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聊斋志异选》蒲松龄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作者简介】

蒲松龄,清代小说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十九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其后虽热衷科举,但屡试不中。他一生创作不断。除短篇小集《聊斋志异》外,还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作品,今人将其搜集编写为《蒲松龄集》。

【编辑推荐】

【名人的书评】

新课改后的高考注重回归语文之本,强调 读书 和 生活 ,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本真滋味,懂得学习语文的本质其实就是阅读、思考和表达。

——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导师、广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小槐

读书确实是需要能力的,这样的能力,谁都需要学习,需要锻炼和培养。而这样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首先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需要从孩子开始才行。

——著名作家肖复兴

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青年作家赵瑜摘自《大河网河南商报》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聊斋志异选的书摘】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赢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柳泉自题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明清传奇小说中 最有名 者,当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部以谈狐说鬼为主要内容和题材的短篇小说集,自成书以来,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还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风靡海外,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作者蒲松龄亦因此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一同被誉为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

蒲松龄出身于书香世家,少时颇有文名,但在其后的科举考试中却屡不得志,这使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并对其间的种种阴暗面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加上他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因而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往往能够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以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超现实事物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自己理想的生活境界。

借助于简练而细腻的文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他们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或感情缠绵、行为谨慎,或天真爽朗、自然率性,或勇敢无畏、富于智谋……这些形象无不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来令人神往。

本书在选辑过程中,着力挑选出其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其中既有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官场黑暗、抨击科举腐败的愤世之作,也有阐释人伦事理、颇具教育意义的寓意故事,更有讴歌美好人格、纯洁爱情的佳美篇章。在这些变幻莫测、神异迷人的幻境之中,以往遭嫌恶的鬼灵精怪,竟绽放出熠熠的光彩,而他们幻妙离奇的故事,更是让人在钦叹之余,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据传,蒲松龄为搜集小说素材,曾在家乡的柳泉边、茅亭下设茶摆烟,每逢路人经过,便邀入休息,请其讲述一二则关于鬼怪的故事。尽管传言不足为据,但也可窥见作者为成就此千古佳作的良苦用心。在为本书设计封面时,我们有幸找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王明明先生的一幅《蒲松龄听书图》。该画以蒲松龄邀路人谈狐说鬼为主题,画风古朴清醇,画中人物清丽超俗,故选为封面图。在此,特别向作者王明明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画壁

  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俱不甚弘敞,惟一老僧挂褡其中。见客入,肃衣出迓,导与随喜。殿中塑志公像,两壁画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思;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见殿阁重重,非复人世。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朱亦杂立其中。少间似有人暗牵其裾。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竟去,履即从之,过曲栏,入一小舍,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摇手中花遥遥作招状,乃趋之。舍内寂无人,遽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既而闭户去,嘱勿咳。夜乃复至。如此二日,女伴共觉之,共搜得生,戏谓女曰: 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 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语。一女曰: 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欢。 群笑而去。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四顾无人,渐入猥亵,兰麝熏心,乐方未艾。

  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旋有纷嚣腾辨之声。女惊起,与朱窃窥,则见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绾锁挈槌,众女环绕之。使者曰: 全未? 答言: 已全。 使者曰: 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 又同声言: 无。 使者反身鹗顾,似将搜匿。女大惧,面如死灰,张皇谓朱曰: 可急匿榻下。 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

  朱伏,不敢少息。俄闻靴声至房内,复出。未几烦喧渐远,心稍安;然户外辄有往来语论者。朱局蹐既久,觉耳际蝉鸣,目中火出,景状殆不可忍,惟静听以待女归,竟不复忆身之何自来也。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疑以问僧。僧笑曰: 往听说法去矣。 问: 何处? 曰: 不远。 少时以指弹壁而呼曰: 朱檀越!何久游不归? 旋见壁间画有朱像,倾耳伫立,若有听察。僧又呼曰: 游侣久待矣! 遂飘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软。孟大骇,从容问之。盖方伏榻下,闻叩声如雷,故出房窥听也。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朱惊拜老僧而问其故。僧笑曰: 幻由人生,贫道何能解! 朱气结而不扬,孟心骇叹而无主。即起,历阶而出。

  异史氏曰: `幻由人生`,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

  【今译】

  江西的孟龙潭曾和一位姓朱的举人一起客居京城。有一天,他俩偶然走进一座寺庙里闲逛。这庙的佛殿和禅房都不太宽阔明亮,只有一个老和尚暂住在里面。老和尚见客人进来,便整衣相迎,领着他们在庙里各处参观。

  佛殿里供奉着一尊志公塑像,两边的墙壁上画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人物栩栩如生。东墙上画着散花天女,里面有个披着头发的少女,纤纤细手捏着一朵花,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樱桃小嘴微微张开,好像要说话,明亮的眼渡像流动的清水一般。

  朱生一下子被这个仙女迷住了,久久注视着,不觉神魂颠倒,恍恍惚惚.想入非非。突然间,身体好像变得很轻很轻,腾云驾雾似的飞到墙上壁画里去了。这时,只见重重的殿阁楼台,已不是人间景象。有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讲经说法,周围站着许多听讲的人。朱生也混杂在里面站立倾听。过了一会儿,他感觉到好像有人在偷偷地拉他的衣襟。回头一看,原来就是那个披发的少女,她对着他妩媚一笑,转身就走。朱生立即迈步跟了过去。那少女转过弯弯曲曲的回廊,走进一间小屋。朱生见状犹豫着,徘徊不敢跟进。那少女回过头来,举起手里的花朵,远远地向他招呼,他这才放心大胆跟了进去。屋子里没有人,朱生冲上去拥抱她,她半依半就,于是就趁机欢好相亲。

  事后少女关上门离去。临走时,吩咐朱生不要弄出声响,夜里她会再来。这样暗中来往,连续几天。少女的同伴们都有所觉察。她们跑到少女的小屋里,搜出了朱生,跟少女开玩笑说: 肚子里小郎君已经好大啦,干嘛还要蓬散着头发充大姑娘? 她们捧来金簪和玉珥,催促少女把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少女低着头,含羞不语。一个女伴说: 姐妹们,我们不要停留过久,再待下去人家恐怕不高兴了。 说完,大家说笑着,纷纷道别而去。

  朱生再看少女,发髻如同一簇乌云,高高地盘结在头顶上,发型像只展翅低飞的凤凰,比起头发纷披时更加艳丽动人。看看四周无人,两人又亲昵起来。兰麝的芳香,沁人心脾,欢娱之情,越来越浓。

  正当两人难舍难分之际,忽然外面传来哒哒哒的靴子声和哗啦啦的铁链声。紧接着又传来纷扰喧哗、争辩不休的声音。少女吃惊地爬起来,跟朱生一起往窗外偷看,只见一个面色漆黑的金甲使者,手执铜锤铁链,被众女伴围着。金甲使者说: 都来了吗? 众女子回答说: 已经全到了。 金甲使者又说: 如果有谁私下藏匿着下界的凡人,大家要立即告发,千万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众女伴又齐声说: 没有。 金甲使者转过身来,像老鹰搜寻猎物一样四处扫视,好像马上就要搜到藏匿者了一样。少女非常害怕,吓得脸如死灰,惊惶失措地对朱生说: 赶快藏到床底下去! 说完,就打开墙壁上的一扇小门,逃走了。

  朱生趴在床底下,吓得不敢大口喘气。过了一会,听见哒哒哒的靴子声到了屋里,随后又转了出去。再过一会儿,嘈杂的声音渐渐远去,朱生怦然跳动的心这才稍微安定。可是,他侧耳细听,屋外面还有来往说话的人。朱生忐忑不安地趴了很长时间,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有如蝉呜,双眼直冒金星,这种情景,实在难以忍受,但也不敢乱动,只有等待着少女回来。朱生遭此惊吓,竟然都不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

  这时,孟龙潭正在佛殿上参观,转眼之间找不到朱生,心里很奇怪,便向老和尚寻问。老和尚笑着说: 他听讲经说法去了。 孟生又问: 在什么地方? 答道: 不远。 稍等了片刻,老和尚用手弹弹壁画,大声喊道: 朱施主,你怎么去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呀! 顿时,就见墙上显现出朱生的画像,他侧着耳朵站着,似乎在倾听什么。老和尚又大声呼喊: 你的同伴等你好久啦! 话音刚落,忽见朱生从壁画上轻轻飘落下来。到了地上,心如死灰,呆如槁木,直瞪着眼,腿足酸软。孟生见他这般模样,吓了一跳,就问他怎么回事,才知道朱生刚才正趴在床底下,听到敲击声像雷声一样,所以就冲出屋子探听。此时再看壁画上那位手举鲜花的少女,却见她头上那螺形的发髻高高地翘起,已经再不是原先双鬟下垂的少女发式了。朱生惊讶地问老和尚这是什么缘故。老和尚笑笑说: 幻境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贫僧怎能知道呢? 朱生心里郁闷,愁眉苦脸;孟生也心中骇怕,六神无主。于是两人马上起身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走出了寺院。

  异史氏说: 幻境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说出这话的。像是一位深通哲理的人。一个人有了淫心,就会产生下流的幻境;一个人有了下流的心思,就会出现可怖的幻境。菩萨为了启发愚昧无知的人,显现千般幻境,实际上都是人的内心世界主动追求才产生的。老和尚苦口婆心很是诚恳,可惜朱、孟二人听了他的话没有大彻大悟,选择披发入山修养心性的道路。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聊斋志异选》蒲松龄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