像的时候,明明两只手都塑在前面,可第二天左手硬是又背到了后边。从此,药都中医只用右手把脉便沿袭下来。

3、侠义中国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民国28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大小楼房全赛站在水里。三层楼房水过腿,两层楼房水齐腰,小平房便都落得“没顶之灾”了。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这班子二十来号人便睡在戏台上。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千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朝着高高的柜台仰头叫道:“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这一句,不单把柜上的伙计吓跑了,也把来典当的主顾吓跑了。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只说:“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说完拨头便走。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把箱等等,早已摆在柜台外边。小杨月楼大喜过望,竟然叫好喊出声来。这样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隔着柜台扔进去就走。多少亦不论,反正多得多。这事又传到李金鏊耳朵里。李金鏊在北大关的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李金鏊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甭说海上的船开不进江来,江里的船晚走两天便给冻得死死的,比抛锚还稳当。这就断了码头上脚夫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您叫我帮忙,又不叫我费劲。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像赵君玉、周信芳、黄玉麟、刘筱衡、王芸芳、刘斌昆、高百岁等等,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外头拿红纸包得四四方方,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小杨月楼叫李金鏊这一席话说得又热又辣,五体流畅。第二天唱《花木兰》,分外地神清气足,嗓门冒光,整场都是满堂彩。

花婆

原非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过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残。三次寡遇,无需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长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由开始的不习惯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习惯,她不会喊叫,只朝敞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便想到了花婆,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又东去。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川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一百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儿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唆了,走吧。”“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直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牙上,只撞破了头。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貌,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摊污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二百块银元。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知道了便深感羞愧,就送还了劫物,自戕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二百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新娘彩彩

......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中国最美小小说文丛》王彦艳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