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写好一个“人”字:贾植芳讲堂2016年演讲实录》河西学院贾植芳研究中心编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6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写好一个“人”字:贾植芳讲堂2016年演讲实录》河西学院贾植芳研究中心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写好一个“人”字——贾植芳讲堂2016年演讲实录》收录了陈思和、李辉、张新颖、马未都等八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于2016年在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的共七场现场演讲内容。该演讲录经活动现场录像和录音采集,由贾植芳研究中心如实整理成文字。七场演讲包括人物、文学、收藏、国际关系等七个各不相同的主题。

【名人的书评】

如贾植芳先生与陈思和老师、李辉老师聊现代文学发生演变中的文坛掌故一样,他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是一种体验式的理解,现代文学以一种气息而存在,对于大多数而言这段历史都是以一种想象形式而存在。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靠信息承载的,而鲜活的气息是更为可贵的一种信息存在方式。各位名家在河西讲堂讲座就是一种文化气息的存在,是一种文气的灌注,使河西学院文脉郁郁乎。多年以后,留给听众的可能不是讲座的内容,而是这些学者的一言一行或一颦一笑。这种文气的灌注与延续可能是贾植芳讲堂更深远的意义。

【写好一个“人”字:贾植芳讲堂2016年演讲实录的书摘】

恩师贾植芳先生与河西学院有缘!

贾先生的诸多藏书,从上海复旦大学家里,千里迢迢走进远在甘肃张掖市的这座美丽校园。从此,他融于河西学院,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我们这些弟子,仿佛与他的书和精神相伴,也融于其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也成了河西学院的一员。

几年来,我们深深感受到河西学院对恩师的关切、厚爱。设立贾植芳图书陈列室;运来贾先生的书架、沙发、书桌,恢复贾先生书房原貌;一座贾先生的肖像雕塑,栩栩如生,凸显先生的精神气质;成立贾植芳研究中心……河西学院所做的一切,令我们难以忘怀。

2016年7月初,贾植芳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河西学院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和贾植芳先生的弟子们,会聚张掖,缅怀先生,研讨文学话题。于是,我们两人想到,何不设立一个贾植芳讲堂,每年约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前来河西学院演讲。用他们不同的创作体会与研究思路,为河西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不一样的知识天地,拓宽他们的视野,让课堂的教育走进更宽阔的领域。让学生在不同演讲者的话题里获取启迪。

贾植芳讲堂由此拉开序幕。

半年时间里,七次演讲走进河西学院。分别是:

*讲,陈思和、李辉,《贾植芳先生印象与非虚构写作》。

第二讲,张新颖,《谈沈从文的后半生》。

第三讲,陈子善,《张爱玲文学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第四讲,梁鸿,《文学如何重返现实》。

第五讲,马未都,《我与观复博物馆》。

第六讲,熊光楷,《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

第七讲,曹景行,《我所经历的美国总统竞选》。

从以上题目可见,演讲的内容颇为不同,每个演讲者的经历、体验,自然也大大不同。这恰恰是我们所设想的模式。

河西学院的前身是师范专科学校,如今有不同的学科门类,文学院、外语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以及理工类等不同学院。演讲者精彩的表达可以使同学们在不同领域的知识范围里得到启发,或者说触类旁通。

半年的七次演讲,受到师生们的欢迎。鉴于此,有必要将每年的演讲结集出版。听过演讲的学生,乃至未能到现场的学生,都可以在书中细读。一年又一年,河西学院的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我们期待,一个个演讲者的话题,会是他们校园的美好记忆,也是他们内心与精神的滋补。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邀请更多的作家、学者、艺术家走进贾植芳讲堂,与这里的学生们零距离交流。这既是我们对恩师的感恩,也是为远方的河西走廊的教育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感谢河西学院。

感谢大象出版社对出版演讲集的支持。

感谢每位演讲者——你们的热忱、厚爱、慷慨,才使我们有了把贾植芳讲堂坚持下去的信心。

写于2017年5月25日

那么我们现在来回顾张爱玲资料的收集,我现在所看到的,所收集到的,*个是《西风》杂志。

《西风》是当年在上海创办的,一个介绍欧美文化的综合性杂志。这份杂志创办以后很受欢迎,介绍欧洲、美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所以是一本畅销杂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它创刊三周年即三岁生日的时候,他们举行了一个征文纪念活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都可以参加这个征文,可以来参加这个比赛。征文有一个题目叫“我的××”,“我的”,这个是固定的,“××”,你可以填充进去内容。“我的爸爸”“我的弟弟”“我的学生”“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也可以,这个题目是开放的。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当然这些都是很具象的。也可以写比较抽象的,如“我的梦”“我的理想”“我的未来”也可以。没想到当时来参加这个征文比赛的人非常多,全国各地、东南亚甚至美洲都有人来稿,来参加比赛。《西风》一共收到了700多篇征文。700多篇,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讲是很大的。按照比赛规则,本来要录取前十名。因为征文很多,增加了三个名额。就是从*到第十的时候再增加三个名额,就从*到第十三名,谁轮到第十三名,给他一个名誉奖。前面都是大奖,*名、第二名、第三名一直到第十名这都是大奖,然后第十一名、第十二名、第十三名是名誉奖。当时大家对名誉的理解和我们今天对名誉的理解不太一样。我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为什么是名誉理事?因为我年纪大了,所以说不能再当理事了,那么他们很客气,说你换成名誉理事吧,我就知道我要走人了,不能再当理事了。但是他们不一样,第十三名公布出来,第十三名名誉奖得主是谁?张爱玲!张爱玲是*后一名,末奖。

张爱玲当时在香港大学借读。看到了《西风》在征文,她写了一篇文章去应征,得了个第十三名。也不错。张爱玲不高兴,张爱玲这个人心气很高,因为她心气很高,她认为她应该得*名。只得了第十三名,很不高兴,这件事情她一直记住,一直到什么时候?到她去世的时候,她又得了一个奖。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甚至可以说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张爱玲的得奖是非常奇特的。她的*篇投稿的作品就得了一个奖,第十三名。虽然是第十三名,但得了一个奖。她生前出版的*后一部作品是回忆录,叫《对照记》。《对照记》也得了一个奖,这个时候就不是第十三名了,这是一个特别成就奖,奖励她一生的文学成就。她的*部作品得奖,她的*后一部作品也得奖,这样的概率在其他作家那根本找不着,我们的莫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很有名了,但是你问他,你的*部作品得奖了没有?没有,没有啊。对不对?没有得奖啊!当然了,莫言先生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他的*后一部作品会不会得奖是未知数,对吗?我们现在那么多中国现代的、当代的作家,他们得奖,有的人得了很多奖,但都不是*篇跟*后一篇。*篇得奖,*后一篇得奖,*一个作家就是张爱玲。

很奇怪,我们都在讲,这个老天爷的安排真的是很特别,张爱玲在*后一次得奖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因为她在美国,她不可能到台湾去领奖,她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名就叫作《忆西风》。就是回忆《西风》,回忆什么事情呢?她就说她得了*后一个奖,她就想起她的*个奖,她这个联想很有趣。她就想说,虽然当年是得奖,但是这个奖对她不公平。她本来应该得*名的,后来听说那个得*名的人缺钱用,缺钱啊,这个奖有奖金的,*名当然奖金*喽,她第十三名当然奖金*喽。张爱玲说,本来她是*名啊,可以拿好大一笔钱的,可听说现在那个得*名的人缺钱用,那个评委好像跟*名有什么关系,有猫腻。所以那个评委就让他得*名,所以不公平。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怎么听来的,有什么根据。我看到她这个文章,我就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到底是不是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评奖是否有问题?怎么把它搞清楚?我就去查当时的征文启事,它的规则是怎么定的。张爱玲讲,那个*名不公平。因为规定,字数是有规定的。就像我们现在高考考大学,可以写一篇作文800字,你写8000字不行,你写80个字也不行啊,你得按照那个规定写。这个征文比赛张爱玲说规定写500字,那个*名的人写了5000字,超过十倍,违反规则怎么可以得*名呢?完全乱搞,这些评委完全乱搞。那我就去查这个征文启事,一查吓一跳,这个启事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文章不能超过5000字,张爱玲对数字没有感觉,她形象思维很发达,她的抽象思维却不行,她对数字没有概念。明明是5000字她记成500字,不超过500字,你自己没有按照规则办,怪谁呢?张爱玲说自己完全按照规则写,没有超过500字,所以是第十三名,那个*名写了5000字,完全违反了规则。

张爱玲讲她这篇文章没有超过500字,我开始相信了。那篇文章叫《天才梦》,当时很有名,大家可能读过。*后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个是很奇异的想象。我原以为这篇文章确实没有超过500字。我在别的地方给大家讲这个事情,下面听的人当中,有的人很认真,听完以后马上到图书馆去,把《天才梦》找出来数,一数,1000多个字!张爱玲晚年自己说,她没有违反规则,按照她自己说的规则不能超过500字,可她超过了一倍——1000多字,所以张爱玲这篇《忆西风》,两个细节完全经不起推敲。她记错了,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谅解。她年纪那么大,所以记错了。把数字记错了,但说明她是一个很好强的人。她什么事情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她小时候还立下一个宏愿,说她要像林语堂一样,将来写英文小说要超过林语堂,要在美国畅销。林语堂大家知道吧?很有名的一个作家,写的英文小说在美国畅销。林语堂是她追赶的目标。她要超过林语堂,可是她没有超过。她后来的作品都没有畅销,都没有卖出去,出版社都不肯印,这大概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说明张爱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干什么事都要干得*好。这篇作品,我要强调的是张爱玲她自己承认的——这是她的*篇作品,也就是她的处女作,公开发表的处女作。

本来张爱玲应该在1937年高中毕业后去英国伦敦大学读书。她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获得高昂的奖学金。但是因为德、意、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中断了,张爱玲去不了英国,那么只好罢了,就在香港大学借读。在借读的时候,她发表了《天才梦》,获得了《西风》荣誉奖第十三名。没想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用很短的时间占领了香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学业也被迫中断。到了1942年5月份,她离开香港回到了上海,跟她的姑姑住在一起,也就是跟她父亲的妹妹住在一起。她的姑姑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张爱玲回来生活如何维持?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当时,她回来的*个事情就是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攻读,原来在香港大学借读嘛,后来又进入圣约翰大学借读。圣约翰大学是上海非常有名的,乃至全国非常有名的教会大学。刚才讲到的林语堂就是在这个大学毕业的。但是张爱玲在圣约翰大学借读了两到三个月就退学了,不读了。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她要卖文为生,她要靠写作维持自己的生活。于是她就给上海的杂志社写稿投稿,什么杂志?英文杂志。张爱玲的英文相当好,尤其她在香港大学借读的这几年,她的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所以她回来之后给上海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写什么内容呢?写中国文化,我们今天讲要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当年张爱玲就是写中国文化,比如,翻译中国的道教、佛教经典;介绍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穿着,这也是文化。这些英文作品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冒出来了一个英文作者,介绍中国文化介绍得这么有深度,所以当时上海的很多作家、学者、文化人知道张爱玲的名字,首先是从她的英文作品开始的。这也很奇怪、很特别,他们对她的认识不是从她的中文作品开始的,而是从她在《二十世纪》上写的一系列论文和一系列英文的影评开始的。

张爱玲是个电影迷,喜欢看电影。看完电影以后。她就用英文来评论这个电影。这样写了差不多半年多将近一年的时间,从1942年年初开始一直写到1942年年底,大约从1943年开始,她的写作又从英文转向中文,开始写小说。首先在上海当时的杂志《紫罗兰》上发表作品。这个杂志社名字很好听,紫罗兰是一种花,紫罗兰花。张爱玲在《紫罗兰》发表了两部中篇小说,《沉香屑•*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然后在《万象》《天地》,以及一个就叫《杂志》的杂志上发表了作品。我刚才的讲述你们听明白了吗?有的杂志叫《紫罗兰》,有的杂志叫《天地》《万象》,这个杂志就叫《杂志》,而且张爱玲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作品,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发表在这个杂志上。历史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这个杂志长期以来被别人认为是有日本背景的,是侵略者的杂志,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当时中日交战,所以很多人认为张爱玲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不合适,但是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个杂志没那么简单。这个杂志社的编辑部有地下党员,跟中共地下党保持密切联系。其中有个代表人物叫袁素,她是高级地下情报人员,但是她原来是个作家,所以她很有眼光,她一眼就看上了张爱玲的作品,知道张爱玲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就命令手下的编辑一定把张爱玲的作品争取来。结果就争取来了。我怀疑这个杂志社给她很多稿费。张爱玲当时要维持生活,需要很多稿费,所以张爱玲所有的作品都给这个杂志社。她*部小说集《传奇》也给了这个杂志社。这个小说里有两句话:“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普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少有英雄人物,如果想看英雄人物,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张爱玲的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不带有讽刺、调侃、挖苦的意味。这对于一个女作家来讲非常有意思,我们知道当年讽刺、调侃,谁写得*好啊?鲁迅。鲁迅讽刺阿Q讽刺得多好啊,所以是非常有意思的。

……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写好一个“人”字:贾植芳讲堂2016年演讲实录》河西学院贾植芳研究中心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