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作者:(宋)李清照注释解说词:孙秋克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1才女 之称。其作品,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感时伤逝,情调哀婉。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亦极具可读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徐培均,研究员。1928年8月生于江苏建湖。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上海越剧院任编剧。1982年调上海社科院,任古典文学室主任、研究员,兼上海作协古典组组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全国秦少游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李清照》、《李清照集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校注》、《淮海集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等。
《李清照诗词选(典藏版)(精)》按照少女时代、新婚时期、屏居青州、南渡初期、漂泊江南五个时期来注释评析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的诗词融合生活、情感和才华三位一体,表现出了其词风的清新自然、诗风的雄浑豪迈、文风的转接无迹,更有凸现于所有作品之上的女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注评者孙秋克教授更是锦上添花,将李清照散文选编、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简表、历代刻印作品、现当代学者研究著述选目等附录其书,让读者更加明晰地解读到宋王朝在11世纪下半叶的这样一位鲜活的女文学家形象。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在华夏文明的渊薮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家世之高华,并不在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在于书香门第,文化根柢深沉。其父李格非是进士,文章称于一时;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擅长文辞。李格非供职太学时,以文章为苏轼所赏识,与 苏门 关系甚密,名列 苏门后四学士 。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封建时代女性的幸运,更是造就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妇女地位之日益低下,所受压迫之日益深重,使她们几乎不可能掌握文化,遑论跻身于文学殿堂,并成为翘楚。 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李清照在其词《渔家傲》中对梅花的礼赞,也是她自身人格追求和文学成就的写照。 压倒须眉 ——这是封建士大夫对李清照才华的折服,也是对女性文学地位的肯定。然而赢得这样的地位,李清照遭遇了多少那个时代作为女性和北宋遗民的不幸?不仅只是拥有出众的才华,就可以凝结为词坛上那一串璀璨的珍珠,除了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所化成的清美意境,她的泪水,她的悲恸,她的乡愁,她的愤懑,都是其词作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密码。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韩愈《荆谭唱和诗序》),这是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形。但是,李清照的词作似乎打破了这一定律。无论是欢愉之辞,还是穷苦之言,出于她的笔下,都具有不同凡响的美感,那穿透人心的力量,全然不以时间和空间为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作家个人才华的作用了。或许,正因为兼备了生活的磨砺和出众的才华,再就是高华家世所提供的成才条件,李清照才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文学成就?或许,一如 花自飘零水自流 ——李清照的情感源于生活,而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生活常常是不可选择的。不可选择的生活所产生的特定情感,出众的才华所选择的审美意象,形成了李清照词与众不同的美感。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自然与人力,化境与人工,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无须分辨,也无法称量。它们就是如此浑然一体,表现为李清照清新自然的词风,雄浑豪迈的诗风,转接无迹的文风,更有凸现于所有作品之上的女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这一切都使得李清照的作品,明显地区别于那些由男性代言者,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
要走近李清照,就要解析她的作品;要读懂她的作品,就要了解她的生活和她生活的时代。但《宋史》对李清照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附于其父李格非的传记之后,同时代人的记载虽然可资借鉴,却多半集中在她的改嫁问题上。我们对李清照的了解,最直接的材料,就只有其作品了。生活、情感和才华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是完整解读李清照应走的途径。
如果我们以南渡为界大致划分李清照的生平,那么这两段时间在其一生中虽然约略相等,用以观其人、其词,却未免失之粗疏。其实在前后期中,还有不同的阶段,构成了李清照人生和作品风格的异彩,以及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这一切在其词、诗、文,尤其是词中,可谓历历分明。所以,本书的词选部分,大体按少女时代、新婚时期、屏居青州、南渡初期、漂泊江南五个时期来编选。
由于父亲和公爹陷于党争之中,在北宋时期社会地位相对优越的李清照,生活中也颇多不尽如人意处,但出嫁前她是家中娇女,婚后伉俪情投意合,总体上还算是幸福的。这一时期,李清照在词中表现了闺中少女、娇俏少妇、愁怨思妇等不同的自我形象。
在才华初显的少女时代,女词人的形象是那样聪慧娇憨,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李清照三岁时,其父李格非在京师太学就职,她大约是在故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来到京师的。关于她这时期的状态,我们只能从《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词中约略见出。这几首小词,表现了词人清纯可爱的少女形象,表现出她成长的环境有封建时代士大夫家庭女性少见的宽松自由。《点绛唇》这首词是否为李清照的作品,学界并未完全认同,但艺术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证言。从词中少女在一个夏日的早晨,荡罢秋千之后突见人来那种既活泼调皮,又含蓄温婉的形象,可以认定这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这两首《浣溪沙》,前一首为美人画像,后一首写清明时节的景象和珍惜青春的心情,都表现了少女特有的情怀。不过一般学者推测她十七岁时结识张耒,并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则恐怕不尽然(详见该诗评析及附录《李清照生平及著作简表》)。
……
至于李清照的词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善于使用白描手法等,言者甚多。不赘。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李清照的诗文亦各有胜境,或许比词更能表现其政治眼界、人生感悟、时代风云及其个人压倒须眉的气质,这本集子里也有选录和附录,亦不赘。
李清照的作品多半散佚,历代选录虽多,文字却颇有出入,有的作品真伪难辨,其生平事迹亦有诸多疑问。王学初(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集历代资料之大成,加以校勘、考证精凿,一向为学界同仁所推重。本书编选作品以 王本 为底本,对有争议者和异文审慎去取,而后按我推定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阶段编排。注释一面力避与 王本 重复,力求简明扼要,不做过多征引,一面精选名家名作为例,以供读者参阅,所引原文过于艰深者,则尽可能用现代语来解说。评析部分希望通过诗性的解读,消解岁月的隔膜,令读者感受到李清照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行文风格则力避学究气。以上考虑,既是为了照顾丛书的基本取向,亦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要让今天的读者走近李清照,理应深入浅出,而不是故作高深。作为李清照生平和创作情况之参考,本书的 附录 有如下内容:一是李清照散文选编,二是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简表,三是历代刻印李清照作品、现当代学者研究李清照著述选目。全书所涉李清照生平事迹及作品年代,主要以史料及其诗、词、文为原始依据进行考订,于 王本 提供的资料和学术界成果有所借鉴,则按本丛书体例随文附注,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想说:公元11世纪下半叶,宋王朝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了李清照这样一位文学家。虽然她的作品散佚过半,留存不多,但在这些作品中,有她的人格、她的爱情、她的伤悲、她的屈辱。对她和她的作品,我们应当珍惜再珍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那些试图粉碎其美好爱情,试图颠覆其美好形象的所谓新说之提出,都应当慎重再慎重——因为,李清照不是一个传说。
花中之桂,秋来飘香。那一种沁人心脾的异香,馥郁而不觉其浓腻,在秋风中时断时续地飘散,香彻天地宇宙,赢得许多人的喜爱。秋天若是没了桂花的点缀和醉人的甜香,一定会让人感到有所欠缺。正值初秋雨夜,我在古城丽江灯下,品读易安这咏桂花的名篇。窗外的桂花正在向雨丝吐露芳菲,微凉的风,送进窗中缕缕芳香。心神不觉恍惚——竟不知这是真实的,还是遥遥千年前词女笔下的花香。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物,不仅在易安的作品中比较引入注目,而且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题材。所以,我们借此对中国文学史上咏物题材的发展,以及咏物的基本特点,作个简单的勾勒。
古人在与自然的无数次对话中,产生了咏物这一类文学作品。由于中国诗人天性含蓄敏感,早在屈原时代,咏物已成为寄托思想感情的方式。咏物之寄托,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或说是象征性,以此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早熟,又使得这种联想总是和道德、品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象的人格化特征。
并非一开始就有完整的咏物诗,它是由单一的意象发展来的。如孔子在《论语》中咏叹: 逝者如斯夫。 这是以川流不息的河水,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再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以松柏的品性,表现坚贞不屈的君子品格。或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个比喻而已,其实它没有这么简单。象征也具有比喻的成分,却比它更富于联想。
屈原的《离骚》创造了香花芳草与恶禽臭物、先贤明君与昏君佞臣、瑰丽天宫与龌龊人间等相互对立的意象群,用以象征光明与黑暗、现实与理想的交战,这不是单个比喻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但说到咏物,他早期的诗篇《橘颂》,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的咏物诗。年轻的屈原以橘树扎根故土,立志坚定,秉德无私,内外皆美等品性,寄托了自己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高洁品格。有所寄托是咏物的基本特点,因而诗人对物的刻画,在神不在形。对于物象,他要通过概括、提炼来表达的,只是与其寄寓情感之间的神似,而不需要逼真地描摹其形状。所以《橘颂》通篇颂橘,却句甸言志。对橘树的描写,与其志紧密结合,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咏物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随着文学的发展,咏物的审美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如果我们把《橘颂》以来中国古典咏物诗词做个大全的话,想来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完美,一定会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现在我们回到这首词。桂花,似乎向来被人们当作功名利禄的象征,且难免带有几分庸俗势利之气。成语有 蟾宫折桂 ,这是科举时代多少读书郎的向往,又寄托了多少人的期望。就连《牡丹亭》中对爱情热烈追求,对梦中情人生死相与的杜丽娘,在为爱情而死的前夕为自己写生,题在上头的诗也道: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然而美本来无错,赋予桂花什么样的秉性,取决于诗人的观物之眼。
在易安眼中,桂花色淡性柔,犹如一个淡定的少女,她疏远人世的繁华,只吹送淡远的馨香。她不必以浅碧深红的色彩来炫耀自己, 自是花中第一流 的品位却无可动摇。面对桂花的天生丽质,梅花也要妒忌,菊花合当羞惭。当她在画阑之畔盛开时,可真是压倒群芳啊!难道是屈原缺少情思吗?为何当年不把她收于笔下呢?
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词人之钟爱,描写桂花的这副笔墨,也与其擅长的细腻抒情不同,而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桂花的灵魂,赋予她 花中第一流 的崇高品性,赋予她与众花不同的精神:美而不骄,淡定自如。这正是词人的追求,也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词中固然有对桂花形色的描写,但注重其精神,出之以理趣,才是这篇咏桂花佳作的特点。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咏物诗的特点,决定了作家会更注重对事物神韵的表现。更何况,在易安眼里,桂花本不以形色取胜。
理趣,既是宋代优秀诗词的特点,也是咏物不易为之的境界。咏物妙在托物言志,让读者领略蕴藏于其中的人格志趣。也即是说,咏物诗具有象征性,要以有限的形象刻画,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所以,咏物诗形象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形象与事理的关系。宋人喜欢言理,但事理能以形象出之即为有 理趣 ,反之则为 理障 。所谓 理 在 趣 中,即是要求说 理 要诉诸形象。中国古代咏物言志诗词多不胜数,易安这一首自出机杼。为桂花翻案。她提炼了桂花为一般人所未见的精神特点,并使她成为淡定人格的象征。 梅定妒,菊应羞 ,则巧妙地以梅、菊这两种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一向被视为高尚人格象征的花来比并,反衬出桂花 花中第一流 的品位,进一步突出了桂花的精神。最后以不理解屈原为何不收桂花作结,表现了对桂花精神的欣赏。
多种角度,多层笔墨,自出机杼,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不能发,桂花因易安的歌咏,终于超脱了俗见。
P20-22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李清照诗词选:国学经典典藏版布面》李清照的书评文摘