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心如皓月》张莉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莉,现年62岁。自幼患重度脑瘫,四肢皆残,用嘴巴叼笔写字并进行文学创作。13岁起忍受着病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无人辅导的情况下开始自学。先后完成小学至高中及文学函授班的课程,自学写作及英语并达到英语四级水平。有百余篇作品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荣获奖励。
1989年,应“国际传播服务社”之邀,作为中国*的残疾人代表出席了在美国圣路易斯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残疾人独立生活代表大会,并做重点发言。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自强模范,任《挚友》杂志社通讯员。2007年出版长篇自传小说《生如残月》,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残花亦俏》,并有《飘飞的雪花》和《痛逝的玫瑰》两部长篇小说在小说网上发表。
本书是残疾人张莉女士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时间接续在《生如残月》之后,内容主要是记述丈夫去世的惨痛经历,以及母子二人在历经失去亲人悲痛后,得到很多朋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支持,*终努力振奋起来继续生活。张莉在重度残疾、手脚都不能动的情况下,用意志力、惯性和母爱,努力与生活中的每一道坎去战斗,去拼搏的感人故事。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
你必须相信,人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从童年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张莉与这个凡俗世界的较量就已经展开。
用嘴写书,圆了文学梦;自强不息,从弃儿成为强者,拥有了爱情和家庭。如今,相依为命的伴侣不幸离世,此后,她便要独自擎天。
如同冲锋陷阵的士兵,用几乎不能动的手脚,用意志力和惯性拼命向前冲,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与那些无形的对手搏斗——孤寂、疼痛、苦闷还有创作的艰辛。屏幕上一个个用嘴“敲”出来的字,将思念,感恩,爱恋,一点一点呈现。
生如残月,心如皓月。张莉的人生,如一轮皎洁纯白的满月,在夜空中静静地悬挂着,仿佛泉水一般倾洒着柔柔的光芒。写作的人从不会绝望,因为写作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的依恋和向往。无论前途如何,她都会用微笑去迎接每一个新的明天。
张莉直视着我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如果有来生,我会是天下*漂亮、*能干的女人。”
张莉可能真的应验了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来生太遥远,今生太痛苦,这就是张莉面对的现实。
她与命运的对决,用惨烈、残酷、悲壮来形容,也不为过。
她是重度脑瘫患者,从出生到现在,手和脚都不具备应有的功能,而且随着年岁渐长,她全身开始僵化,手脚完全变形、扭曲,浑身的骨头和关节经常疼痛难忍。她雇不起保姆,只能求社区保洁队一位善心的老姐姐帮忙上下轮椅或上厕所。她的电动轮椅是经过特殊改装的,操纵杆安在她的下巴够得着的地方,要开车时,她伸长脖子,低下头,用下巴按动开关,车子就动了。她笑称自己在人群中像一只乌龟那样缓慢而又坚定地前行:整个人往前趴着,轮椅背后还驮着一个大包,有时装着自己写的书,有时装着在超市买的菜。
我目睹了那位善心的老姐姐把她从轮椅挪到床上的全过程:因为屋子太小,轮椅进来后,老姐姐只能站在轮椅后面,让张莉面对着床,然后从她身后把她整个人从轮椅上“掀”到床上去。浑身蜷缩成一团的张莉脸朝下跪趴在那里,等老姐姐把轮椅挪走后,再过来把她身子翻过来,扶正了,一点一点地挪到电脑前。
在这个尴尬的过程中,张莉笑声朗朗地自嘲:“看见了吧,我每天就是这么生活的。医生曾说我活不过二十岁,但现在我已经活过快三个二十岁,赚了。”
有人说写作是一场智力游戏,而张莉的写作却是个重体力活,要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
她跪在床铺上,用嘴叼起一根竹棍,按下电脑的电源开关,然后用下巴点击鼠标,进入自己的操作界面,再叼起竹棍,在键盘上一下下地按字母键,然后就有一个一个的汉字出现在屏幕上。竹棍是用一个痒痒挠的把儿做的,比筷子粗一些,也长一些,前端包着塑料皮,以减少对键盘的摩擦。张莉说:“这个键盘是新换的,以前那个,按键上的字母都磨没了,没法用了。”
张莉的颈椎也有些僵,但幸亏还能动,假设打一个字平均要按三次键,一本的二十万字小说,她要咬着竹棍用颈椎发力,敲击六十万次键盘。普通人如果这样做,不出一小时就会头晕眼花、疲惫不堪,但她却常
常从早晨九点“写”到晚上十二点。
“写作起码有一种好处,能忘却痛苦。”
张莉每说一句话都会笑一笑,笑里有无奈,有自嘲,也有苦涩的幽默和真正的达观:“别人都说我有一个神奇的下巴,我的下巴颏什么都能干。”然后她演示了平时怎么读书、怎么翻页。她说自己*喜欢的作家是张爱玲、路遥、琼瑶这三个写作路子完全不搭界的人。
也许张爱玲的灵性、路遥的厚重、琼瑶的浪漫,正是张莉所追求的境界。
品读张莉的日子,*容易让人想到的形象,就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士兵。士兵冲锋陷阵需要摸爬滚打,手脚并用,张莉却在手脚都不能动的情况下,用意志力、用惯性、用自己只能滚来滚去的身体拼命向前冲。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她都在战斗,与那些无形中的对手战斗——孤寂、疼痛、苦闷,还有创作的艰辛??
真可谓声声啼血,步步惊心。
“我不服。”
这是张莉*的动力。
九岁被送进福利院,已经等于被家庭抛弃。
你必须相信,人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从她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她与这个凡俗世界的较量就已经展开。
福利院的孤寂冷落可以忍受,被家庭抛弃的痛永难忘却。
几十年来,张莉所有的努力与奋斗都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比你们更强大,我的头脑更聪明。看不起我的人都错了,我将赢得世人的尊敬。”
这个看似全世界*不幸的人,因为“不服”而有了强大的内心,因为“不服”而有了专注的定力。几十年来,她把自己*能从事的劳作——用嘴叼着“笔”写作做到了极致,连续写出了三本自传体小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她在精神上的高度,足以用“伟大”来形容。她开启了在厄运之中艰难前行的精神范本,从而一步一步完成从弃儿到强者的转变。她成为作家,并因文结缘,与她心爱的人——一个健全人喜结连理,还有了很帅的儿子。
有人说,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障碍,是现实。爱情属灵,是梦想,是对美满的祈盼,是无边无垠的,是对残缺的补救。
张莉的这本《心如皓月》主要是怀念自己的亡夫李家绪,记录丈夫走后这个家庭更加难过的日子。她写了丈夫的病,写了丈夫因为穷困不去看病,写了丈夫自己走上了999的救护车却在三个小时后撒手人寰??她写了自己面对丈夫的病时内心的愧疚与挣扎,写了亲友话里话外对自己的抱怨。可是,对于一个吃低保的家庭来说,有病硬扛是*可行的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法子?
“丈夫是因为照顾我而累死的吗?”这是张莉在日后一遍遍拷问自己灵魂的话。贫困的日子就像塌下来的天,到处是窟窿:儿子要受高等教育,将来还要成家,需要大把的金钱,张莉和丈夫就像那位补天的女娲,拼命写作、卖书,把赚来的钱炼成五彩石,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不幸的是,稿费杯水车薪,经常入不敷出。病入膏肓的丈夫嫌
年轻人不知道心疼钱,因为儿子买了一袋速冻包子而大为光火,儿子气得要争辩,张莉赶忙两边劝和??这是他们很常见的一种生活状态。可是,这些事他们关起门来没让任何人知道,打开门来,照样以微笑示人。没有哭诉,没有乞求,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也许他们穷得只剩下了尊严,而尊严使他们艰辛的日子有了诗样的意境。
而更加难熬的,是没了丈夫之后的日子。
“是怎样的煎熬,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张莉如是说。
那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力感,那是一种恨不能以命相抵的依恋感,那是一种今后要独自擎天的坚定感。
这是思念之苦,也是思念之美,天堂里的夫君,因了她的思念而得以永生,人间的日子,因了她的坚强而得以光彩。
张莉也因此更能理解晚年的李清照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何以解忧?唯有写作。
如今,丈夫走了,儿子大了,唯有写作才是她人生的全部意义。
面对屏幕上一个个用嘴“敲”出来的字,她的思念,她的感恩,她的爱恋,一点一点呈现。呈现真实的苦难才是艺术之美。
对往事的品尝与咀嚼,让她充实而丰满。
写作的人从不会绝望,因为写作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的依恋和向往。
她认同史铁生的那句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因此“幸运”的张莉又为我们奉献出她的心血之作《心如皓月》。
皓月当空,对影成双,张莉且舞且行,挥写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人生。
不论有多少不幸,不论从哪个角度去品读,张莉都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张林
2016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