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黑腚》A·伊各尼·巴雷特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6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黑腚》A·伊各尼·巴雷特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尼日利亚新锐作家A.伊各尼·巴雷特出生于一九七九年,二〇〇五年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烂牙窟》为他赢得了该年度BBC全球服务短篇小说竞赛奖。二〇一三年第二部短篇小说集《爱就是力量》问世,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为该年度*小说。二〇一五年发表的《黑腚》,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人物变形(黑人一觉醒来后变成了白人)后的种种际遇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颇具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编辑推荐】

《黑腚》是部雄心勃勃的讬寓性小说。小说主人公弗洛从黑人变成了白人,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方面他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工作,美丽的女人争着投怀送抱,轻松进入了上流贵妇的社交圈,在工作事业方面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他又要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不惜抛弃家人,摒弃救他于危难、已怀身孕的情人。在所身处环境的推动下,弗洛一步步变成了一个数典忘祖的白人。小说用大量逼真的细节切片描绘了尼日利亚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全面了解这个国家,认识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名人的书评】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黑腚的书摘】

译者前言

接下《黑腚》的翻译任务,是一件偶然的事。这部作品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评为二〇一六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的主编高兴先生对这篇小说表现出异常的兴趣,他几次神色诡异地跟我说起有部尼日利亚小说有多出色,并且鼓动我把它翻译出来。“是什么作品呀?”我给他说得有些心动。他扶了一下镜框,不过我还是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一丝狡黠。“Blackass,《黑腚》。”重口味的书名,我终于明白他说起这本书时为什么要闪烁其词了。“黑腚”有什么大惊小怪,我们可是在十多年前就见识过《丰乳肥臀》了。关键是我要非常喜爱这部作品才行。因为翻译一部作品,至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得和她在一起软磨硬泡。我要去逐字逐句去体会她的味道,领悟她的言外之意,最后才能进入她的心里。于是我答应先读完作品再说。等读完作品之后,我发现从形式、技巧、身份主题的展现、社会生活的刻画来看,这部两百来页的小长篇都是一部无可挑剔的作品。我迷上了这部小说。

小说的作者是尼日利亚新锐作家A.伊各尼·巴雷特。他出生于一九七九年,二〇〇五年出版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烂牙窟》就为他赢得了该年度BBC全球服务短篇小说竞赛奖。二〇一三年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爱就是力量》问世,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为该年度最佳小说。二〇一五年发表的《黑腚》,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人物变形(黑人一觉醒来后变成了白人)后的种种际遇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颇具喜剧性的讽刺效果,评论界对这部小说好评如潮。

《黑腚》是部雄心勃勃的讬寓性小说,它在技巧上采用了变形手法,这样巴雷特的名字自然而然就与古罗马的奥维德和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挂上了关系,因为他们都写过《变形记》。还有一位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也写过变形小说《乳房》。这里特意提到罗斯,是因为《黑腚》主要关涉身份问题,这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直在探讨犹太人身份流变问题的罗斯。《黑腚》的主人公弗洛从黑人变成了白人,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一方面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工作,美丽的女人争着投怀送抱,他轻松进入了上流贵妇的社交圈,他在工作事业方面有无限的上升空间,而另一方面他又要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不惜抛弃家人,摒弃救他于危难、已怀身孕的情人。小说中,弗洛变成白人后,他经历的所有生活场景都有极为写实的刻画,他在所身处环境的推动下,一步步变成了一个数典忘祖的白人。有趣的是,小说还设计了另一个变形,即小说的叙述者之一伊各尼由男人变成了女人。他的变化非常离奇,他接受了一个强势女人的保护,成了旁人眼中的弱者,于是他就变成了娇弱的女人。弗洛和伊各尼的身份认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身份是流变的,所谓身份就是人在不同环境下作出的选择而已。人可以自己选择身份,也可以由别人来决定身份。这是罗斯式的身份理论,说明现代生活的荒诞,令人无所适从。但是,巴雷特对身份的探讨显然别有所指。弗洛虽然变成了白人,但他仍然长了个黑屁股;伊各尼变成了女人,但他还保留着阳根。伊各尼对弗洛知根知底,最后是他将弗洛拽回了黑人世界。在巴雷特看来,人还是有本质意义上的“黑腚”或“阳根”,想抹除自己的黑腚终归只能是徒劳。所以,归根到底,小说是对黑人自卑情结的一种喜剧性讽刺。

小说在技巧上还有另一种尝试,有一个章节使用了推特文体。巴雷特对网络文体情有独钟,他在短篇集《爱就是力量》中已经写过用虚构身份进行网恋的故事。他认为网络文体中藏有无限的可能性。在《黑腚》中,推特文体在刻画弗洛的妹妹特吉娜以及伊各尼的性格方面,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弗洛变成白人后,抛弃了家人,他失踪了,一家人伤心欲绝。特吉娜为了找哥哥,发了很多推文。她的推文里,有哥哥失踪的消息,也说到她有多么绝望,但是她的推文中更多的是各种嬉笑怒骂的内容:黄色笑话、停尸间的描述、推特用户间的吹捧和辱骂,不亦乐乎。伊各尼为了挖掘弗洛的故事,想方设法接近弗洛的家人。他从推特上找到了特吉娜,他通过大量阅读特吉娜的推文,认清了她的性格:一个伶牙俐齿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孩,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表面上她为哥哥的失踪悲痛万分,实际上却在利用家庭的不幸给自己获取网络人气。但是伊各尼也不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他别有用心,明明知道真相,却不告诉弗洛家人,因为他带着挖素材写小说的目的,接近特吉娜。在小说的后面章节里,我们看到他完全低估了特吉娜的强势,他本来以为自己在怜爱一个可爱的女子,没想到遇到困难时,他竟然要寻求她的保护,并且心悦诚服地变成了女人。推特的特殊文体给小说增添了游戏性,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人物的性格却又跃然纸上,实在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从上面说到的形式、技巧以及主题来看,《黑腚》是一部颇有魔幻色彩的作品,但是小说描写弗洛在拉各斯的具体生活内容时,却极为真实,真实到了能闻到这座城市的味道,能听到这座城市的声音:

弗洛迈着仓促的脚步赶到路边的一块被集体记忆认定为埃贝达公共汽车站的地方——金属站牌上的字早就锈掉了。时至六月中旬,孕育着洪水的雨季已经到来,市政机关正在疏阔被市场垃圾堵塞的道路排水系统。半边人行道都被挖开了,另外的半边人行道上堆满了挖出来的土。这些堆成丘的红泥土已被人占作商业用场,成了小摊、小卖部、展柜、即兴表演的舞台。路边的市场上应有尽有:有卖食品的人,他们身边的巨锅里盛着热气腾腾的食物;有卖鱼的人,他们旁边的敞口大盆里装满了活鲶鱼和死龙虾;有吆喝的小贩,他们的木盘子里跟工厂生产线似的摆放着各种零食,冰柜里装着矿泉苏打水,还有一摞摞的盗版音乐CD、瑙莱坞VCD和电视剧DVD。那个嘈杂啊,在轰隆隆的车辆声中,数钱声、讨价还价声、甜言相劝声、大喊大叫声,声声入耳,一声高过一声。公交车站挤成一团,腿脚、人头攒动;生锈的手推车、糖果色的轻便摩托车、大如恐龙的运货卡车等各色车辆在机动车道上挤抢空间,并且和行人争抢路权。

这是一座乱哄哄的城市,它的排水系统和交通状况简直乱成一团,而它最有特点是地方是,嘈杂的声响和各种气味。以气味为例,小说中对气味的描写比比皆是:食物的香味、咖啡味,香烟味、香水味、垃圾的腐臭味,屎臭味。这种被气味包裹的感觉,很生动地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读者似乎真的来到了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的拉各斯。《黑腚》真实地展现了尼日利亚(主要是拉各斯)的各个社会层面:街边的小贩、路边的小餐馆老板娘,破产的农场主、拜金的女人、受贿成风的政府公职人员、艰苦创业的小公司老板、颐指气使的大公司总裁等等。巴雷特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细致入微,极为传神。他写短篇小说起家,对于细节有超强的把控力。小说虽然有比较动人的情节,而且在形式技巧上也不乏噱头,但作者的笔力主要倾斜在细节上。书中的每个人物,书中描述的每一个场景,细细咀嚼起来,都回味无穷。然而拉各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字:乱。不但市面乱,人们的心理更乱。黑人普遍有自卑情结,女人为了生活舒适甘愿被包养,人们为了追求私利可以恩将仇报尔虞我诈,上层社会的空虚无聊等等。巴雷特用写实的笔触将生活的阴暗面毫无遮拦地展现了出来,这部形式荒诞的小说,在欢快的文本游戏中,完成了喜剧性的讽刺。

据巴雷特自己说,他写这部小说时,希望能写成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他的前两个短篇小说集是小众的纯文学作品,他这次想赢得更多的读者。让所有读者都能读懂的书,必须有动人的故事和完整的情节。这一点,巴雷特在这部形式新颖的小说里,显然是做到了。还有一个吸引读者的办法,就是水到渠成地添一点激情文字,这一点他做得不露声色:

瑟丽塔在他的脖子上和肩膀上又是压又是捶,他已经数不清自己气喘嘘嘘地呻吟了多少次。那手指的捏抓,阴部耻骨的摩擦,紧紧夹住他胸腔的双膝,每一种感觉都强烈地刺激着他的神经。当她压在他身上时——那皮肤柔嫩的乳房在他的背上挤压着,油滑的双腿和他的腿纠缠在一起,她的呼吸一次次擦着他的颈背——快感如此强烈,连眼眶都架不住它的挤压。他使劲把头埋在枕头里,尽量屏住呼吸,但还是忍不住猛烈地抽噎起来,每一次抽噎连带着肩膀都抽动起来。

需要强调一下,这不是色情文字,这段文字讲的是弗洛的情人瑟丽塔在给他做按摩。但是,在巴雷特的笔下,竟能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类似于性爱的快感。这到底让人想起既要表现严肃主题,又要吸引读者的帕慕克了。

巴雷特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花了八个月,完成了《黑腚》这部佳作。而译者翻译这部小说,也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几乎足不出户,挑灯夜战成了习惯,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二三点钟。小说的语言极为考究,有非常独特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即便搜肠刮肚也有笔力不逮之憾,经常枯坐一两个小时,无法下笔。而书中不时冒出一些词典上根本查不到的俚语、俗语,逼得我只能耐住性子,在互联网上展开穷搜苦查。我在翻译过程中,遭遇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困难。一是推特文体,一是文中出现大量的洋泾浜英语和尼日利亚语。我对小说中的推文经过反复研读后,总算找到了规律。大部分的洋泾浜英语和尼日利亚语经过多方求证,也都翻译出来了。最幸运的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陈旻编辑的努力下,我有很多疑难的问题得到了作者伊各尼·巴雷特本人的热心解答。在此一并郑重致谢!

现在,翻译的工作总算结束了,但译者反而变得惴惴不安,毕竟原作近乎完美,翻译的难度可想而知。好在对于一个已经尽力的译者而言,他总还是可以说:翻译,总是遗憾的艺术。

杨卫东

弗洛碰到的第一个人是一个健壮结实的阿达马瓦人,弗洛居住的埃贝达地区的垃圾收集由这个人专门负责。他正推着垃圾车沿着弗洛家的这条街道往前走,用一个钩状的金属棒敲打着垃圾车的边侧,向大门紧锁的人家宣告自己的到来。可是他一看到弗洛,那根金属棒就从他手心溜掉了,挂到了手推车把手上拴的一根细绳上,他故意躲着弗洛,眼睛盯着车里的垃圾继续往前走,他的脚步越走越慢,推车带着一股浓烈的臭味向前滚动。平常都是由弗洛把家里的垃圾交给他,他俩好几次还因为这种偶尔的“市场服务”花销互相奚落,所以,出于习惯,弗洛在两人走到齐肩的时候,跟他打了个招呼。声音一出口弗洛就后悔了,而那个人的沉默尤其让他觉得自己犯了大错。他们错身而过,弗洛走到街道的拐弯处时,像根盐柱似的不安地回望了一眼。他看到垃圾车被丢在街道中间,那个人站在离手推车几步远的地方,一只手搭在眼睛上遮挡阳光,另一只手拍打着苍蝇,他的双眼正怒火中烧地盯着弗洛。

弗洛在下一条街道上碰见了一个伊索科女人,她在海军人员及其家人居住的经济公寓楼前开了一家小餐馆。她正在一个架在炭火上的、沸油滚滚的大锅里炸大块的猪肉。她的小孩,一个光着身子初学走路的女孩——她腰上环佩着一串串塑料彩珠,越显得她的腹部紧凑,圆实——坐在离炭火不远的地上。孩子的手里满抓着一把烧焦的碎木片和椰子壳在玩;她跟自己或者想象中的朋友咿咿呀呀地说话,嘴里唾沫飞溅。弗洛走到近旁时,那小孩抬起头来,圆圆的脸上布满惊讶,她屏住了呼吸。她的一声嚎叫让他大吃一惊,尽管他对此有所预料。那位母亲急匆匆地赶了过去,他听到了脚步声,回头看见她抱起了孩子,他再转身离开时,听到她笑着说:“别害怕,别再哭了,孩子。那不是僵尸,是个白人。”

情况就是这样:到处都有目光盯着他不放。行人或者停下来盯着他看,或者一边走一边盯着他。开车的人停下车来盯着他,不时还有人鸣着喇叭引他回头,好仔细看看他的正面。赶着去上学的儿童发出嘘嘘的声音叫伙伴安静下来,并用手指头指着他的方向;身着晨衣的女人们停下了在前院的活计儿,在他后面凝视着他的背影;嚼着口香糖的男人们在阳台的栏杆上斜探着身子注视着他。当他经过街角处他母亲买应急物品的商店时,那里突然迸发出一阵喧闹声,他定睛一看,看到店员皮斯、托普和埃兹等人挤在店门口,傻愣愣地望着他。他每周刮一次胡子、每月理一次发的理发店正刺耳地播放着广播里的广告——摩尔坦!(Mortein!)虫子杀光光!当他匆忙从店前经过时,比尼理发师奥塞斯正弓着身子在烧一堆头发,他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只有头部在越来越浓的烟雾中还稍微动弹几下——那双眼睛一直跟随着弗洛。

没有人叫他的名字。他经过了一些他熟悉的人家,有几个他认识的人一直盯着他看,这些人都住在他家附近,他跟他们开过玩笑,爆过粗口,借过钱——可是没有人认出他来。

拉各斯,人们说,是一个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肯定是不会少于一千五百万。作为尼日利亚的经济之都和最具世界性的城市,拉各斯会聚的外国人数目冠领全国。来自中国的建筑劳工占大多数,还有印度和中东来的餐馆老板、酒店老板和进口经销商,西非和中非的裁缝、司机、家仆和技师,西方跨国公司和全球政府机构的外驻人员,在此逗留的记者和宗教斗士,还有寥寥无几的交换学者,少之又少的游客。在这座城市的某些地方,一个白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在大街上并不少见。比如伊科伊岛、维多利亚岛和莱基半岛。那是白人——肤色浅的人——居住、工作、玩耍和死后埋葬的地方。当然是私人墓地。在阿帕帕、奥绍迪或者拉各斯的其他商业区,一个白人乘坐着一辆配有司机的小车穿街而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如果白人的车子在路面交通中被别人的车撞了,他气势十足地下车来谈论保险索赔细节时,这种展现勇武的奇怪方式可能会吸引一个拉各斯数量级的大人群来盯着他看热闹。至于拉各斯的外围区域,无论经济上的还是地理上的,比如阿齐齐(Agege)、埃贝达(Egbeda)、伊科罗杜:这些地方的好多居民从来没和白人说过话,从不觉得白人比历史机会主义者或爱上当的受害者强多少差多少,也从未见过红发、碧眼或者粉嫩的乳头,除了在屏幕上和报纸上。因此,一个白人在他们的街上闲逛就足以引发某种刺激了。那兴奋的程度比遇见名人时稍显不足,但已经很接近了。

弗洛迈着仓促的脚步赶到路边的一块被集体记忆认定为埃贝达公共汽车站的地方——金属站牌上的字早就锈掉了。时至六月中旬,孕育着洪水的雨季已经到来,市政机关正在疏阔被市场垃圾堵塞的道路排水系统。半边人行道都被挖开了,另外的半边人行道上堆满了挖出来的土。这些堆成丘的红泥土已被人占作商业用场,成了小摊、小卖部、展柜、即兴表演的舞台。路边的市场上应有尽有:有卖食品的人,他们身边的巨锅里盛着热气腾腾的食物;有卖鱼的人,他们旁边的敞口大盆里装满了活鲶鱼和死龙虾;有吆喝的小贩,他们的木盘子里跟工厂生产线似的摆放着各种零食,冰柜里装着矿泉苏打水,还有一摞摞的盗版音乐CD、瑙莱坞VCD和电视剧DVD。那个嘈杂啊,在轰隆隆的车辆声中,数钱声、讨价还价声、甜言相劝声、大喊大叫声,声声入耳,一声高过一声。公交车站挤成一团,腿脚、人头攒动;生锈的手推车、糖果色的轻便摩托车、大如恐龙的运货卡车等各色车辆在机动车道上挤抢空间,并且和行人争抢路权。

黑色海洋中一张孤独的白人面孔——弗洛很快明白过来了。他抬直了肩膀,脚步平稳地走着。要垂下目光,脸上毫无表情。忽略那些盯住他不放的眼神、指指点点的低语和毫不掩饰的好奇。他知道了被人当作怪物是怎样的感觉:总是面对惊愕的目光,不能指望别人的理解。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黑腚》A·伊各尼·巴雷特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