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王伯沆批校<红楼梦>(套装共4册)》:王伯沆(1871-1944),名瀣,字伯沆,又字伯韩、沆一、伯涵、伯谦等,号酸斋、无想居士、冬饮。世居南京。现代著名学者。除曾在江南图书馆等处短暂任职外,其平生大部分时间在南京各学校担任教习。1915年,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国文部主任,后长期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治学博通、勤勉,在多个领域皆有建树,尤以经学用力最深,人称 王四书 ,著有《四书私记》、《经略台湾事纂》、《王氏族谱》等。此外还批校一百三十多部典籍,经史子集,皆有涉猎,其中不乏善本、珍本。
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在对中国现代学术的 世纪回眸 中,我们在重估和评价百年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前辈学人勤勉的学术实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就中国现代人文科学而言,无论是 旧学 还是 新知 ,都留下前辈学人筚路蓝缕的足迹,他们的独辟蹊径汇成了我们的康庄大道。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百年高校之一。她有两个历史源头,一个是肇始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史上各朝唯一的国家高等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皆可称为 辟雍 ,而明代曾于北京和南京各设一所国子监,号称 北雍 和 南雍 。因此,作为清政府创办于南京的新式学堂,三江师范在当时也就承膺了 南雍 的美誉。1914年以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定名为南京大学,另一个是1888年(光绪十四年)成立的基督教会汇文书院,后来发展为金陵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调整中与南京大学合并,构成了现在的南京大学。这样的经历不仅显示出她的悠久,还显示出她的坎坷——不断地更名,不断地重组、合并、调整。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近现代颠沛历史的缩影。而南京大学历经沧桑,卓然屹立,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传统,涌现出众多的名师大家,给我们留下丰硕的学术遗产,其中必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大概就是南京大学的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
按照我个人的写作习惯,在完成一部书稿之后通常要写上一篇后记,内容不外介绍写作动机、经过,发些感慨之类,这本书也不例外。不过相比之下,它的后记是最难写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一直没有完稿的感觉。直到临交稿的时候,才草草写上几笔,算是后记,权作完稿的一个纪念。此外,有关这本书的感慨太多了,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校勘整理王伯沆《红楼梦》批校本的工作是从2007年上半年着手的,起因是南京大学出版社要出一套在该校执教的前辈学人的集子,名为《南雍学术经典》丛书,王伯沆为首批入选者之一。因我对《红楼梦》有兴趣,每年都给学生开这方面的课程,并曾写过相关的文章,所以这个任务就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我.
当初接受这个任务时,心情是颇为轻松的。等到开始工作时,才发现工作量和难度远远超过预期,无论是王氏批校文字的整理,还是作品正文的录入、校勘,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是将王氏批语放到与正文相应之处,就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且不说还要写一篇长达三万字的前言,做一份较为详细的王伯沆学术年表.凡例的确定,颇费心思。有时为了辨认一个字,都要对着灯光或曰光看上半天.本来说好要在当年年底交稿的,但事实上我根本无法按期完成,且不说中间还要不时穿插着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插图:
此外,王伯沆对后四十回作者及内容的评价也是值得注意的。王伯沆显然相信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他在卷首《读法》的批语中说得很明确: 此书四十回,确系高兰墅先生所增,见张船山《诗》注。高与船山相友,此言必不妄。 在第一回的批语中也说: 八十回后又兰墅之所续。 在第一回的回后批中又进行强调: 四十回稿本,必为兰墅所补出。 但他并没有像后来的红学家那样放马后炮,将其与前八十回截然分开,刻意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高鹗大加讨伐,而是客观、公允地进行评价。这种态度和学风是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的。
在评校过程中,王伯沆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看待,就像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做的那样。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改本既无大异,但字句齐整耳。 (第一回回后批)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意识到,不仅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增,就是前八十回也经过其修订。在程本刊印之前,高鹗对全书作了一番修订工作,这样,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人物情节及艺术风格上保持一致,将其当作一个艺术整体进行品评,有其合理性。一是他对后四十回的评价比较高,既没有觉得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有 大异 ,也没有感到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艺术落差,就像后来一些红学家所说的那样.基于这两个认识,王伯沆在批校时,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当作一本书来对待,这是无可厚非的。
在进行具体品评时,王氏指出了后四十回在艺术上的一些精妙之处。比如他认为八十一回有关四美钓鱼的描写 无一复笔,精细之至 (八十一回眉批)。对/乙十二回林黛玉惊梦这段描写,他的评价则更高: 全是一缕心精,蟠天际地,自有小说,未有此作,读之不觉五体投地也。 (八十二回眉批)类似肯定、赞美性的批语还有不少,这代表了王氏的基本取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不知那些将后四十回文字贬得一文不值的研究者们在读过这些批语之后,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