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溜弯儿》韩少华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韩少华,一九三三年秋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四七年于北京二中就读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毕业后留校任语文教师。在职期间曾先后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旁听和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就读。至六十年代初乃有作品发表,其中,《序曲》被认为是其成名作。新时期以来,创作以
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不仅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生活与北京血肉相连,他们的创作思想与北京休戚相关,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京味文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什么是“京味文学”?有没有“京味文学”,以及它的涵盖范围等等,历来有着争论和歧议。有关这些问题,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北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批以北京为写作背景,熟练准确地运用了北京语言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北京人的生活与思想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它们的共性,也有着风格迥异的鲜明个性。这些作品发表以来,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读者的喜爱,有的甚至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为了使读者系统地了解这样一批作品,我们按不同时代和风格选编了十四位作家的作品。出版“京味文学丛书”还是一个尝试,在同类作家与作品中,还有许多优秀者未能入选,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地丰富这套丛书,尽可能多地收入京味作家的作品。“京味文学丛书”即将出版,我们深切地盼望它能得到读者的喜爱。
红点颏儿坛墙根儿,那可真是个好去处。先别提天坛。北京城,五坛八庙,得以它为尊。就瞧瞧这地坛吧。青泥砖的围墙,起脊出檐、四秩规整不说;单凭那成片的老松老柏,石坊祭坛,不就颇有些个古意儿么?如若一大清早儿,遛到这坛墙子西北角儿里头来,就更有意思了。春秋儿甭提啦,就这夏景天儿。柏树荫儿浓得爽人,即便浑身是汗,一到这儿,也立时落下个七八成儿去。冬景天儿呢,又背风儿,又朝阳儿,打拳、推手、站庄,都不一定非戴手套儿不可。难怪常来这儿“会鸟儿”的那个矬胖老头儿——就是说话又快、又脆、又亮,绰号人称“梆子”的那位,总爱夸这儿是块“宝地”了。要提起这“会鸟儿”来么,敢情那些个退了休、又迷上养鸟儿的老头儿们,还是分帮论伙的呢。比方说这北半城吧:会“百灵”的,常去青年湖;会“红子”的,爱上东直门里头老俄国坟地;要是会“画眉”的呢,奔这地坛根儿来的就多了。可为什么必得分个“楚河汉界”呢?皆因是怕“串音儿”,更怕“脏口”。听说,老辈子人养百灵,只它学上一嗓子“老家贼”——就是如今常说的“麻雀”——口脏了!就仿佛在街面儿上为人处事,张嘴就带脏字儿似的,那品格儿,登时就得矮下一截子去。红子也如是,只一带上“啾啾儿”,也完。怎么处置呢?手头宽裕、心又善的,一提笼子门儿,嘘——放生积德了;手头紧些的呢,就转让给“力巴头”;要是气盛心狠的养主啊,宁可一把掏出那小孽障来,就地摔死,也不让它黄口白舌地给主家丢人现眼。——别小瞧这养鸟儿,自老年间就很讲究个章法呢。要说这“宝地”,古柏碧森森的,鸟语不绝,时不时地还招引些个特殊身份的来客呢。什么美术学院的来画个人物“速写”啦,电影厂的来录个鸟儿叫的“效果”啦,连外宾华侨,要求合个影留个念什么的,老人们也都通达得很,来者不拒。话说回来。要论“会鸟儿”,还是那位“梆子”说得透。只见他把手里那个高庄儿、大甩头黄铜钩、出了号的画眉笼子,往这棵马尾松的横枝上一挂,朝熟人一一点过头,就高声大嗓地聊开了。“都说咱老哥们儿这是‘会鸟儿’来了;其实呢,这该叫‘以鸟儿会友’——是不是,您呐?”说着,见这柏树荫里围着他的七八个老头儿大半都点头微笑,他就索性冲着一位黄白净子、左右眉梢上各探出三两根雪一样寿眉的老者一抱拳:“这位老哥,自打头一回见您,就知道您不光是博学之士,还生就了这福寿之相。可那些年,连个花鸟虫鱼都不准养。就算您寿比南山,每月拿着全工资,可没个解闷儿的玩意儿,这晚年的造化,不也差着成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