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路遥全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路遥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路遥全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2013年版)》收入《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基石》《代理队长》《夏》《惊心动魄的一幕》《姐姐》《在困难的日子里》等20部中短篇小说。
《路遥全集》的**版于2010年出版,主要参照此前出版的《路遥文集》,以及路遥家属提供的资料和在图书馆查到的一些资料。《路遥全集》出版后,满足了读者进一步了解路遥的需求,同时也为路遥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在作家去世十几年后,收集整理他的全部作品,还是难免有所疏漏。此次再版,在对**版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我们还对**版中遗漏的作品进行了补充。这要特别感谢两位朋友,一位是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安本实先生,一位是延安大学文学所所长、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先生。安本实先生是日本研究路遥的著名学者,他细致地比对了他多年搜集整理的路遥作品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路遥全集》,慷慨地给我们提供了未收入作品的原件和复印件。厚夫先生对《路遥全集》**版的内容和安本实先生提供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的补充,还发动了他的朋友、也是路遥的朋友们提供了路遥当年写给他们的亲笔信。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研究,还把《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收入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排,对相对分类编辑的文章,除部分重要文章前置外,基本按照创作和发表的时间顺序编辑。我们相信,新版《路遥全集》已经尽**可能收入了目前发现的路遥全部创作,但人力所限,视野所限,也还会有遗珠之憾。我们竭诚欢迎热爱路遥的读者朋友们提供他们的新线索,新发现,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这个版本。
基石青刚山的高峡深谷中,锤声、钎声混合着巨大的爆炸声,日日夜夜地喧吼着。公路,像一条游龙,在陡峭峻险的峰仞间伸展盘奔。中午,我从工程指挥部出发,去红岗公社民工营负责修建的十六号桥梁,检查工程进展的情况。盛夏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大地。我迎着一股股刺鼻的沥青味,在软颤颤的公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汗水把衣服全粘贴在身上,刺痒痒地难受。望着沟里那一湾清湛湛的流水,真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但是,听见前面那一片火爆爆的锤钎声,我反而走得更快了。等我赶到建桥工地时,民工们已去吃午饭。河边的场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料石。刚锉打过的新石茬子上,不知一些什么颗粒闪耀着银灿灿的光芒。我望了望架桥的地方:桥基全部挖好,第一层基石已经铺设一大半了。我不禁自言自语地啧啧称赞:…老虎营’真是名不虚传啊!”我正想迈步去营指挥处,突然被一阵“叮叮咣咣”的锤钎声拉住了。我赶忙四下搜寻,连个人影子也不见,不觉纳闷了:是谁连午饭都不吃,在敲打什么7我撵着传来的声音,走向一个小坡下。现在看见了:在远远的小河边,那棵乱石缝里长出的老柳树下,一个光着上身的人正在那里锉打一块石头。他是多么地聚精会神啊!连树阴移开了他一丈多远,都好像没有发觉似的,一股欢实地抡着锤儿。背上一串串的汗珠,就像新石碴上那些颗粒一样,在闪闪发光。我好奇极了,想尽快看看这是怎样一个人,但他背朝着我,又离得很远,看不清楚。于是,我像要发现一件秘密似的,紧张地走过去,站在了离他十来步的地方一我不愿意马上打扰他的工作。这时,我看清了:这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头,稍有点驼的背,被太阳晒卷起一层层皮鳞,黑黧黧的。花白的头发,让汗水浸拧成一些小绳捻。那握钎的胳膊肘上,亮晶晶的汗珠一滴接着一滴滚落下来,浸湿了地上一小摊石末末,随着锤钎的起落,他面前的石头上,冒起了一股股白烟……不一会儿,他放下锤钎,拿起铁方尺子仔细量了量那块石头,然后,又挺起腰板左顾右盼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个神态呀,就像绣花姑娘端详着自己的刺绣品一样,完全陶醉在无比的甜蜜中。我的心一热,不由自主地走近了他。老人发现了他面前出现的倒影,蓦地一个猛回头!我不觉一怔:在他那张皱纹密布的脸上,只有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在忽闪,而另一只分明是受伤失明的眼睛,深深地陷进了眼眶内。这时,他用右手摸了一把汗渍渍的脸,侧着身问:“哪来的?”“工程指挥部。”我回答。“噢,小伙子,过来在树下歇会儿。”他漫不经心地说完后,仍回过头去,操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敲打了起来。我踌躇了一下,绕过去蹲在了他的对面。啊,刹那间,我吃惊得几乎要跳了起来——老头握钎的左手,只有三个指头!那无名指和小拇指处,只有一块红粉粉的疤。三个握钎的指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显得格外粗糙、壮实。“大伯!……”我忍不住叫出声来。“什么事?”他听见我的叫声,停下手中的活计,用那只深邃的眼睛看着我。我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结巴地问:“大伯,这……这石头硬吗?”“硬。”“这叫什么石头?”我接着问。“碇石。”“您打的这块石头是桥上哪个部位的?”“基石。”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起旱烟锅,点着“吧嗒”了两口递给我,我赶忙掏出“三门峡”牌香烟双手递给他一支,他摇了摇手说:“那不足劲,各抽各的吧。”这时,我细细地观察了那块基石:它有二尺见方,蓝里透黑的切面上,锉刻下整齐美观的几何图案,每一条锉纹都像墨线打过去一样笔直……谁能想到,这活路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里啊!我想很快知道眼前这个人物的一切,便按捺住一阵心的跳跃问他:“大伯,您什么时候成了残废的?”“受伤吗?早啦。”说完这句话,他又拿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打了起来,一锤子一股白烟,一股白烟一片石碴飞溅。“喂,小同志,以后不准你说我是残废!”他补充着说。看来这是一个不爱表白自己的人,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他的工作上。然而正是这一点,却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我知道再不能多发问了,就对他说:“大伯,咱们一块回去吃午饭吧!”他抬起头来,手里还摇晃着锤钎,但并不打下去,对我说:“我的饭一会儿有人带来,你快去吃吧!”从那只灼热、深邃的眼睛中,我感觉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真切、实在。但是,我没弄清楚: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在去营指挥处的路上,耳边一直响着“叮叮咣咣”的锤钎敲打声。老人那张碇石般的脸,那只灼热、深邃的眼睛,以及那块红粉粉的疤,不时在我眼前闪现着……P1-4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路遥全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路遥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